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优化及提升路径

2020-03-04张楚翘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理论课话语

张楚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是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影响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新时代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这一课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与信息环境的发展,信息瞬时化和思想多元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话语体系加快改革步伐[2]。在构建同学生共鸣、与时代呼应的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如何改革创新话语体系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本文从加减乘除法出发,结合构成话语体系内在逻辑的话语权、话语能力、话语艺术等内容,深入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优化提升路径。

一、“加”:增强话语生命力与鲜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话语体系为教材话语,是典型的政治话语表达[3],有强制性、科学性、抽象化的固有特点,是反映高度意识形态的宣传式、结论式话语[4],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通过课程教学表达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5],在教学实践中易产生理论与现实脱节、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割裂等不足与误区。为此,必须努力做到关注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将话语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手段,做好固态理论话语与动态时代话语、学术规范话语与生活实践话语的融合。要求做到将丰富的现实话语融入传统话语中,跟随现实发展,回应现实需求与时代课题,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魅力,有意识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发扬话语感召力。也要求由宏观历史走向微观真实,由学术理论走进内在所感,关注大学生个体生活与实际,找寻合理共情的大众化契合点,让话语回归生活,让语境靠近生活。通过理论与实践间的有效循环,将话语学术理性传达入脑入心,将话语工具理性减轻减弱,让理论在潜移默化的话语环境与真实可感的生活世界中层层演变与递进,逐渐内化成大学生所接受、认同并实践的行动指南[6]。

二、“减”:减少话语封闭性与单一性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挑战,回应生活与实际不等于盲目迎合所有需求,关照现实不等于全盘接纳现实诉求、动摇思想堤坝。应稳稳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主流地位,把握住主流思想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应与主流意识形态同轨同向、目标一致。同时,为能够有力回应新历史方位下的时代课题,要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源源不断地学习借鉴有优点可取、有创新可采、能结合主流、能融入生活的优秀理论成果,提升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认识到掌握主流话语不等于只运用主流话语,掌握主流话语不等于单向灌输主流话语,要摒弃僵化封闭、止步不前的固定范式,充分吸收优秀理论成果与语言能力范畴下丰富有效的表达方式。也必须认识到开放包容不等于背离主流价值,不等于完全不用主流话语,更不是盲目崇拜和完全照搬西方话语。而是通过在学习中找寻新要素与新范式,不断总结提炼出提升语言能力的新方法,挖掘其他领域相关学科知识或优秀文化,将吸收的实践案例广泛传播,更加科学地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全面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话语进行解读与阐述。

三、“乘”:放大话语权协同的收益与效应

话语权是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中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话语权是由多主体共同协作的结果[7],虽然国家从政策上保证了思政课的话语权,但仍然存在话语权参差不齐、话语权不充分、话语权缺失等实际情况[8]。从组织构建上看,话语权分布在学校部门、教学课堂和校园活动三个层面。话语权通过多主体协同合作与共同努力而得到保证,在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科研支持、学科发展规划、各项评奖评优等政策和制度方面做扎实、下功夫,发挥协同效应的作用。从队伍建设上看,课程效果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应高度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在运行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等工作体制机制中,带领建设一支能讲课、讲好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达成教育效果的增强、深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过程与模式上看,要赋予学生话语权,激活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建立新型师生模式,平等交换话语与交流思想。在教学课堂外,利用好各类媒体平台的优势,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扩延课堂边界,建立起更为广阔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路径。与学生走得近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生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贯彻到实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亲和力。

四、“除”:消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疑虑

话语能力的提升与话语权的充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但效果是否有效且持续、课程内容是否被大学生所普遍接受、教学方式是否被大学生所喜爱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广泛认同,这些问题的解答还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话语艺术的巩固与使用。因为存在对传统思政课固有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仍旧停留在传统单向教授方式的阶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有用、有用在哪儿存在疑虑。逐步溶解与消除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疑虑,就要正面以具体改革与创新举措回应与直击疑虑。要做到消除主流理论与其他非主流理论的隔绝,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体系的关系[9],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度和科学方法去评判其他的理论体系,借鉴和使用一些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精神的社会畅行的精选话语[10],减少话语的专制。要积极主动掌握话语权,既要及时发声、先声夺人,又要及时发声、有效发声,让大学生学得进、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真正消除普遍存在的对其“无学”学术合理性和“无用”实践合理性的怀疑与焦虑。

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实践,也是一种互动式思想传递与交流的载体,使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实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话语体系建设、优化与提升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构建有活力、强包容、互平等的话语体系,以亲和力和渗透力引领大学生思考、感知,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学能有所获、实践有所依。

猜你喜欢

话语权理论课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