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语拓展课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文化意识”学科素养培养的视角

2020-03-04朱彤吉

教育参考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德语小伙伴

朱彤吉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上海 200065)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中学阶段德语学科的首部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下面简称《课程标准》)于2018 年1 月正式颁布,其中明确德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文化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关键作用。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完全中学,以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为办学理念。学校作为德语语言证书DSD II 项目学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拥有德语作为第一外语的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学校德语课程的优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指明了方向。笔者在校担任德语教师多年,积累了从预备年级至高三年级的七年大循环教学经验,发现德语拓展型课程作为对基于教材的基础型课程,结合学校与德国姐妹学校定期互访项目的主题式拓展教学,在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以一节八年级德语拓展课教学实践为例,阐明如何利用真实情境开展特定主题的话语活动,以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文化意识”作为德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能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德语国家和地区文化及其交际特点,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具体指文化认知、文化态度和文化认同”[1]。文化认知是指了解德语国家文化,能比较其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懂得批判性接受德语国家文化,并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中德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文化态度是指了解语言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尊重德语国家的文化,对其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文化认同,是指具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和参与中国和德语国家之间的各类交流。[2]这对应了“在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应熟悉德语国家基本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并了解其交际特点,能讨论并评价德语国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异同,可以初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积极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课程目标。[3]

尽管目前对中学德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比较有限,但从外语学科相通的角度可以借鉴不少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研究成果。例如,针对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意识培养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等。[4]高中英语课堂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时(如阅读材料、图片、词汇和活动),需设计出相应的文化意识活动。[5]在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方面,首先要营造英语文化氛围,再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学习;课内外的文化活动和对文化现象进行反思也必不可少。[6]

笔者试图将学校的德语拓展课与德国姐妹校来访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相结合,利用真实情境创设相关主题的话语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并对接待家庭的接待任务进行准备,帮助学生实现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积极主动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拓展课教学实践

(一)准备与设计

1.框架定位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必修课程的主题建议包括“个人生活、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文体生活”,其中“社会生活”中提到要“激发学生对美丽中国的憧憬,引导他们了解中国的相关简介并进行初步的跨文化比较,同时也要使他们在跨文化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都得到加强,促使他们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之中”[7]。

从学业质量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对应C5 水平,在“文化意识”素养方面要“具有中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有运用德语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能用德语介绍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8]。

对标以上要求,结合德国姐妹校定期到访的真实事件,将拓展课的功能定位为:拓展学生在介绍本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提供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指引和方法指导,正确看待德国小伙伴到访交流活动,为今后真实面对德国小伙伴进行跨文化交际做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准备,提升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德语能力来看,八年级的德语学生从六年级开始以德语作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经过了两年半的系统学习,基本达到欧洲语言共同框架标准的B1 等级,即语言的独立使用阶段,具体来说:在听力方面,能够听懂以较缓慢和清楚的方式讲述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日常性话题;在阅读方面,能够读懂用日常语言起草的文本;在参与交谈方面,能够在无须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日常性话题或者个人感兴趣的话题的交谈;在连续口头表达方面,能以简单方式连接不同词组,用以叙述事件、目标、计划等;在陈述意见或计划方面,能予以简短解释;在书写方面,能够撰写一篇与熟悉主题或感兴趣话题相关的简短且连贯的作文。[9]

3.情境创设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德语拓展型课程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以德国姐妹校到访为契机,教学内容包括“你好,我的德国伙伴”“这是我的学校”“这是我的家庭”“做一回阿拉上海宁”“找找上海的德国印迹”“德国再相逢”六大模块。本节拓展课是“做一回阿拉上海宁”模块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对上海的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基础的词汇积累。在本节课上,笔者创设了“为德国小伙伴举办接待家庭欢迎派对”的情境。

此情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天然的真实性,德国姐妹校的学生在沪期间,的确需要本校学生作为接待家庭安排一场欢迎派对;第二,可操作性,学生作为接待家庭,通过对欢迎派对的设计与准备,在课后将此计划付诸实践,化为现实;第三,不良结构明显,如何举办好一场接待家庭欢迎派对,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需要学生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和情况做出适切的计划与安排。

4.以“文化意识”作为切入点

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出发,本节拓展课的切入点落在了“体验上海人家”上,即:如何能够在接待家庭欢迎派对中向德国小伙伴尽可能展示原汁原味的上海人家的待客之道,体现出上海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特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一点,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明确接待家庭欢迎派对的初步方案。通过这一切入点,激发学生关注自己身处的城市文化特点,在文化认知上更为全面、在文化态度上更为准确、在文化认同上更为自觉,实现对“文化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教学过程与分析

1.导入: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文化意识

师(首先展示一张学生在瑞士交换学习期间,其瑞士接待家庭举办的欢迎派对的合照,引出“交换学习”“接待家庭”等基本概念):同学们,我们虽然目前不能出国交换学习,但是不久的将来我们有机会作为接待家庭,接待来自德国姐妹校的小伙伴。(随后展示一张德国姐妹校团组的合照,并附带一封电子邮件,请学生朗读邮件的内容)

生(朗读):亲爱的小伙伴,你们好!我们是汉堡莱辛菲尔德文理中学的学生,将在5 月17 日至24日来到上海。我们非常期待和你们一起学习生活,特别期待能够在周末体验“上海人家”的生活。不知道你们有怎样的安排呢?我们特别想知道。祝好!

师:看来德国小伙伴们已经迫不及待和大家见面了呢!他们已经把特别期待的事情说出来了,是什么事情呢?

生:他们想过一次“上海人家”的周末生活。

生:那就得从一场欢迎派对开始呀!就像张学长在瑞士那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么在这节课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策划一场欢迎派对。(展示本节课的具体任务要求,请学生读出来)

生(朗读):今日任务,第一,请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场周末的接待家庭欢迎派对;第二,作为课后作业,请撰写一封回邮,将欢迎派对的安排告诉德国小伙伴。

教学分析:在导入阶段,教师利用两张贴近学生的真实照片和设计好的电子邮件,引入跨文化交际情境,重点聚焦“体验‘上海人家’的生活”和“欢迎派对”这两点,激发学生在“文化意识”层面的讨论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上海人家”这一明显的“文化意识”外显信号,为接下来的话语活动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显然需要教师对电子邮件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利用青少年之间的邮件语言口语化的特点,将“文化意识”的信号充分暴露,帮助学生自己发现“文化意识”关键点,达到本阶段的教学意图。

2.展开:提供学习支架,聚集文化意识

师:好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策划一场欢迎派对。大家觉得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生:我们需要确定欢迎派对的时间和地点。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为高校师生的日常研学提供服务。为此,图书馆每年都会花费上千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和各类书籍资料,这其中涵盖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等学科,为师生提供信息索取的便捷环境。

师:(展示派对准备工作六要素环状图)我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环状图,上面列出了准备一场欢迎派对需要准备的基本内容,包括时间(时长)、地点、对象、主题、节目准备和饮食安排这六个要素。我想问问大家,在这六要素里面,大家先确定哪一个要素?

生:我比较关注吃什么、喝什么,德国小伙伴第一次到上海,我想介绍上海菜给他们尝尝。

师:说得不错,上海菜是符合我们“海派特色”的。

生:我对节目准备特别期待,因为我会弹琵琶,我想给他们表演中国民族乐器。

师:很好,也许这是德国同学第一次认识琵琶这样的民族乐器吧,也非常有特色。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主题最重要,只有明确了欢迎派对的主题,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地点,配套的饮食和相应的节目。

师: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在这节课上,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德国同学的期待,他们是希望——

生:体验“上海人家”的生活。

师:非常准确!希望大家接下来在小组讨论时,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教学分析:在这一阶段,教师希望学生在接收到“文化意识”外显信号之后,借助设计“欢迎派对”的学习任务,将“文化意识”具体化形象化,创生出“文化意识”的外显载体。要达到这一阶段目标,教师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首先是通过连续的发问,引导学生强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重点所在,即要体现出“上海人家”的特色;其次,教师及时提供相关的学习支架,并进行充分的解释与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展开有目标、知要点、能操作的任务。

3.深入:及时交流引导,提升文化意识

(学生分组开始对欢迎派对进行策划;教师依次进入各组观察进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并参与各组的讨论)

生:老师,我们究竟应该在哪里举办派对呢?我们几个家里都比较小,如果邀请亲戚朋友一起来,我们还是想在外面。可是具体在哪里,我们做不了决定。

师:嗯,这是一个需要大家一起商量的问题了。你们想想看,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上海,想感受上海的特色,而不是在其他城市,哪里会比较合适呢?

生:哦,我好像有点方向了,我们要把上海最有特点的地方介绍给他们。

生:那就到浦东滨江一带的餐厅,可以边吃饭边欣赏浦江美景。

生:我觉得田子坊也挺好的,那里是上海的弄堂,很有老上海的感觉。

(教师进入另外一组进行观察)

生:老师,我们到底是和德国学生一起包饺子还是包汤圆啊?你有什么建议啊?

师:嗯,我听到包饺子的时候,感觉更像是咱们北方过大年的家庭欢聚,咱们上海好像有更具代表性的点心啊。

生:就是呀,我刚才就提出要包小笼包,结果他们都说不会,就否定了我的建议。

师:是吗?大家如果是因为不会做小笼包,就放弃这个提议,有点可惜,大家是不是能够利用周末自己先在家里学起来呢?我也觉得,小笼包更能代表上海味道。

生:那我周末就和妈妈一起研究小笼包怎么做,我会包饺子,估计包小笼包也差不多吧。

师:给你点赞!祝你周末能学会做小笼包,还要准备好怎么用德语教会德国小伙伴哦!

生:没问题,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了!

教学分析:在这一阶段,教师深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中,重点对“文化意识”的外显载体的适切与否进行关注,抓住学生在话语活动中的争议点,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对自己观点的解释与举例,维护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另一方面,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教师通过意见的表达,引导学生回到出发点即“上海人家”来解决观点的冲突,力争在小组中实现意见的相对一致。与此同时,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将想法落实到行动,将思考转化为行动,以行动内化认同,从而增强文化意识。

三、小结与反思

本节拓展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内部都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各组也把讨论的成果以邮件回复的形式撰写出来。整堂拓展课话语活动氛围热烈、主题明确、效果显著,得益于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利用资源,设计好真实情境。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水平,抓住学生身边即将发生的真实事件,在情境创设时选取了家庭接待中的一个环节,即“为德国小伙伴举办接待家庭欢迎派对”。

其次,强调文化意识,提供好学习支架。在学生明确任务之后,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当学生身临其境仿佛成为接待家庭时,正是教师提出学习重点的关键时刻。教师强调,欢迎派对应当呈现的是“上海人家”的感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让德国学生能够体验到普通“上海人家”的生活,而不是将德国学生作为外宾提供西式的接待活动。紧接着,教师提供的一张环状示意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由此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家庭派对的设计与安排。

最后,紧扣文化意识,培育好文化自信。在学生分组进行话语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走进每一组的学生,关注其是否对“体验上海人家”这一文化意识点有准备的把握。除了教学实录中提到的地点问题,有的小组还对零食的准备,是大白兔奶糖、蝴蝶酥还是兰花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还有小组对具体的活动也颇费心思,想出了邀请亲戚做外援向德国小伙伴展示沪剧的设想。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创设的情境开展重点明确的话语活动,自觉地思考文化意识切入点,在话语活动中树立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意识,自觉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本堂课作为一外为德语的学生在八年级的拓展课,对学生整体德语基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教师整体设计该年级德语拓展型课程框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学校现有的海外姐妹校资源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此类拓展课,或许更适合具有比较丰富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外国语学校,但不仅仅局限于德语国家。对于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中学阶段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因校制宜、因生而异地开展中学多语种拓展型课程教学实践,是需要多语种教师不断研究、探索设计和实践的课题。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德语小伙伴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