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对策
2020-03-04罗晓燕李孔珍
罗晓燕 李孔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2014 年9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同年,浙江、上海成为首批试点区域。2019 年4 月,河北、湖南、重庆等八省市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招生录取按照“两依据一参考”原则,选考模式为“3+1+2”,至此已有14 个省市公布新的高考方案。新的考试和招生录取方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新高考改革的成败与否。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英国学者霍伊尔(Hoyle.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专业实践能力的过程”,他认为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1]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唐玉光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个人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学会情感态度的转变和发展。[3]教师专业化就是使教师成为难以代替的职业,让教师达到从业所必需的学力,具备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职业道德,取得从业资格。综合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又是提高教师个体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专业知识与能力”,核心与灵魂是“专业信念”,特征和标志是“职业的研究性和自主权”。[4]
新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新高考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在新的要求下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一、新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传统的高考模式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录取最重要的标准,所以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便是学生的成绩。而新高考改变了传统的唯分数论,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标准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新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专业知识结构需要完善
新高考实施新的选考方案和新的招生录取政策,使得高中阶段教学更加开放多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课程组合的权力会带来学生对未知知识领域的探究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断理解新高考改革的核心要义,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1.加强本学科知识学习
加强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对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硬性要求。由于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当中,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考查知识点熟记于心,非考查知识点则置之不理。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除语数外三门课程,其余六至七门成绩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准。这就意味着,仅仅掌握原有的学科知识将很难适应新的教学,只有不断加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为学生上好课,促进学生学科学习。
2.拓展交叉学科知识学习范围
原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需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知识点掌握、讲授即可,但在新高考实施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科之外,学生需要教师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为其答疑解惑。因此,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将无法很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逐渐拓展学习交叉学科知识,如生物教师需要掌握化学、物理知识,历史教师需要学习政治、地理相关学科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掌握交叉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其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对课程把握更加全面、更加富有深度,能够实现创新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3.熟知教育学相关领域知识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并未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这些知识的缺乏使得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的学生管理中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规律,不能因材施教;随着实践的积累,这些知识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学习教育学相关领域知识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提升认知能力,增强教育相关理论基础,以便在教学中指导实践,保证教学效果。
(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技能
新的“3+1+2”选考模式要求学生从政史地、物化生六门课程中选择三门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中计入总成绩的科目,物理和历史要求必须二选一,其余四科任选两科。在招生录取中,考生只有按照高校指定的选考组合参加考试才能进入相关专业进行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选考组合将直接决定其能否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此,学生在进行组合选择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选择。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技能学习,在学校尚未配备专业职业规划师资团队的情况下,需要科任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对大学各类专业选考组合和专业发展前景进行详细了解。在新高考背景之下,教师需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以便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
(三)持续提升教学技能
1.增强学生学科认知,培养学生兴趣
各省出台的改革方案要求学生在一定阶段的课程学习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选择三门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特点,增强学科认知,真正发现一批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为其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生进行选择时,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听从家长和教师意见,真正做到“扬长”。学科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深层次了解上,需要教师对当前一些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有深刻了解,并将这些研究或知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在走班选课中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
传统的授课模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学习仅仅依靠“想象”;而高中阶段的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这些科目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具备动手实验的能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如在生物实验中,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预实验,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耐心指导,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应一味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找出原因。在文科相关专业的学习中不需要实验,但探究能力同等重要。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如在政治课程的哲学学习中,要立足课本并超越课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部分哲学著作进行阅读,加深理解。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涉及科目选择、考试、高校招生录取、志愿填报等多方面,直接牵动着学校教学变革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
(一)各类教师培训成效有待检验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专业能力,自2010 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共70 所师范大学(学院)参与,涵盖中小学各个学科,同时各省根据自身实际实施“省培”计划。随着各级各类培训的增多,教师培训形式逐渐形成固定模式,缺乏创新活动。高校本位的培训模式忽略了中学教育的本质,明显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5]
一方面,各学校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多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且几乎安排同一批教师参加不同时间段的各项培训,占用了教师大量的自主时间,导致他们对培训往往采取敷衍态度,使培训流于形式,不能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教学方法起到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进,教学目标在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尽管一部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需要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这些教学能力较强的资深教师却以各种理由不参加教师培训,即使是线上的相关培训也是应付了事。综合多方面来看,虽然我国提出了很多的教师培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真正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1.教学方式亟须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育目的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6]我国教师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自行讨论为辅,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和课堂效率的确具有较好的作用,但新高考实施后,需要更多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原有的教学方式将不能满足教育需要。有效贯彻新高考实施方案要求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实际,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创新知识传授的方法,避免使课堂陷入索然无味的境地。新高考下选课走班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需要掌握课程开发的方法与策略等知识。[7]
2.学术研究能力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在部分中学教师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普遍认识:即认为教师只需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进入理想大学即可,而认为个人课题研究能力在培养学生中无足轻重,在规划个人发展时往往将这一部分忽略。还有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提高课题研究能力对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教学负担加重、家庭事务较多,大部分教师在科研中往往有心无力。有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高中教师认为个人在教育科研能力上表现不足。[8]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可以承担研究、科技创新的重要课程,但由于其与高考成绩并无直接联系而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展。新高考在要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对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教师们忙于应付课程教学,并未充分意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或者缺乏提高科研能力的平台和机会,导致中学教师队伍整体课题研究能力薄弱。新高考实施后,教师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的科研精神。
(三)专业知识学习不足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胜任相关学科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学科知识,而对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关注度较低。
教育知识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包含社会、心理、管理、历史等各个方面,有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正确的教学方法需要专业知识的指导。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构成中有一部分是非师范生,甚至在一些中学有部分教师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他们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知识学习,对教育规律、学生心理、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没有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对于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时间短、内容少,从而造成教师对教育学相关知识学习不到位,知识体系缺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在教师对教育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通过培训、个人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夯实基础,为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奠定基础。
(四)职业生涯指导技能缺乏
新的高考方案实施后,高校录取规则及选考科目要求发生变化,催生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考生的课程选择将直接决定其未来就读专业甚至工作选择,因此需要班主任乃至科任教师基于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普通高校培养的师资并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师只对自己所教授课程的相关专业了解较深,对绝大部分专业缺乏认知,并不能给学生提供有用的指导和帮助。有研究表明,大多数高中教师认识到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认为自己在指导学生生涯规划时存在困难。[9]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缺乏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对高校专业设置、就业形势缺乏深入了解;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对学生的个人特质了解不够充分等。
(五)教师专业自主权有待保障
劳凯声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化即意味着教师应当具有专门的系统的教育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保证该专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需的专业自主权。教师专业自主权应当包含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进修培训权等。[10]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对于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权利意识还比较单薄,教师对教师专业权利的规定比较认同,但不能全部拥有和实现。[11]教师是新高考改革的基层执行者,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不仅仅承担知识讲授、传播的任务,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开发转化。而现实中,受科层制的影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并未得到切实的保障,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教师的话语权缺失,教师参与改革的力度明显不足,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指定的方案,不能发挥教师作为改革主体的作用。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生评价方式、招生录取体制均发生了变化,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以目标为导向,增强教师培训实效
实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完善教师职后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而当前部分教师培训形式和内容基本一致,教师在不同场合学习的是相似的内容,使得其萌发学习惰性,对培训应付了事。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培训时进行先期调查,了解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针对教龄不同、资历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以专家讲授为主,注重新老“传帮带”,除此之外,在其入职时针对学科教学特点制定提升专业水平的培养方案,设置培养课程,并根据教师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而对于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以交流讨论学习为主,分享经验,互相提高;对于实践丰富而理论缺乏的教师,则侧重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也可推出多套培训方案,由教师自主选择参加,发挥教师的主观积极性。
(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交流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每所学校均有各自的教学特色,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些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均具有可取之处。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建立校内教师交流学习制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第一,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心,负责制订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计划;第二,实施“导师制”,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指导其备课、教学、教研等工作;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校内外技能大赛,举办校内教学研讨会,组织青年教师加强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深入交流学习;第四,定期举办开放讲坛、专题讲座、定向答疑等活动,为校内教师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提供平台;第五,成立“资深教师科研指导团”,为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提供指导,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帮助教师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需要构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基于传统的高考“唯分数”观点普遍存在于教师、家长、学校中,各中学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基于学生成绩和高考录取率等指标,更注重对教师的结果性评价,忽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因此,学校需要转变结果评价为发展评价,构建全新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公平为基本原则,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置指标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必须明确“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充分研究实施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针对教师的任教学科特点、行政职务、教龄等方面,制定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理念、道德素质、任教能力、工作负担等采取包括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在内的360 度全方位评价,帮助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以能力为导向,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新高考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学生评价体系、招生录取体制,对学生评价不再仅仅基于高考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新高考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仅基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是发散思维,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学习或科研小组,利用教研时间互相学习,增强交叉学科素养;利用先进技术和网络平台等现有资源加强学习,也可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在线上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新高考改革推行后,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走班教学成为必然,这就意味着教师授课班级不固定、人数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授课和备课难度,加剧了教师负担。因此,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需要合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为其提供较为充足的学习时间;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减轻每位科任教师的工作量,缓解其教学压力;设立专门的行政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减少其教学任务。同时,也可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适度调整教师教学时间,在没有教学任务的学期,减少教师教研、坐班时间,给予其更多自由时间为自己“充电”,如提升学历、外出培训等。
(四)以合作为导向,培养教师职业规划技能
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生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适的选考科目选择,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需要学校、教师的指导。在高中阶段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是最为重要的手段,而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培养专业的师资。首先,学校需要提高对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学校的重要选修课,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学校增加培养教师生涯规划技能的培训课程,邀请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帮助教师全面学习,提高科任教师的生涯规划技能,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给予适时指导。其次,学校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到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调研、参观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将学习到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推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学校内部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聘请专业团队组织教师成立学习小组,鼓励教师参与研讨,交流经验,互相取长补短,解决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遇到的难题。
(五)以制度为基础,保障教师专业权利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保证教师具有教学专业素养、专业理念,而且要求保障教师的专业权利,这是确保教师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向教师赋权,要求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借助教代会、管理委员会等鼓励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教研、科研等活动中,确保教师能够充分表达意见;明确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问题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团队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避免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尊重各中学的学校特色和发展规律,鼓励学校自主发展,减少对教学活动的干扰。
四、结语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不论是考试科目的变化,还是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都需要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化来实现。新高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丰富的教学技能。而当前我国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教师的专业素质亟须提高,这就需要国家、学校及教师个人多方努力,分析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