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行合一”思想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以浙江树人大学基础学院为例
2020-03-04张一艺
张一艺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5)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学生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诚信现状关乎国家的未来。针对他们的诚信现状,积极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自觉养成诚信品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路径。
一、“知行合一”思想中的诚信意蕴
“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核心思想。在《传习录》中他指出,“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是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注重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诚信”解释为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表现为诚实无欺、言行相符、表里如一。由此可见,诚信是知行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浙江树人大学基础学院学生诚信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浙江树人大学基础学院学生为例,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8份,回收率97.6%。调查对象涉及20个专业,其中本科生占80.9%、专科生占19.1%,男生占35.9%、女生占64.1%,生源地为城镇占40.4%、乡村占59.6%。通过调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对诚信的认知水平。
(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可度高
对于“在当今社会,谈诚信过时吗”这一问题,88.9%的学生表示不过时,8.2%的人表示过时,2.9%的人表示无所谓。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诚信作为基本道德的认可度较高。在自我诚信现状评价中,有45.1%的人处于90~100分区间,49.6%的人处于80~89分区间,仅有0.2%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诚信的人。由此可见,他们整体的诚信意识较好,对自己的评价较高。
(二)大学生知行不一的表现
在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失信行为调查中,发现有13.3%的学生有过考试作弊行为,43%的学生有过作弊想法但从未行动;考试过程中,发现有同学作弊时,33.2%的学生选择事不关己,继续答题,48.4%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作弊行为,但自己不会作弊;当旷课想找人帮忙签到时,6.4%的学生乐意代签,16.8%的学生虽然犹豫,仍会选择代签。当诚信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11.9%的学生在申请奖助学金时有稍加渲染或夸大家庭不良经济状况的行为。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学生诚信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自身诚信现状认识不清,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三)大学生对诚信教育举措的需求
在造成大学生失信原因的调查中,22.3%的学生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诚信教育不足,66.8%的学生认为自身缺乏诚信意识。同时,在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的建议中,89.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40.2%的学生建议加大对失信人的惩戒力度。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诚信教育举措具有强烈的需求,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完善诚信教育。
三、影响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因素
通过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诚信缺失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他们道德品质的缺失,而是由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
首先,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个别群体不顾社会准则和公共道德,出现造假、掺假等行为,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大学生不具备完全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对他们产生误导,以致他们对失信现象产生“无所谓”的态度。
其次,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首要标准,总是严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当孩子出现失信行为时,只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并没真正引起高度重视,导致孩子从小缺失良好的诚信教育。
最后,相比中学学习,大学更多靠的是自律。因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转变,致使部分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态度不端正,个别学生无法抵制不良诱惑,出现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伪造简历、骗取奖助学金等缺乏责任心和诚信的行为。
四、将“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大学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将“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更是对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起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起“知行合一”的表率
作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在教育学生之前,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起到“知行合一”的表率。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将所学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使诚信教育真正“入脑”和“入心”。
(二)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融入“知行合一”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改进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全员、全程育人模式。挖掘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与实践结合,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须不断引导大学生以真心诚意求真知,知道多少就表现多少,做到认知与行为一致。
(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以知促行
诚信教育既要通过建立诚信评价制度,也须借助奖惩机制,确保大学生践行诚信价值观。学校可统一组织大学生学习校纪校规及诚信档案建设细则,通过签订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联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奖助记录和奖惩情况等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形成动态诚信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入党推优、申请助学金、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学生可同步通过本人的诚信档案,强化诚信意识,约束失信行为。
(四)开展校园诚信教育,以行求知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知转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以班团、学生会、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主题班会、辩论、演讲、话剧等学生喜爱的诚信系列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道德修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诚信的真谛。在校园内寻找一系列恪守诚信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分享会、宣讲会等形式,唤醒学生诚信初心,激发学生向上向善,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保有诚实守信的意识。
(五)“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多方位渗透知行合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则是由无数个家庭所构成。学校应联合社会和家庭,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育模式。通过学校建立的诚信档案,可快速了解学生的诚信现状,对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家庭可结合学校的诚信教育,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家风。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力量协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青年一代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理想的地方,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传统文化融入诚信建设,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诚信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坚持知行合一,成为新时代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