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
2020-03-04王戈力
王戈力
(黑龙江省技工教师进修学院,哈尔滨 150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需求方向。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应侧重于学生对语言理解运用的程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有效提升,让学生发现语文课程设置不仅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课程,同时也是分析审美价值、鉴赏审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掌握语言学习的奠基作用,通过语文课程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激励学生成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增加语言词汇积累,并为正确运用而服务;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指导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健康的审美趋向和主动创新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知和自豪感。新课标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直指语文教学核心。语文的核心素养即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个是对学生汉语学习的综合评价标准[1]。四个标准指向四个具体方面,例如语言建构指向学生对汉语知识的了解与运用,是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衡量标准,思维发展指向学生在掌握汉语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后,能够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的能力;创造与审美则指向在学习汉语言后,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优秀的道德品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理解和传承的标准是在学习汉语言后,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1.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
语文核心素养是通过语文学习而得到的素质培养,带有验证平台的特征,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带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2]。
首先,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知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汉语言学习作为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前提,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能力性在跨学科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只有理解“文意”才能解答,而汉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明晰字、词、句的所指和能指。因此,语文学习是其他学科的基石和消解各种概念的催化剂。其次,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延能力包含综合性和理论与实践。语文学习着重培养的素质性决定了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学习中树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走向。对于解题答疑和分析文本以及人际交流等,语文核心素养都能提供有力的保障。上述各种运用语文核心素养知识伴随学习与生活实践过程不断积累而显示出成熟度,只有不断地进行汉语言学习和阅读才能更好地解析文本,提取文本信息,增强人际交流的熟练度。最后,语文教育注重的是整体素质的培养,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核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应知、应实践的学习成果。而素质型人才就是语文核心素养所指的综合性的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爱国、爱人民精神的同时,学习和传播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带着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审美观,努力地将个体生活融入到社会群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2.语文核心素养有发展性与阶段性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是客体的人,因人而异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会随着培养个体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并随着客体人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语文核心素养还带有发展性和建设性的特征,这是由学习者的生活环境、学习语境等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而社会实践又会为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变化的可能土壤。基于此,语文核心素养的终身培养应是终极任务目标[3]。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以及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社交活动都会对语文能力的强弱作出相应的判定。
既然语文核心素养是终身制,那么就会在各个生命阶段呈现不同状态。每个人的心理生长不一定会与生理生长成正比,但都会依从由简单到复杂、由弱变强的法则。类似这个观点,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要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不用年龄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也会呈现不同形态,在不急于求成的心理支配下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符合心理、生理允许条件下有规律的语文学习。
3.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经是共识性常识[4],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属性。工具性的指向为一种事物能为另一种事物的实现而服务所具有的功能。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知识所具有的解问答疑功能和社会交际中的交流应用等就是这种功能的另一种表现。语文学习得到的知识是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接收和理解,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那么其他学科的学习就是一纸空谈。社交活动中的沟通交流、解析文本、概念的范围不仅仅应该存在于语文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公共媒体、家庭、社会及学校的共同任务。语文学习中的理论实践结合和综合性就是针对社交板块而预设的学习任务。
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就明确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根据不同年龄建设不同的学习目标,其中也涵盖了实践性与综合性。学以致用是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学习期间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储备将成为其走向社会的生活工具。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工具性更加显而易见,此工具性的所指是知识转变成生产力和生活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人文性是对客体人在生活实践中主观判断和反应力的综合说明[4]。我国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优秀文化文本是人文性最好的例证,比如《观刘麦》《木兰辞》等,这些文本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性更是不言而喻。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认知历史,感知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走向,这也是语文教学开展的任务之一。
三、技工院校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技工院校作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基地,已成为检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创业创新、为社会输送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因此,以核心素养培育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已成为经济建设发展下的教育发展趋势。
1.培育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汉语言文化的特殊魅力在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内涵的情感蕴意,一篇好的文章,其字、词、语句都会传递意韵。在解读文本时,要抓住关键字词,熟练掌握语言建构和应用的实践技巧。学生语文素养培育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需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在蕴含进行揣摩研读,在品味中感悟文章表达的最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积累词汇,运用字与字、词与词间的搭配,结合句式结构进行学习应用。因此,围绕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从语言建构、词语隐藏的感情色彩到文本中人文性的语义,引导学生去理解、感知和领悟文章内涵、表层感知,从而进一步掌握核心素养,让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得到培育,从而达到技工院校的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培育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语文是一门包涵感性色彩和理性色彩的特殊学科[5],也是伴随学生终身学习的以思维发展为基础的语言学科。可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部分。因此,培育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应立足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育着眼点结合思维发展特点展开发散思维,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释疑的心去研读语文文本。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阅读环节,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为学生提供主体学习动机,形成独有的语文思维方式。只有调动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拓展,才能有效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育效率。
3.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增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素质[5]。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明确教育目的,在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专业学习的同时,强化人文教育和审美赏析教育。让学生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为导向,进行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因此,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是伴随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要实现目标,需要对审美素质教育进行重视,运用知人论世、对比阅读、发散思维、品味语言等方法,获得情感审美体验,强化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文本赏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4.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语文学习是文化传承功能人文性的体现[6],是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收获文化、传承文明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赋予实践的目标。从语文课程设置的价值分析,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及提升学生对民族感的认同,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中多角度、多方面不断深入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构建立体的语文核心素养认知体系,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就需要通过读写结合的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进行拓展,延伸思考空间,从而实现将“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落实在生活中,受用终身。
结束语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科技成果呈爆炸态势。我国教育应跟上时代潮流,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以创新的教学理念面对社会变革,承担起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重任,让在校学生获得符合新时代标准的知识储备,成为德才兼备、能够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人才,为最终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需要学生终身去习得、悟得。因此,技工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教师的反复训练和积极引导。只要将教学重点和目标放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创新培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就能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和操行素质的强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