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视角下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摭论
2020-03-04李微光
李微光
(运城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公共心理学作为高师院校一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长期备受关注,研究者针对公共心理学的教材、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研究[1],然而持续教学改革并没带来教学状况明显改善,学生对待公共心理学课还是“怀着希望开始,带着失望结束”,“必修课”变成“逼修课”[2]。分析近20年有关教学改革论文,发现教学困境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陈旧。
一、教学理念陈旧的表现
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观
公共心理学教学已习惯以教师为中心。20年来近一半研究在谈教学方法改革[1],在反对满堂灌。这说明现在教学还是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很多教学方法改革不彻底,还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如王燕提到“教师根据国考大纲提出问题,学生以此展开讨论,进行问题解决,教师再对其进行具有引导性、总结性的点评”[3],这种观点很普遍。参考陈佑清观点[4],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只是从被动旁观式学习变为被动加工性学习,学习活动还是教师主导。虽有个别研究强调要拓展教学空间[5],但绝大多数研究仅关注课堂内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忽略学生课后课外的学习活动。
2.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观
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理论知识被当作教学重心,培养学生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被置于边缘化位置,这导致教学与现实脱节。
首先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公共心理学把研究对象假定为抽象的人,按照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些心理学理论和概念缺乏同生活的融合与联系,同中小学教育教学脱节,像感知觉和人格理论这些枯燥又没有生活意义的知识容易使学生对心理学丧失兴趣。
其次是理论知识与学生内在心理世界脱节。公共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没有发生联系。教学内容是否科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突出、是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是课堂评估的重点,教学效果主要看知识是否被学生记住和理解。而学生内在经验没被关注,内在困惑得不到回应。面对生活和教学实践,学生还是依照自己朴素的心理经验行事。
3.夸大性的课程定位
公共心理学课程定位呈现出试图用一门课代替一个体系的趋势。如姚梅林认为“该课程可能是他们在学校中系统地学习的唯一的一门心理学类的基础课程……尽可能地将心理学科中各相关领域的内容整合进来”[6]。蔡笑岳等人认为“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应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通识课,除具有服务学生未来职业活动的功能外,还应该具有现实指导目标和人类自我认识目标……”[7]。类似观点成为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主导性理念。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越改越多,既缺少理论逻辑性和深度,也缺乏应用性,实际传授学生的是一些孤立的知识。这样极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成和应用,也影响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理念陈旧的原因
1.对教学方式的变革趋势关注不够
建构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8]。但作为教师教育基础课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对此巨大变革关注不够。
首先,相比分散在院系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公共心理学教师同中小学接触更少,普遍缺少对基础教育现状的直接认识。认为关注基础教育是专业课和教育学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关注基础教育是公共心理学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因为基础教育现实状况是其教学最大最重要的背景。例如,让学生安静坐着听讲和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不同,教师外在策略也不同。
其次,公共心理学多是大班教学,教师属于教学型教师,他们的科研任务相对要少,课时任务相对较多,大量重复课很容易消磨意志。这使得他们没有足够动力去推动教学方法大变革,多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下。
2.对师范生核心素养关注不够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9]。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应以态度为先,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10]。然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对此关注不够。
首先,不重视教学示范性。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是从他们学习经验中得出的,其发生具有内隐性。用心理学课堂的教学行为演示其所讲内容是一种直观性教学,即用身教演示言传,是教师对心理学原理更深层次的把握,是对心理学原理的活学活用[11]。反之,当教师用满堂灌的方式讲授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不可能真正认同。
其次,不重视实践性知识积累。公共心理学长期偏重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其实公共心理学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其理论知识能提升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科学性,学生透过对自身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的反思,也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再次,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师范生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各门课程除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外,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也是重要课程目标。师范生只有自身具备学习能力,才可能去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能力,而当下的公共心理学课堂中对此重视不够。
3.终身教育思想认识不足
我国教师培养已从“师范教育”进入“教师教育”,这一变革不仅是名称改变,更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具体实践的转变。目前高师教师教育已按照终身教育思想为主导进行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然而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对终身教育思想认识还不足,贯穿不够。
因为对终身教育思想认识不足,公共心理学的教师们在教学认知与行为上呈现出背离。一方面试图将心理学相关内容打包成公共心理学,一次性全部灌输给学生,期望他们在有限的大学课堂上学到所有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在终身教育思想理念下组织课程内容,他们往往追求全面,而不注重基本理论结构与思维。教学内容太多、课时太少,学生自学不够,讲授的重点就变成散落的碎片。
三、教学理念的重建及践行
1.建构学习中心课堂,衔接基础教育变革
公共心理学教学应向中小学课堂学习,教学方法改革转向强调“学生如何学好”。教师的讲授应控制在必要范围之内,与学生当前生活与日后工作无关的不讲,应着重讲授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的知识。教师应着重对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体验的时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同时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包办一切、课后学生无事可做的现状,建构课堂教学为引导、课外学习为主体的模式。
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应大力推广。教师常抱怨学生积极性不高,事实上以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学课能激发学生热情[12]。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提出心理学问题是关键,例如,分析和改进自己学习习惯;比较同学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并进一步思考未来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引导不同学生等。指导学生将心理学规律运用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心理学的好处,最终实现心理学知识能指导将来工作生活。
2.确立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教学目标
实践取向需要教师具有实践取向的教学认知,帮助学生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最终形成他们自己对教育教学过程独特的理解。
基于实践取向,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视角,对个人生活、学习经历、社会现象作适当解读和分析,在解读自我和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心理学基本观点,理解教育教学内在过程,同时促进学生发展自学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和关注现实世界的意识。如何帮助学生在心理学知识与其刻画的现实、现象之间进行沟通和转换,理解心理学知识在真实复杂动态的生活情景中的具体运用则是教学重点[13]。
3.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明确一门课程不能替代一个课程体系。教师的职前教育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与能力应由一组课程来承担。不能高估公共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的价值,例如2011年教育部已要求高校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然公共心理学无须包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依照终身教育理念,相比具体理论知识的积累,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的意愿更重要,能用心理学视角去考察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更重要。其教学内容没必要面面俱到,具体以哪门学科为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公共心理学的学习,学生对心理学有兴趣,有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日后有利用心理学服务教育教学的意识。
综上所述,教学理念是导致公共心理学教学困境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基本理念已不算新思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些理念既是课程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职前教师教育衔接基础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