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0-03-04肖杨
肖 杨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 )
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当前高校关注的重点内容,利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充分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经验,更好地满足现实的教育需求。相关的实践表明,使用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的优点,鼓励引导式教学相对传统模式更有力量,这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的一大创新。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当前可以使用实验和测量的方式研究关于人类力量和美德方面的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将关注的对象放在人的正向情绪上,通过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的情绪,帮助其养成独立人格。就当前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个人特质以及积极机构的建立。
二、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素质成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生活相对中学时代有很大差异,但身心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因此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各大院校关注的问题。就积极心理学本身而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学生的正面思想,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在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此外还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优良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可以作为学生自省的标杆,从而帮助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教师客观地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让学生逐渐朝着诚实、乐观的方向发展。还能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带动周边人群共同发展。
(三)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学校的重点任务之一。处于关键阶段的学生,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应该与时俱进,而积极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
(四)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来临,自媒体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智能终端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类信息充斥学生的眼球,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有时还不具备甄别是非的能力,这种局面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且通过创新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乐观、自立的精神,帮助学生从正能量的角度理性看待周边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现状
(一)以批评教育为主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依然站在审视者的角度,导致批评教育依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赏识教育和鼓励教育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采用批评、劝导或者惩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约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但这种过分关注学生缺点,对学生潜能和积极因素重视不够,将会影响思政教育的全面性,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
(二)体验教育少,理论知识过多过杂
理论灌输的方式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弊病,在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普遍、抽象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对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挖掘。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当前的学生思想新奇、兴趣广泛,个性又富有主见,因此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而逆反心理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过分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对心理和道德培养不够重视
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整的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行为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当前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过分关注学生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和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总体道德素质呈现出一定的下滑趋势。
(四)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家庭教育功能发挥欠缺
对学生的教育应该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配置相对不足,对于家长层面而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部分家长不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甚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开始走向堕落与迷失,最终影响自身的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开展教育活动时以积极因素为基准点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同样的环境下,积极心理状态者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对更高,同时也会具备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过分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点都是消极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看法不够全面。而积极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通过鼓励教育的方式挖掘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品德。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转变切入点,积极发掘学生的优良品质,关注学生的优点特长,从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用积极的方式减少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
通过积极心理学准确把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认知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被教育者主动认知与加工知识,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登记、信息选择及信息加工等。如果教育过程中被教育者产生心理阻抗,教育内容则难以进入被教育者思想体系之中。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强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学生之所以称为学生,就在于这一群体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具备很强的可塑性,周边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与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很大关联。因此学生的人格塑造应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此,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转变工作重点,将塑造学生的人格作为教育核心内容,对学生的个体价值重视起来,并积极与社会价值联合,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第二,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与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客观认识自己,通过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第三,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实践课程的数量,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心理体验。
(三)全面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性的关怀层面,因此对于学生这一群体,情感教育也应该作为重点教育方式。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高校的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为情感教育的实施创建条件;第二,情感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方式。可以借助当前的技术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和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