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拾粹
2020-03-04
韩恒阳《真君鸾谕》曰:天地所诞降者曰气,气本浩然,然其所以耗之者,惟语。吾身所运用者曰神,神贯周身,然其所以消之者,惟思。自幼而舍蓄者曰精,精盈骨肉,然其所以败之者,惟色。诚能缄默,少思戒淫,更加节饮食以健脾胃,避风寒以御感冒,常运力以劳筋骨,则非特可以却病,并亦可以延年也。
——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卷一·慎疾法语·惜三宝》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者,此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烦也,此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即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治久痢。
——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卷之一·厥阴证》
五脏里也,六腑表也。小肠心之表,小便短黄涩痛,心热也;清长而利虚也。胃乃脾之表,唇红而吐,胃热也;唇惨白而吐,胃虚也;唇色平常而吐,作伤胃论。大肠肺之表,大便闭结,肺有火也;肺无热而便闭,必血枯,不可通下;脱肛,肺虚也。胆乃肝之表,口苦,肝旺也;闻声着吓,肝虚也。膀胱肾之表,居脐下气海之右,有名无形,筋肿筋痛,肾水之寒气入膀胱也。
——《推拿抉微·认症法·审察苗窍》
温病热病之脉,或见浮紧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于外,热邪结于内,故其脉外绷急而内洪盛也。或不识脉形,但见弦脉,便呼为紧而妄治之。盖脉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岂可错认为紧而误以为寒乎。夫温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者,诚由怫郁在内故也。其左手盛或浮,必有重感于风寒,否则非温热病,自是非时暴寒耳。
——清·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卷一·温病方论》
凡视小儿神气目色有五:一视目色,二听声音,三视囟门,四视形容,五视毛发。此五者,虽不能全,若得两目精神,声音响亮,十可保其六七耳。视目色;夫两目乃六脏精华所聚,一身精华所萃;若是睛珠黑光满轮,精神明快,儿必长寿;虽然加病,亦易全愈。若白珠多,黑珠昏朦,睛珠或黄或小,精神昏懒,此父母先天之气血薄弱,受禀既亏,儿多灾患也。
——《推拿抉微·认症法·五视法》
温疫阳证似阴者,始必由膜原,以渐传里,先几日发热,以后四逆;伤寒阳证似阴者,始必由阳经发热,脉浮而数,邪气自外渐次传里,里气壅闭,脉体方沉,乃至四肢厥逆,盖非一日矣。其真阴者,始则恶寒而不发热,其脉沉细,当即四逆,急投附子回阳,二、三日失治即死。
——明·吴又可《瘟疫论·下卷·论阳证似阴》
凡人平日饮食,男女之间,能自节爱,便是省身修德。若一味任性,恣肆无忌,俾过恶,潜滋暗长,甚则疾病应之。虽因风寒外感,或缘内伤七情,以致魂魄相离,精神失守,肌体空疏,百骸不遂,风寒邪气得以中入。若修德者,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恶,量体而衣,随分而食;虽富贵,不敢恣欲,虽贫贱,不敢强求。
——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卷一·慎疾法语·省身修德》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或有美食时,或恶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增剧吐利者,如有神祟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毒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随证治之。
——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卷之三·百合证》
人本无根蒂,自损多夭折。寿命欲延长,身体贵调摄。言语贵慎省,饮食须樽节。酒色勿贪多,贪多体虚怯。思量莫过度,过度气郁结。坐卧莫当风,饥渴宁食热。痰唾莫频吐,漱齿戒掏舌。劳力多损骨,劳心致伤血。爽口忌烧炙,积气成痈疖。颜色要常好,精神莫轻泄。六脉但安和,百病自然灭。
——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卷一·慎疾法语·保命箴》
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正心之人,鬼神亦惮,养与不养故也。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之法也。
——清·尤乘《寿世青编·养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