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
2020-03-04袁昌仁
袁昌仁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中心小学)
一、统编教材中汉字的审美元素
汉字之美,可以发掘。教师教学时可以抓住汉字声韵美、含义美和形体美的特点。每一个汉字的背后可以是一部历史、一段故事、一种情感,这就说明了识字教学有趣味性、有美的享受。汉字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抽象的读音形象化,二是将死板的符号鲜活化,三是将枯燥的意义趣味化。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汉字的趣味性释放出来,让枯燥无味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讲一些关于生字的小故事,或给学生介绍有关生字的小典故,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强识字。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中国美食》的生字“烤”时,笔者就先讲了《齐白石造“烤”字》的故事:
一天,记者唐友诗请齐白石吃烤肉。这里的烤肉嫩如豆腐,齐白石一边吃一边赞叹。吃完烤肉准备告辞时,烤肉宛的老板走了过来,对齐白石说:“您老是大书法家,我们小店连个门匾也没有,您老能不能为我们写一个啊?”齐白石兴致正浓,就爽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准备好笔墨,却犯了愁。他查阅了很多版本的字典,发现都只有“烘”和“考”这两个字。他觉得在匾额上无论是写“烘”还是写“考”都不好,怎么办呢?总不能告诉人家,找不到合适的字,不写了吧?自己可是答应人家了啊。齐白石在书房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烤肉要用火,如果在“考”字上加个“火”字,就是“烤”。用在这里太确切了,太能表达其中的含义了。”于是,齐白石挥笔写上“烤”字。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完成课后作业,即说说带有“灬(火字底)、火(火字旁)”的课文生字“煎、煮、蒸、炸、烧、烤、炒、爆、炖”的烹调方法。于是,学生编了一个《八戒诉苦》的故事来进行记忆:
妖怪捉住八戒,八戒诉苦。有的小妖怪说,用火苗烧着,让火直接传热烧,用火煎来吃;有的说,把他放在水里,把水烧开,煮来吃;有的说,把他放在蒸笼里,用水蒸气使肉变热,蒸来吃;有的说,把他浸入热油中使肉成熟,炸来吃;有的说,把他先用油炸,再加汤汁来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像烧牛肉一样,烧来吃;有的说,把他裹上配料大麦或燕麦面粉、苏打、糖和盐,做成焙烤食品一样的东西,烤来吃;有的说,把他放在锅里加热,不断翻动,使肉成熟,炒来吃;有的说,把他放进沸油锅里炸,爆肚猪片,火爆来吃;有的说,把他加入汤水和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炖来吃。
一个个汉字背后有着或平淡或婉转或跌宕的故事。字有道理,学生走进汉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每个汉字的缘起与演变,对于他们来说,每学习一个汉字,都是开启一次妙趣横生的文化寻根之旅。有人说:“汉语汉字充满动感。”的确如此,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的枯燥和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了感性信息,更接近生活与自然。学生如果感悟到了这些字的妙趣之美,怎能不喜爱识字。
二、统编教材中词语的审美元素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它是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教师发掘教材中词语的审美元素,就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产生用词表意的欲望。
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另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横掠着”中的“横掠”一词进行思考:“假如你来描写,除了用“横掠”以外,还会用哪些词语?(“横飞”“横穿”) 我们看看作家笔下的“横掠”是怎么样的?”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阅读“横掠”后面的语句:“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能够偶尔沾到一下水面,说明小燕子飞得怎么样?(飞得很低,是贴着湖面擦过去、拂过去的) 我们回看作家笔下的“飞”又是怎样呢?”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小燕子带了它那双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了。”其中,学生从“旷亮无比的天空”中明白了小燕子飞得很高;从“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中明白了小燕子是由低到高地飞。最后,引导学生再想象一下“横穿”会是怎么样(穿过树林,穿过电线,穿过楼房,小燕子飞呀飞),并解释“穿”是“透过”的意思。学生最后领悟到小燕子飞行的地方是“波光粼粼的湖面”,那儿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高大的树林,所以用不着“横穿”。学生在品味中明白了作家为什么只用“横掠”的道理,体会作家用词之精准,值得学习。教师发掘教材中词语的审美元素,就要引导学生这样咬文嚼字地细细读、慢慢品。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抓好词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这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农村学生见识窄,接触社会信息比较少,受条件限制,读书量小,整体词语量贫乏,而教学是需要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未知的世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词语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三、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 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可以引导学生读句子、知语气、懂意思。学生读陈述句“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知道陈述的语气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读疑问句“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知道疑问的语气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读感叹句“花生可好吃啦!”知道感叹的语气是在向我们表示某种感慨;读祈使句“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知道祈使的语气是在表示请求或者命令等。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时,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特殊句子的语言艺术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中:“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楚王为什么“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学生总结出“只好”在这里说明楚王“不得不、只得”大开城门,不开城门就意味着楚王承认自己是“狗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双重否定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里的“不敢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强调楚王必须尊重晏子。学生可以明白如果形容一个人“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做”,可用双重否定句加以肯定。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包括编教材和教学生,都是一门艺术……无论说话、听话、识字、读书、作文,能力怎样一步一步提高,应该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摸清楚这些规律,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因此,教师挖掘统编教材中句子的审美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把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与清楚,把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优美,把感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统编教材中段落的审美元素
段落是文章中最基本的单位,一是内容上它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二是在文章中,段具有换行的标志;三是段由句子或句群组成,在文章中用于体现作者的思路发展或全篇文章的层次;四是有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称为独句段,独句段一般是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强调段等特殊的段落;五是中文段落开头前一般空两个格。段落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人们习惯成它为“自然段”。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时,教师发掘段落的审美元素要像于永正老师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那样,引导学生抓重点段、品读关键词。
师:你从这个“冒”字当中看出了什么?
生:白荷花“突然”从荷叶中长出来。
师:是有点“突然”的意思,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生:“冒”说明花长出来不容易,因为荷叶太多了,挨挨挤挤的。
师:是的,体会得多好呀!因为叶子“挨挨挤挤”,很密,才会冒出来,它长出来不容易,是钻出来的,所以说它顽强也很对。谁能把这个词的意思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多有精神,说明很有生命力。
师:再往下看,从“饱胀”这个词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马上破裂。
生:荷花要展开了。
生:鼓鼓的,含苞欲放。
生:也可以看出这朵荷花开了以后一定很大。
师:说得好!谁能把第二自然段读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从这个“花骨朵儿”字当中看出了什么?
生:含“羞”待放。
(众笑)
师:这是你的创造,很好,羞答答的。给他点儿掌声!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段落的审美元素,就像“煮书”,要反复煮,引导学生好好品味。首先,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这是品味的第一步;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读,学生越读越深刻,越读越有味道。
五、统编教材中篇章的审美元素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篇章的审美元素,就是引导学生鸟瞰全文,高屋建瓴地关注篇章结构、谋篇布局、主题提炼、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等写作要素。汉代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说:“儒生不博览,犹为闭闇,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闇甚矣!”可见,掌握篇章知识的重要性。篇章阅读指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时,不仅要考虑每句话自身的意思,同时要考虑本句话在本段中,或整篇文章中的作用,看它是观点还是细节、是比较还是说明,着力读出段落的结构和层次来,把握段落和篇章的结构,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六年级下册《凡卡》一文美就美在它线条分明的结构:叙述—插叙—叙述—插叙—叙述。作家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把握中心:
【插叙1】以自由反衬禁锢
作家安排一段插叙补充说明爷爷的名字、职业、性格、年龄、表情等,尤其是描写爷爷自由悠闲的生活状况以及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与凡卡禁锢的学徒生活进行对比:没有时间(圣诞节他没躺下睡觉;写信要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完礼拜);没有纸笔(“笔尖生了锈”的钢笔和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没有自由(在写第一个字母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
【插叙2】以快乐反衬痛苦
作家安排爷爷快乐生活的插叙有砍圣诞树(爷爷带着他去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抓野兔(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与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对比(挨毒打、受伙计们捉弄、遭白眼等)。
教师分析课文叙述与插叙交替进行的篇章结构,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鲜明效果,感受极强的说服力,感悟凡卡现实与想象的情感纠结。课文以乐衬苦,让苦者更苦。作家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旨在把凡卡禁锢与痛苦的学徒生活展示给学生看,表达了作者同情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贫苦儿童的思想感情。
篇章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受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教师对精读课文教学还停留在朗读、背诵、听写、口头回答问题、会话、句子分析、造句、翻译、改错、作文等。毋庸置疑,这些形式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语言运用方面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把一篇优秀的范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这种以分析语法结构为重点,停留在词、句子水平上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语言并不存在于一连串单词或句子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只有在整个语篇中,单词和句子才能产生交际价值。
六、统编教材中语法的审美元素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语法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这样发掘统编教材中语法的审美元素:(范读桂林的山真秀啊) 那个“秀”后面的“啊”,读“哇”的音,这个“啊”作为语尾助词时它的读音有变,它的变化与前一个字的发音有关系。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中的“啊”前面是“奇”字,“奇”字最后一个韵母是“i”,就把i 和a,快读在一起,读成“呀”的音,即“桂林的山真奇呀”;文中“真秀啊”中的“秀”字尾韵是“u”,就读“ua”,即“真秀哇”;文中“真险啊”中的“险”尾韵是“n”,就读“na”,即“真险哪”。第二段的“真静”“真清”不变,还读“a”,但“真绿啊”中的“绿”字尾韵是“ü”,也要变读为“呀”的音。这是一点小小的规律,一般可以这样来变。支老师讲这段话时,还顺手板书了一些拼音,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语文语法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七、统编教材中修辞的审美元素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的修辞美是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修辞,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比如读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读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暗喻的修辞手法;读到“草原上,洁白的花朵在移动”,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借喻的修辞手法;读到“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博喻的修辞手法;读到“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读到“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读到“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读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对偶的修辞手法。
统编教材中的修辞美俯拾皆是,教师教学时不能忽视了这些课程资源,要把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随文学习语法、修辞的理念落到实处。
八、统编教材中逻辑的审美元素
从狭义来讲,逻辑就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抽象思维的逻辑;广义来讲,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整体思维的逻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片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归纳分析:第一,归纳廉颇“很不服气”的原因:凭战功,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靠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于是,“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第二,归纳廉颇“很服气”的原因:蔺相如以大局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碰上了就回避;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后来,“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逻辑的审美元素,就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主题出发,推理分析廉颇由“很不服气”到“很服气”的思维过程,帮助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得出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热情迎接,从此将相和睦,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教师发掘统编教材中逻辑的审美元素离不开对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因为学生理解词和句的基本功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同时,学生对词、句、段、篇之间联系的认识又是其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总之,发掘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归根结底是教师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我们的美育,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让青少年拥有开阔眼光和宽广胸怀,以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