APP下载

高级别脑胶质瘤IDH表型与预后相关性的MR研究进展

2020-03-04冀晓莉袁涛戴世鹏全冠民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突变型组学胶质瘤

冀晓莉 袁涛* 戴世鹏 全冠民

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等WHO分级为Ⅲ~Ⅳ级的胶质瘤。虽然HGG多模式标准化治疗近年来已广泛用于临床,但不同基因表型的HGG标准化治疗的疗效差异较大,因而病人预后仍然较差,中位生存期仅12~15个月[1]。HGG预后与多种基因表型相关,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基因之一。既往研究[2-3]显示IDH野生型HGG病人预后较差,而IDH突变型HGG病人预后较好。但IDH基因表型信息必须采用手术或活检取得标本,然后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该过程有创且耗时较长。MRI可无创性分析IDH基因表型,多种MR征象与IDH基因表型有较好的相关性,从而可以评估HGG预后[4]。本文介绍HGG的IDH基因表型与预后相关机制,并分析MRI影像学特点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IDH突变型HGG与预后相关的机制

Persons等[3]2008年首次发现GBM病人中12%发生了IDH1基因突变。IDH1的作用是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产生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 IDH 突变后,其底物脱羧为2-羟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2-HG)[5],2-HG与α-KG形态结构相似,可竞争性抑制α-KG依赖性脯氨酰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PHD)活性;PHD能下调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s-1α,HIF-1α) 表达,PHD 降低可直接促使HIF-1α表达升高,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上调,进而促进肿瘤发生[6]。对于HGG来说,IDH表型不仅影响肿瘤发生,还会因分子生物学特性不同而影响HGG病人的预后,通常IDH突变是HGG预后较好的标志。IDH突变可能通过以下3种机制影响HGG病人预后:①使IDH供能途径封锁,细胞处于惰性的低能态,肿瘤生长相对不活跃;②使NADPH含量下降,肿瘤细胞易受周围环境的氧化侵蚀,相对脆弱;③引起PHD失活后,肿瘤细胞的广泛甲基化容易发生致命性突变,也诱导细胞凋亡[7]。

2 常规MRI在IDH突变与HGG预后评价中的研究

常规MRI包括平扫及增强MRI,可清楚显示HGG发生的部位及影像特征,且IDH基因表型与HGG病人MRI征象关系密切,以此可以推测IDH突变情况,也有助于评估不同IDH基因表型HGG病人预后。

2.1 平扫MRIMRI平扫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多项研究[8-10]分析HGG肿瘤发生部位与IDH突变的关系发现,位于额叶的HGG多为IDH突变型。Xiong等[10]对84例胶质瘤病人的IDH基因表型分析也发现,IDH突变型胶质瘤位于额叶者较多(突变型 45/67 例,野生型 5/17 例,P=0.05)。Xing等[11]对75例GBM病人进行研究,也证实IDH突变型GBM好发于额叶。但有研究表明发生于额叶的HGG与IDH突变无关,Lasocki等[12]发现IDH突变型与野生型GBM发生于额叶的概率近似,提示IDH是否突变与GBM的发生部位无明显关系。综上,HGG肿瘤发生位置与IDH突变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增强MRIHGG术前增强MRI特征不仅可预测IDH突变,还能评估HGG病人预后。IDH突变可引起一系列蛋白表达和HGG结构变化,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进程,这是导致其强化特点各不相同的病理基础。Suchorska等[13]对301例胶质瘤病人首次增强MRI检查中肿瘤强化情况研究发现,与IDH突变型胶质瘤 (76/208例,36.5%)相比,IDH野生型肿瘤强化更常见(45/93例,48.4%),可能因为IDH野生型的肿瘤血管丰富;研究还发现IDH突变型首次检查出现强化与较低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关,故认为胶质瘤首诊增强MRI无强化且存在IDH突变时,病人OS较长。张等[14]分析了23例IDH野生型和20例IDH突变型HGG在MRI上的强化程度,IDH野生型组重度强化者多于IDH突变型组(P<0.01),可能因为IDH野生型肿瘤的血流量更大、血管通透性更高,由此推测IDH突变型预后优于IDH野生型。Juratli等[15]将316例胶质瘤病人分为3组,包括IDH突变且1p19q共缺失组,IDH突变且地中海贫血/智力低下综合征(X-linked alpha thalassemia mental retardation syndrome,ATRX)基因失活组和IDH野生型组(类似GBM),结果显示98例病人术前MRI扫描可见强化,其中IDH野生型组病人的肿瘤强化发生率最高,提示恶性程度高;但各个亚组中强化与无强化者生存预后间未见差异。综上,IDH野生型比IDH突变型出现强化更常见,且强化程度更高,预后相对较差,但同一IDH基因表型是否出现强化与生存期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术前MR征象线性测量也有助于判断IDH突变HGG的预后。马等[16]采用MRI对60例GBM病人的肿瘤及周围水肿进行线性测量,包括肿瘤周围水肿最长径(edema longest diameter,ELD)、肿瘤最长 径 (tumor longest diameter,TLD)、 强 化 区 域(contrast tumor enhancement,CTE)与肿瘤的长径比(CTE/TLD),发现TLD、CTE/TLD均与IDH突变呈负相关(r=-0.672,r=-0.493),提示 IDH 突变型 GBM的肿瘤体积及强化范围均小于IDH野生型,预示着IDH突变型GBM病人恶性程度低于IDH野生型,预后相对较好。

HGG治疗后的强化特点对于判断其预后也有一定价值。Berberich等[17]分析了452例治疗后GBM的强化特点,结果发现27例病人出现斑点状强化(speckled contrast-enhancinglesions,SCE), 且 SCE与OS较长明显相关 (P<0.001),但SCE的出现与IDH突变无关,IDH突变型/野生型GBM病人出现SCE征象时,OS均较长。这可能因为SCE是GBM术后良性病变过程的表征,推测其是一种自发免疫反应表现而不是肿瘤进展的表现。Voss等[18]也发现类似征象,他们将MRI上最大直径达1 cm的病灶定义为新增强化灶 (new contrast-enhancing spots,NCES),放疗后的IDH突变型胶质瘤年轻病人多见NCES,发病机制可能因为放疗引起微血管功能不全,使内皮细胞出现广泛和永久性损伤,最终导致组织缺氧坏死;并对23例胶质瘤病人的26个NCES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发现,11个NCES自行消失,7个NCES未经治疗但保持稳定,提示病人预后相对较好,可能因为NCES范围小,病灶本身是一种炎性改变。临床评价治疗后HGG病人预后时应该注意这些微小病灶的出现,它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征象。

3 功能MRI成像在IDH突变与HGG预后评价中的研究

目前,多种功能MRI已用于IDH突变与HGG预后评价的研究,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峰度成像(DKI)、动 态 磁敏感对比增 强 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及1H-MRS等。但相关功能MRI用于不同IDH基因表型HGG的预后研究较少,且缺乏与常规MR方法评估效能的比较研究,未来可作为一个研究切入点,为HGG病人IDH基因表型与预后关系评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3.1 DWIHGG的肿瘤细胞外水分子扩散特点与不同IDH基因表型及生存预后有一定相关性,水分子扩散受限者生存状态较差[19-20]。Xing等[11]分析75例GBM病人肿瘤强化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提出IDH突变的GBM相对最小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minimum 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min)>0.98 时,提示为 GBM IDH 突变型,反之则为IDH野生型;研究还发现IDH野生型强化区rADCmin显著低于IDH突变型(P=0.042),提示 IDH野生型肿瘤细胞相对密集,肿瘤细胞外水分子扩散受限更明显,推测IDH野生型GBM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较差。Wu等[21]分析131例不同IDH基因表型的弥漫性胶质瘤的平均相对ADC值(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n,rADCmean)发现,IDH突变和rADCmean是影响胶质瘤病人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IDH突变型的OS明显长于IDH野生型(P<0.001),但 IDH 突变型者 rADCmean低于 1.08时,其OS与IDH野生型胶质瘤病人相似,提示OS较短。

3.2 DTI 与DWI相比,DTI可显示更多方向上的水分子扩散特征,能够提供微观结构的间接信息,但目前仅少数研究认为DTI参数在不同IDH表型HGG预后评估中有价值。Kerstin等[22]对20例胶质瘤病人肿瘤周围正常脑白质(normal-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的多种参数进行研究发现,与IDH突变型胶质瘤病人相比,IDH野生型者NAWM的各向异性分数(FA)较低,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和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值较高,提示IDH野生型胶质瘤周围NAWM微观结构完整性降低更明显,可能由于肿瘤细胞侵袭、纤维压迫和轴突损伤,细胞外基质中分子增多,导致其侵袭性大于IDH突变型胶质瘤,从而推断IDH野生型胶质瘤预后较差。肿瘤细胞往往超出强化区域,应用DTI可以更好地描绘肿瘤实际边界,显示肿瘤的侵袭范围,因此DTI参数还可指导外科判断手术切除范围进而评估HGG预后。Yan等[23]将31例术后GBM病人的扩散张量分解为各向同性(p)和各向异性(q)分量,研究发现DTI的p图和q图显示的肿瘤范围与GBM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呈正相关,提示根据p图和q图显示的肿瘤范围进行手术切除可提高病人PFS。

3.3 DKIDKI可提供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Ka)及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r)等参数,有助于评估HGG病人预后。Hempel等[24]分析了77例胶质瘤病人术前DKI参数,结果发现MK值较低、MD值较高者OS和PFS明显较长,但MD和MK值的变化对不同IDH基因表型胶质瘤病人的OS和PFS无影响。Zhao等[25]比较 28例 HGG与 23例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的DKI参数发现,HGG的MK、Ka及Kr值均高于LGG,且HGG上述参数与Ki-67呈明显正相关(P<0.001),提示 Ki-67值越高,肿瘤级别越高,预后较差。

3.4 PWI 血流灌注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分析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可能有助于评估不同IDH基因表型HGG的预后。Hilario等[26]分析比较10例IDH突变型和26例IDH野生型HGG病人PWI参数发现,IDH突变型和野生型的中位漏出值分别为0.32和 1.46,中位 Ktrans值分别为 0.13和 0.26,而较低的漏出值及Ktrans值与病人OS较长有关,因此认为IDH突变型HGG具有较低漏出值和Ktrans值,而预后优于IDH野生型。Xing等[11]对75例GBM病人肿瘤强化区的最大相对脑血容量值研究发现,IDH野生型GBM病人肿瘤强化区最大相对脑血容量明显高于IDH突变型GBM病人[(8.93±2.99)mL/100 g与(5.08±1.48) mL/100 g,P<0.001],与之前研究[20]结论近似。这是因为相对脑血容量值具有评价不同IDH表型GBM肿瘤血管生成的潜力,该值越大提示肿瘤血管生成能力较强,因此IDH野生型GBM预后较差。

3.51H-MRS1H-MRS能够检测HGG病人的2-HG,从而预测其IDH表型甚至治疗后评价疗效。Pope等[27]采用1H-MRS测量27例HGG病人的2-HG发现,IDH突变型肿瘤中2-HG水平高于IDH野生型(P=0.003)。 de la Fuente等[28]对 89 例治疗后胶质瘤病人2-HG水平分析,IDH突变型病人放化疗后2-HG峰逐渐消失,提示肿瘤细胞数量减少,治疗效果有效,预后良好。

4 影像组学在IDH突变与HGG预后评价中的研究

影像组学是运用计算机软件从大量影像数据中高通量提取定量特征,可获取肉眼不能分辨的信息,目前在胶质瘤中应用广泛,包括对不同IDH表型胶质瘤预后评估的探讨。Peeken等[29]对189例GBM病人建立临床、病理及影像组学联合预后评估模型,评估伦勃朗视觉感受图像 (visually accessible Rembrandt images)成像特征集对生存的预测价值,该研究首次展示了胶质瘤多种语义图像特征与PFS和OS研究的可行性,并提出将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信息的结合有可能提高预后模型的性能。但该研究例数较少,纳入病例均为GBM病人,且为单中心研究,价值有限。Liu等[30]分析158例IDH突变型和野生型Ⅱ/Ⅲ级弥漫性胶质瘤T2WI上的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其中14个影像组学特征对于评价IDH突变预后具有意义。目前相关影像组学研究仍集中于术前分级及IDH基因表型的预测[31],对不同IDH表型胶质瘤预后评估的影像组学研究报道尚较缺乏,可作为今后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精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突变型组学胶质瘤
影像组学在肾上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放疗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
HBV PC区和BCP区变异与Peg-IFNα-2b疗效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基于UHPLC-Q-TOF/MS的归身和归尾补血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TGIF2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BRCA1/2突变型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代谢组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
肾脏肿瘤中突变型p53和CD44v6基因产物的表达分析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