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策略研究

2020-03-04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体系

吕 敏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

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伴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而设立并逐步完善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必须加强党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和引导。在高等学府中设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课程对于毛泽东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上确立领导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集中全国教学科研力量和多方面专家组成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使用教材,奠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统一使用的地位,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严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更坚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中心地位和指挥棒作用。但是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然能够为高校教师提供准确划一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大纲,却不能实现模板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不能达到一样的教学结果和教学目标。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基础扎实、课堂内容充实、教学手段丰富,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讲解抽象、课堂内容平淡、教学方式单一,沦为受到学生冷落的“水课”。究其根本,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来源,让学生们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吸收智慧光芒,感受精神力量,这就需要提高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概念

广义的“教材”应该是指有教育、学习作用的材料。教材体系中所用“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用于教学活动的媒介材料。关于“教材体系”已经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陈秉公[1](2008),卢黎歌[2](2010),罗映光、张誉丹、冯嫒媛[3](2010),赵平[4](2010)等专家学者分别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对教材体系进行定义,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教材体系”是以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载体多样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体系,是诸位专家学者一致认同的。因此,笔者认为“教材体系”是教学主体和客体通过使用教学资料,实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就是教师运用统一的教材,通过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大学生,从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判断是非能力和提高思想境界的教学任务,进而实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体系”,陈秉公(2008)认为“教学体系则是各个教学要素的合理组合、协调发展最终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1]谢玉进、冯秀军(2010)认为 “教学体系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跟其他因素配合,进行自主发挥所产生的一套体系,是讲课内容的体现”。[5]笔者认为,教学体系是以教材体系为基础和依据,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造多手段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的主客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体系。教学体系基于教材体系,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融入了自己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和思考,更要充分调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理想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结构合理、内容权威、理论扎实,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普遍大学生认知水平,这是一个相对平稳、静止的体系。但是教材体系单一强调了教学内容,对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动态的教学体系把相对静止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设计转化成生动鲜活、严肃有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现我国和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材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学权威专家编著,甚至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沉淀,内容权威、涵盖全面,较之其他学科的教材更具稳定性和普遍性,因此教材体系十分完整。但是,也正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这样的显著特征,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缺乏特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也不够明确、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则可以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体系因为教学活动主客体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特点和创新点。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只有通过向教学体系转化才能体现出重点内容的突出性、难点问题的针对性、教学主客体的独特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从而实现在同一教材体系上教学体系呈现出差异性和独特性。

三、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体现党和国家的信仰和意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通过教学体系,才能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应该真信深信共产主义,并在教材体系中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了解教材体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以及加强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存储和涉猎,为教材体系的解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输出能力。通过符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对教材进行充分、合理,并具有自身语言特色的解读,用透彻的学理分析指引大学生,用扎实的思想理论使大学生信服,用强大的真理力量使大学生受到感召,并以丰富、诙谐、幽默的语言带动课堂氛围,以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影响大学生,才能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

(二)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教材体系因其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同时,其理论的抽象性和精练性的特点也让教材体系显得脱离实际。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的光芒照进现实、使理论的指导转化为现实实践、使理论与现实融会贯通。归根结底,是要使教材上的理论“活”起来、“动”起来,让抽象的理论具体而生动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理论课的有益延伸:一是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组织实践活动,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阵地和道德、法制基础。二是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利用使思想政治理论更接地气,让大学生在直观感知社会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让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理解、把握和吸收,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实践验证加深对理论的把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用自己的触觉去感知中国梦伟大实践的新变化,用自己的头脑基于实践去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考。

(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里,“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必要的,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势必会引发当代大学生的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授人以渔”,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学体系的讨论、分析和解决路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得出结论,才能让科学理论春风化雨、滋润心灵,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尚务实、重实干、重实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通过“化理为法、化理为德”,从理论的晦涩难懂走向现实的真知灼见,将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超越具体的结论而注重其中的方法论意义,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并指导人生的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就是不断明理并显现理论自身魅力的过程。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体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