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

2020-03-04冯伶莉王思长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关怀资助

郑 露 冯伶莉 王思长

(1,3.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1331; 2.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以及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深切关怀人的发展及生命,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贫困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不仅是在经济上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育人。为了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当着重把人文关怀应用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把人的价值、尊严、情感等合理需求作为工作的价值导向。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为确保公平,忽略对学生的尊重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大都遵照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完成贫困生认定工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所有参评同学必须公开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这一原则导致少部分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实际情况让评议小组成员知道,而直接放弃资助[2]。这种做法与资助政策的初衷完全相悖。因此,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时,应当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对资助对象的人文关怀。

(二)资助渠道多元,忽略精神资助

目前,各大高校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逐步加大,除了国家的资助拨款,还有很多政府捐助、企业捐助、校友捐助、学院内部资助等多元化渠道。这些资助本身的意义是让更多的贫困生享受到和非贫困生一样的生活待遇。但是忽略了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这使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到资助的深层含义,甚至使部分贫困生产生了“我贫困我肯定要拿资助”的懒惰思想,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在大学生活中往往缺乏克服经济困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每月只是等着助学金来解决生活开支。

(三)资助发放后,忽略资金监管

在贫困生评定和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虽然都采用严格的评选办法,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都得到应有的资助。但资助发放后,监管环节就非常薄弱了。虽然评定方法中明确指出,如果使用助学金购买奢侈品等,资金将被追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每个辅导员基本工作量是220人以上,其中贫困生在160人左右,最终获得助学金的学生在120人左右。辅导员不可能关注到所有获得助学金同学的消费。另外,虽然可以通过其他同学举报,但现实中举报的同学不超过1%。这种监管模式会导致小部分贫困生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盲目追求和非贫困生在生活上的平等,使用助学金购买高档手机或其他生活用品。而这也是从根本上违背了资助工作的初衷而失去意义。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价值

(一)深入细致了解情况,有效引导困难学生正视现实问题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想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就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辅导员可以通过经常走访学生寝室,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关心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沟通交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通过高效的方式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真正深入细致的方式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后,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正视问题。也让他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后再发生问题,他就会积极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这也会为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铺平道路。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再被动。

(二)心理、精神等渠道多管齐下,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融入集体生活

人文精神倡导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避免人格的异化。高校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因为这类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这种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涯,甚至整个人生。

辅导员应通过困难学生的日常表现并结合学生入学心理测试的结果,有目标的实施心理疏导。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区别,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放下家庭经济困难的负担,及早融入集体生活中,成为真正阳光、自信,有理想、有追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尊重和重视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学生建立自信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人生导师以及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不管是人生导师还是知心朋友,内在要求都有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那么尊重和重视对这类学生来说就极其重要了。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人文关怀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人。让困难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经济贫困而不被重视或尊重。而是通过建立完整的贫困生工作制度,优先安排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格尊严,建立自强自信。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具体途径

(一)人性化操作,重视对学生的尊重

强调人的尊严是人文关怀的本质。的确有很多学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放弃资助。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应在实现公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性化操作方式。比如,目前很多高校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开展“隐形”资助。即通过学生在食堂每日的消费次数和消费金额进行大数据分析,再通过辅导员审核确定后筛选出受助对象,直接将资助金转入学生饭卡,让学生更有尊严地享受到资助。这种操作方法既体现了关怀又更好地保障了学生的尊严。

(二)保证物质资助,重视精神资助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目的是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物质上的资助保障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提升贫困生心理素质也同样重要,可以在助人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的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难看出,大多数贫困生心理问题都是由思想问题引发的,他们因为贫困而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甚至出现仇富心理。因此,辅导员应该对这些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取得对方信任而化解心理危机。

(三)遵守资助原则,重视关怀教育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执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实际工作中更应突出关怀教育,主要包括经济关怀和思想关怀。

物质作为满足生存的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更多重心放在贫困学生身上。随时掌握并关注重大突发事件的可能与发生,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应该及时上报,给予贫困生及时恰当的帮助。

另外要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的思想不仅能解决一时的贫困问题,更能塑造一个人的未来。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确保贫困学生经济资助到位的同时,应开展更多的思想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感恩意识。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和这些学生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诉求。指导他们在遇到问题后通过正确的方式去排解。

猜你喜欢

贫困生关怀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