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方法
2020-03-04
(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中心学校 青海 民和 810800)
高效课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获较高的教学成果的课堂。其具体指的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加快教学进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对社会及教学都有着积极作用的课堂。以下简要论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希望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调地讲解知识内容。学生麻木地记录笔记,背诵知识点,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同时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胆提出问题,展开自身想象的翅膀。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应广泛阅读书籍,拓宽自身知识面,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多说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其总归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引起学生的注意、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等。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高一学生回答一教师反馈。有效的提问应该包含有效的提问与评价。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效问题的提出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预设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与引导。如我们要重视学生课堂的插嘴现象,善用追问。
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我们要抓住一个学生辐射整体,引起共鸣,让大家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说,并且自己的讲解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七十。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予以肯定,鼓励、表扬,但表扬必须要明确。其实,有效的问题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问题的预设性、启发性、明确性、简洁性和少量性。尽管课堂具有生成性特点,但不意味教学的全然生成,否则我们会被课堂出现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3.注意授课方式
我想谈一谈我个人对“讨论”这种授课方式的看法。毫无疑问,“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关键词,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阔市场。因为,无论在我们自己的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中,还是在去市里参加的教研活动中,学生的“讨论”几乎无处不在。我很纳闷,它不就是一种授课方式吗,为什么要堂堂用?也许它是一种最能在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授课方式吧,学生探讨研究,显得很民主。其实,“讨论”是一种交流,它应该有其必要的前因及结果,正常的环节应该是“提出问题一独立思考一讨论交流一达成共识”,如果只为了场面的需要,在提出问题之后直接让学生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那么,在事实上就忽略了“独立思考”这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刚才说道,我们的学生大多程度不太好,如果不努力把他们引导向独立思考的境地,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他们将悠闲的隐匿于热闹的讨论环境中,而结果是几位较出众的学生进行“个人秀”,我想这与我们运用咐论的初衷是有悖的。相反,在我们特有的教学环境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进而再进行讨论,或者直接把思考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去引起课堂争辩,我想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又何必一定要贴上“讨论”的标签,为新课程虚张声势呢?
4.呼唤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语文
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依我的理解,那就是语文教学是种庄稼,而不是做产品;语文课堂是庄稼地,而不是流水线;语文教师是农夫而非工人;语文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而不是各司其职的零部件生产;师生间是农民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而非工人与车床对零部件的冷漠。
在语文教育的庄稼地里,理应有和风细雨,有日月星辰,有花团锦簇,有果实芬芳。而不是机车的刺耳轰鸣,不是千人一面的。“合格产品”,不是千篇一律的沉默,不是一丝不苟的规矩。我们希望学生都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生长,享受语文的智慧、吮吸语文的营养,让生命拥抱语文,用语文滋润生命。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成为主人。我们常说,“温室里的花朵开不艳”,同样,笼子里的鸟儿也不可能飞得多高。
在这方面,我们的许多老师作了不少艰难的尝试。尝试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尝试表演交流,改编课文;尝试音乐、影视辅助教学。种种努力,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我们感叹的是这样的课太少了,就像“打牙祭”一样。这样几节课也如同“死水微澜”,学生不过瘾,老师也觉得有些伤感。
5.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人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人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6.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喻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