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视角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以汉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3-04王琪瑶

林区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意义学习心理学理论

王琪瑶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使教师教的有技巧,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改变学生对“心理学难”的认知,在意义学习的过程中降低习得性无助,提升自我效能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让理论课程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使《幼儿教育心理学》成为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课程之一。

一、做好专业导读和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从行为潜能上形成学生对理论知识主动学习的心向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是将传统“机械式的接受学习”变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能够建立,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主动接受的态度,奥苏贝尔将此称作“学习的心向”[1]。不少教育心理学家都对“心向”有自己的不同阐述,比如布鲁纳提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若是因为成绩、学历、奖励产生相应积极主动的行为,就可能维持得不够长久,学生只有内在对知识真正渴望,或是产生“能力动机”,这样的“心向”才是更主动、更持久的,它不会因为外部的改变而减少,所以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汉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就是因为缺乏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且现有认识不够坚定,容易被外界舆论影响,所以每学期都应该用一部分理论课时为学生作相应的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适时而变。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行为上,更多地还在于行为潜能上的变化,当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全面时,心理上就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他们再发现自己的现有知识无法完成专业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心向”,这是由需求引发的,是内在的、积极主动的。

二、将理论变成实践,从课上走到课下,满足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积极情绪的体验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使不少教师和学生头疼,于是形成了理论课程固定的学习模式即“记笔记—背笔记”,学得全无兴趣,或者迫于考证压力,死记硬背[2]。学生面对心理学繁多的术语难以理解,导致概念掌握时时有混淆,即使学生在独立预习某一章节时也无法消化前面的知识来同化后一章的新知识,于是就造成了学生孤立地学习和机械地记忆无关紧要的知识细节,最终还是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学习困难,降低了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长此以往,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就会久久地困扰学生,自我效能感持续降低,即使在考试前熟背知识点,也并不代表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会灵活运用。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改变时间和空间,将理论课程也加入实践。《幼儿教育心理学》就是在研究幼儿如何学的基础上再考虑怎么教。本专业专科三年的学生也需要对幼儿学习特点有全面了解,这些了解不能只来源于书本中的固定理论,也不能只来源于教师上课所用的“小白”“小红”这样无关痛痒的案例,还需来源于学生亲自去看、去观察、去记录[3]。所以,学院可以为学生联系固定实践的幼儿园,每个学生都能够作长期系统性的观察和接触,由此书本上的理论就可以亲自去证实是否可行。与幼儿长期相处能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使之后的学习变得轻松,面对幼儿经验不足又会促使学生继续保持“有意义学习”,和幼儿相处的愉快情绪也会使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三、用热点案例引入课堂,引发讨论、大胆提问,调动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与新知识的联系

奥苏贝尔说:“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已有知识[4]。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已有知识,并以此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学生不是一块“白板”,他们都带着已有经验进入课堂,在经验基础上习得新知识、新概念,并能够灵活使用,便是“活知识”。教师提供新颖丰富、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讲授生动,学生面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能站在理论视角分析得当,客观地看待当下教育问题,积极主动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比如在理解与区分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负强化”概念时,采用“教师举例(勾起学生原有经验)—学生定义—教师总结—学生举例(利用原有经验)—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改正”的方式,使学生对两种强化方式有生动准确的理解。案例可来自身边任何事物,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吃鸡”、王者荣耀中金币奖励的“代币制”;追星时买明星周边的“正强化”等等。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年轻一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不然就会出现隔阂,自然也无法理解学生在想什么和做什么。

当学生课上听到热点新闻时,也会产生比较热烈的反应,比如当讲到“幼儿的创造性学习”这一章节,可以以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为例,用他们看到过的直观形象去归纳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有哪些,这样的理论课堂就会多一些活跃气氛,少一些沉闷无语。学生能联系原有经验,常用对比、辩证的方式对待新知识,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引发学生对幼儿园小学化的思考,同时在讨论提问的过程中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不用灌输,学生自然在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到儿童观、教师观以及幼儿发展特点等幼儿教育心理学规律,后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或者修正,并借此机会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

四、做好教师课程一贯制及教材选择关联性的安排,从外在因素上构建学生学习知识的逻辑性

笔者认为,当教师对本班学生达到一定的熟悉度后,对教学是有帮助的。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背景,之前学过什么,之后在哪些知识上做强化,哪些知识不再重复讲解;其次,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习惯了教师的授课模式、讲课风格,到下学期若又换新教师,磨合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高的契合度一定是通过长期的接触才能达到的。学生就经常问“为什么我们下学期又要换老师,为什么你不带了”,说明学生对教师是容易产生依赖的,而这种依赖是积极的,也是学生正常心理和想法的体现。所以,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可能的前提下让教师和班级形成三年的固定搭配,如果因特殊原因无法达到,也至少要坚持两到三个学期。

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当考虑学年与学年之间的关联,比如在大二上学期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大一学年已有《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铺垫。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旧知识的遗忘与回顾,教师可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用简短的话或图解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通过“温故而知新”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自觉回顾的习惯。又因为通过教材的选择使新旧知识的逻辑性呈现更加明确,也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有意义学习”,满足学习建立的外在条件[5]。

五、恰当利用“互联网+”课堂软件,适时回归板书、走下讲台,努力做到与全体学生互动和交流

随着“课堂派”“微助教”“雨课堂”“课立方”等免费课堂教学软件的兴起,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率、个性化、深入地学习,同时也为教师带来布置作业一键发送、点名签到自动化、课堂教学PPT一键传输等的便捷。但进一步深度思考,如果不能合理利用,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体现在被随机点名吸引注意、有没有按时签到、课上发了多少弹幕上,也不在于有没有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而是应关注学习过程,看他能否利用有意义联系,由“已知”探求“未知”;看他能否重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促进知识的融合,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新知识;看他能否形成“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积极处理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并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6];看他能否用于实践,常用理论衡量现实,这些才是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学生学习的结果已不再通过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来判断,新人才培养质量所需要的是课后能持续产生对心理学以及对其专业领域的热爱、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并产生创新能力的人。

不难发现,多媒体的出现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比例,事先做好的精美PPT页面的确让人赏心悦目,但面对学生,有些知识还是应采取边讲解边板书的形式呈现,比如在讲“上位知识”“下位知识”这两个概念时,可完成现场板书举例填空的任务,让学生回忆原有经验,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完成填空;再比如讲到“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概念时,教师可做图形举例,圆圈代表思维系统,以箭头向内向外的指向代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以此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走下讲台,巡回指导,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止是前几排学生,因为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期望效应”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猜你喜欢

意义学习心理学理论
化学“有意义学习”的模型建构及教学建议
意义学习,价值教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提取式学习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来自《科学》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