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据文本特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020-03-04张惠萍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母鸡思路文本

张惠萍

概括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解能力,而概括策略则是影响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运用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却得不到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探究文本结构,梳理文章脉络,训练概括能力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写文章时,在关键、紧要处安排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语,会成为该文章的警句。哪怕有了一句这样的话,也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主旨。因此,选准“居要”的“片言”来归纳文章主旨,是一种有效的概括办法。

教材中文本结构的呈现方式,有的是“总——分——总”,有的“先总后分”,有的是“先分后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概括技巧,即找出段落中的核心句子,然后从这些句子入手,列出各段落大意,最后把整篇文章串起来,便是梳理了文章的结构。

例如,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秋天的雨》,就是典型的“总——分——总”构段方式。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此方法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粗读课文前,先提醒学生关注每段的开头文字,当学生读完大部分内容后便会发现每一自然段开头都有“秋天的雨”这几个字。于是,再让学生读读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此时便可告知学生,像这样放在段首的且又提示了后面内容的句子就叫总起句。如果把各段的总起句连起来,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有了这篇文章“总起句”的 “举一”,对后面所学的有关同类结构文章的分析就可以“反三”了。

因此,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构段方式,再让学生尝试去找出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句子串起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总起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基本上学会了这类文章的概括技巧。到了学习《海滨小城》这一课时,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运用“抓总起句、串联合成”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二、揣摩写作思路,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概括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的表达顺序是作者创作思路的外化,是文章的经纬,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的功能,有时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准确地把握文本结构,依托文本思路,概括内容就更有方向了。

1.从显性内容的顺序中理清思路

无论是中年级文本中的简短故事,还是高年级文本中的长篇文章,作者的表达顺序都是有序可循的,有的按时间的顺序,有的按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有的按情感变化的顺序,有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等。那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循着这些顺序,让他们在理清文章结构、脉络过程中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准确而又简洁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笔者在教《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时,就引导学生从显性的内容中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首先,笔者让学生根据要求浏览课文,然后用“()”标出毛主席收到三封电报的内容,以及所作出的电文批示,再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电报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把这简洁的三句话和毛主席的电文批示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既能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在表述上有章可循。

2. 从隐性情感的发展过程中理清思路

人们常说“一线串珠”,而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就是那串珍珠的主线,有些文章主线不明显,它体现在作者的情感变化或规律里,这就是深层结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蕴藏在文章结构中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深层的感悟能力。

例如,《母鸡》一课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两句表示作者对母鸡情感态度的话,再默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又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这样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讨厌”,第二部分写“不敢再讨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及变化的原因,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就容易多了。

三、抓住核心词语,洞察文本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核心词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重要的词语。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并由此去洞察文本中的主要内容,便能让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得更快。

记得薛法根老师在教三年级的《剪枝的学问》一课时,也是先让学生根据时间线索去理清小作者几次去王大伯家;然后一边要求学生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一边让学生找出作者每次去桃园看到的不一样的景象;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部分的关键词连起来说一段话。

笔者在执教四年级的《乌塔》一课时,也尝试运用提取关键信息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出示语段一:

她还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

同时,要求学生用“谁去哪里?干什么?”这一句式简要说出乌塔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很多国家,然后出示语段二: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接着要求学生圈出乌塔做的动作和事情的关键词语,很快学生便能圈出乌塔旅行前所做的准备:(1)设计旅行路线和日程;(2)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3)给家人打电话或寄明信片;(4)阅读了很多与各国家有关的书籍;(5)自己挣旅费。当学生理清了这两段话的信息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两段信息结合起来,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对乌塔的介绍,也就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运用策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特点,注重方法的引导,减缓训练的难度,悄悄地塞给学生 “一架梯子”,让学生能顺着这架“梯子”爬上去,这样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母鸡思路文本
母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母鸡下蛋
不同思路解答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母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