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31部队细菌战与人体试验研究:《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册解析*
2020-03-04李鹏莹张艳荣
李鹏莹 张艳荣
细菌战(biological warfare)是指军事上利用细菌或病毒作为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作战方式,早期主要使用细菌,后因病毒、立克次体、毒素等的应用,现又称生物战[1]。1932年,731部队前身“加茂部队”(也作“东乡部队”)在中国哈尔滨周边(今五常境内)的背荫河地区建立,秘密从事细菌战研究。部队后迁至哈尔滨平房,并确立第731部队番号,继续秘密开展大规模细菌战研究。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以731部队为核心的细菌战部队体系也随之建立,并在1939年~1945年发动数次细菌战。《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1939年~1944年)是日本陆军军医学校研究纪要刊物,收录日本陆军军医学校和其他相关研究机构成员细菌战研究成果,共计2部,为日军内部机密资料[2-3]。2011年发现的保存在日本国会图书馆的8篇论文来自《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1部,报告封面上写有“军事秘密”字样,是与细菌战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详细记录细菌战剂攻击效果、人体试验等[4-5]。《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共8册,第1册~5册分别收录96、95、100、97、98篇报告,第6册、8册、9册分别收录100篇报告,总计786篇。《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册是《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号~第100号,原版为1941年12月31日由陆军军医学校出版。198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制成微缩胶卷,1991年11月,日本不二出版社向美国国会图书馆购买这些资料的微缩胶卷。2004年5月25日,《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册影印出版,由常石敬一教授加注释,2005年底全8册发行完毕[6]375,见图1和图2。影印版是将4张缩小76%的原版页合并为一大页装订排版,在每页上方用阿拉伯数字标明阅读顺序。本文以不二出版社影印版第1册为例,对日本细菌战与人体试验研究状况试做解析。
图1 原版封面
图2 不二出版社翻印本封面
1 本册报告文本信息及报告主要内容
1.1 报告数目及发表时间
本册报告收录文献为第1号~第100号,原文献包含100篇,现发现96篇,缺失第8号、18号、19号、95号;受理时间为1939年7月23日~1941年11月5日,其中1939年收录30篇,1940年收录52篇,1941年收录14篇。
1.2 报告类别
本册报告类别包括原著、记事原著、蕞报、综说、杂报、抄录、翻译7种。原著73篇,为试验报告;记事原著2篇,与原著报告相似;蕞报9篇,日语“蕞”通小,即“小报”,为会议、访谈及情报调查记录;综说3篇,主要是对以往资料的搜集整理,类似现在“综述”;杂报4篇,研究内容涉及领域多,难以归类,故名为杂报;抄录1篇,为1932年德国学术期刊上的一篇关于细菌战的文章;翻译文章4篇,是关于德国细菌战的情况报告。
1.3 作者及报告主要内容
本册报告主编是石井四郎,除62号、63号以外都标注有研究机构,即陆军军医学校,其中以“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室”署名59篇,以“陆军军医学校防疫部”署名26篇,以“陆军军医学校军阵防疫学教室”署名9篇。本册报告作者共78人,其中第一作者29人。作者大多来自陆军军医学校,很多作者在不同时期从陆军军医学校转入731部队,特殊标记“陆军军医学校嘱托”的作者来自其他机构,如陆军省卫生局、东京帝国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京都帝国大学鸟泻研究所、北里研究所等。见表1和表2。
表1作者基本信息
序号作者受理时间所在机构篇数1内藤良一1939.7.11~1941.3.24731部队302胜矢俊一1939.7.29~1941.2.17陆军军医学校93村国茂1939.6.27~1941.3.16陆军军医学校64坂野仙之助1939.8.17~1940.12.14陆军军医学校65北条圆了1939.8.10~1939.12.13731部队56沟上三郎1940.5.14~1940.11.18731部队47丘村弘造1940.5.14~1940.9.26陆军军医学校38植村肇1940.12.2~1941.3.26731部队39若月乔1940.6.25~1940.6.27陆军军医学校210一条泰一1940.6.27~1940.11.28陆军军医学校211古本广文1940.8.7~1941.3.31陆军军医学校212北川正隆1940.8.20-213酒井升平1940.9.11~1940.9.13陆军军医学校214津山义文1941.3.20陆军军医学校215细谷省吾1939.5.25东京大学116饭田贞雄1939.8.19陆军军医学校117渡边边1939.9.8陆军军医学校118内野仙治1939.12.25京都大学119菅原敏1940.1.19陆军军医学校120佐藤大雄1940.2.26731部队121小岛三郞1940.6.17东京大学122伊熊健治1940.7.21731部队123关口永1940.7.30731部队124千田常藏1940.7.30陆军军医学校125高桥静雄1940.8.21731部队126井泽馨1940.9.13陆军军医学校127安东清1940.9.30731部队128中井俊夫1941.3.25陆军军医学校129石田顺1941.4.7陆军军医学校1
表2 1号~100号报告作者及主要内容
编号作者题目1北条圆了、田村乙一军用伤寒、甲乙型副伤寒及肠炎杆菌四种混合疫苗的效果实验2北条圆了、新保信一伤寒菌疫苗研究———蒸馏水冷却法(第1报)3丘村弘造、中川文太郎1938年福山市霍乱传染病的流行及菌株调查4丘村弘造、中川文太郎1938年在菊川丸运输军队船分离出霍乱特殊型菌株5内藤良一、渡边正雄利用冻结干燥法生产标准干燥血清———用于人体血型的诊断6内藤良一甲乙过滤器(六本立)的空气通入量———利用石井式滤水机7村国茂试用卫生滤水机乙的附属品箱8内藤良一防研情报第[3]号1936年1月1日至今苏联细菌学研究所编成一览表9内藤良一防研[苏]情报第4号红军的野战无菌滤水机10胜矢俊一、星野隆一PH测定器是否适用特殊检水试验的报告(第1报)11胜矢俊一、村上秀二滤水吸着绵的研究(第1报)12村国茂跳蚤向色性的小实验13内藤良一、今井仲司空气无菌化方法的研究(第1报)14内藤良一、浅岡武男、今井仲司空气无菌化方法的研究(第2报)15菅原敏、松木英雄细菌异染体染色方法的研究16北条圆了、新保新一伤寒菌抗原的研究———蒸馏水冷却法(第2报)17内野仙治、内藤良一、更井恒夫、远藤武超声波霍乱疫苗的研究18内野仙治、内藤良一、更井恒夫、远藤武U.S.W霍乱疫苗的毒性分离实验研究19谷山直记我国赤痢预防药经口免疫的试验研究20内藤良一、坂野仙之助关于市场销售1ml注射器的误差21内藤良一、山内正通冻结干燥法的研究(第1报)22内藤良一、平野晟、若月乔冻结干燥法的研究(第2报)23内藤良一、若月乔、坂野广代利用非纯净硫酸铵精制浓缩血清24内藤良一、谷山直记血清及预防接种液的防腐剂———乙基汞硫代苯甲酸钠溶液(第1次报告)25内藤良一、若月乔含凝集素血清的耐冻结性26内藤良一、坂野仙之助野战添加药剂的培养基27内藤良一调制透明琼脂的简便方法及装置28北条圆了预防接种液调制法29内藤良一用普尔弗里希氏光度计测定预防接种液、亨利氏抗原及诊断液的混浊度30内藤良一、植村肇、前田千代太郎、若月乔免疫马的经济采血法31村国茂伤寒菌煮沸浸出物抗感染效果的试验研究
(表2续表)
(表2续表)
根据表1和表2,内藤良一报告篇数最多,约占总数的1/3,研究领域广泛,几乎涵盖本册所有研究领域,发表报告数目排名第二的是胜矢俊一,共9篇,内容主要是关于氰化钾饮用水消毒及滤水吸着绵研究。
村国茂发表报告为6篇,主要是关于印鼠客蚤的研究,1940年4月18日发表关于印鼠客蚤向色性研究,通过比较成年雌雄印鼠客蚤对10种颜色30个色绵束的聚集数,得出雌雄印鼠客蚤同时喜欢在具有类似自身颜色即褐色和橙色的色绵聚集的结论。1940年5月31日发表关于印鼠客蚤生存条件研究,即印鼠客蚤在0℃~3℃至37℃之间,湿度在76%左右,生存时间15天~30天,雌雄没有差异。1940年8月22日发表关于印鼠客蚤杀虫剂研究,发现10%甲酚皂溶液杀死时间约10分钟,浓度越大杀死时间越短。
坂野仙之助和中井俊夫共撰写7篇,主要关于培养基成分的研究,包括琼脂培养基、胨培养基、固体牛乳培养基、考夫曼氏培养基。胨培养基有21种,包括山羊肉胨、兔肉胨、马肉胨、豆腐胨、鲸鱼肉胨等,考夫曼氏培养基含碳酸钙、硫酸钾、牛胆汁酸,是一种新型的无菌培养基。
北条圆了发表报告5篇,主要是关于蒸馏水和减毒蒸馏水(0.4%福尔马林)浸泡法生产伤寒疫苗的研究。两种方法都使用 “南第6号伤寒菌”通过蒸馏水浸泡法生产伤寒疫苗。两种方法生产的伤寒疫苗共有7种,包括4种液体疫苗和3种干燥粉末疫苗。研究还比较了几种疫苗的抗原性,发现丙酮伤寒干燥粉末的抗原性是伤寒菌体干燥粉末的6倍,是普通伤寒菌液的50倍,粉末疫苗比液体疫苗抗原性增强。减毒伤寒疫苗技术原理大致相同,需要减少加热时间、增加洗涤次数,得到9种伤寒疫苗,经家兔接种实验发现此种方法得到的疫苗毒性普遍增强,但免疫效果没有改变。
关于疫苗研究,还有一条泰一、渡边边、北野仙治关于超声波霍乱疫苗研究,发现此种疫苗免疫血清凝集值、补体结合值较高,免疫效果优于普通疫苗。
细谷省吾和安东清的报告主要是关于细菌培养的研究,是受日本731部队石井四郎大量培养细菌之需进行的研究。作者根据前人近10年研究(1929年~1939年)发明了一种新的大量军用细菌培养基生产方法,即1%的米糠粉和0.3%的马肉汁替代以往1.3%的马肉汁(500g马肉配比1L水),但效率提高至原来的2倍。
丘村弘造、酒井升平、沟上三郎的报告是关于日本及中国霍乱、伤寒病的调查。北川正隆的报告是关于法属印度东部及东北部国境地区卫生状况的调查。关口永的报告是关于黑热病的调查。井泽馨、石田顺的报告是关于实验仪器细菌消毒灯及防锈金属罐的研究。植村肇、若月乔、津山义文的报告是关于干燥免疫血清的研究。伊熊健治的报告是关于越冬的中华按蚊、淡色库蚊的研究。高桥静雄、古本广木的报告是关于肠伤寒诊断液研究。菅原敏的报告是关于细菌染色法的研究。
会议报告72号和99号是日本细菌战部队各部长及成员关于传染病预防及军事卫生讨论等方面的内容。
1.4 “秘”字号报告与非“秘”字号报告
本册“秘”字号报告38篇,非“秘”字号报告58篇。通过对两种报告研究内容的整理发现,“秘”字号报告和非“秘”字报告研究内容部分交叉,但“秘”字号报告从实验目的、设计、操作、结果等方面看,比非“秘”字号报告严谨,内容上与细菌战的关系也更直接和密切。
1.5 关于报告的“印刷数”
部分报告在整理成册时还注有每篇报告的“印刷数”,第1号~4号、第10号印刷数是241,第5号印刷数是196,第6号、7号、9号印刷数是218,第39号~98号印刷数是400,第99号印刷数是500,第15号~38号、第100号没有标记印刷数。研究推测“印刷数”可能为报告发表之前军队内部传阅的单行本册数。
1.6 “记事编号”问题
本册报告第56号封面标题上方标有“记事Ⅱ-112”,根据相关文献推测,这篇论文可能出自《石井部队纪要》(Ⅰ~Ⅲ),其是石井四郎在731部队时期的内部资料,石井四郎离开731部队后在陆军军医学校创立《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纪要刊物,有可能将部分《石井部队纪要》中的论文纳入其中[7]。
1.7 关于缺失的报告
本册缺失的8号、18号、19号、95号报告,可在100号《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号至第99号索引》中看到标题、编号、作者。4篇报告缺失原因可能:一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外的机构收藏;二是在研究者或内部人员手里;三是日本在战败逃亡时丢失。
2 本册报告与日军在华发动细菌战的关系
1938年7月,日军成立18个师团的防疫给水部,在中国战场展开细菌战活动。1938年9月22日,日军在华北铁路和公路沿线投放霍乱、伤寒等细菌,造成4万~5万中国居民死亡。1939年4月,石井四郎在南京创建“荣”字1644部队。1939年5月,日军在广州建立“波”字第8604部队。1939年7月~8月,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使用了细菌战。石井四郎派遣以碇常重为主的细菌战敢死队秘密潜入到哈拉哈河西岸,向河中投撒霍乱、伤寒、赤痢和鼻疽菌菌液。“诺门罕细菌战”是日本第一次以细菌作为攻击武器的战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1940年6月~9月,731部队以人工“谋略投放”向中国东北吉林境内的农安、新京(今长春)投放鼠疫跳蚤。同年9月18日~11月30日,石井四郎率领“奈良部队”、1644部队等协调进行“浙江细菌战”,连续两个月日军用飞机在浙江省的宁波、衢州、金华、玉山、台州、温州等地以“降雨法”多次投撒细菌,投撒的细菌至少有70kg伤寒、50kg霍乱、5kg鼠疫跳蚤。“浙江细菌战”使731部队寻求到具有大规模杀伤效能的细菌武器,即“鼠疫跳蚤”。此后,一直到731部队灭亡,“鼠疫跳蚤”成为日军各细菌战部队最主要使用和生产的细菌武器。1941年11月4日~11月19日,731部队的“远征队”、日军中国派遣军及1644部队联合实施“常德细菌战”,攻击地区即湖南战场的交通枢纽常德。1942年5月7日,日军参谋本部与731部队石井四郎少将、村上隆中佐、增田知贞中佐等在东京召开“保号作战”会议,拟定“浙赣细菌战”计划。同年6月,石井四郎命令自己部队生产副伤寒菌和炭疽杆菌130kg以及若干罐霍乱弧菌和鼠疫菌。6月中旬~8月底,日军1644部队在浙赣线上的金华、浦江等地实施细菌战攻击。1943年8月下旬~10月下旬,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2军和1855部队对山东西部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实施“十八秋鲁西霍乱作战”。同年12月,广东霍乱流行异常,感染者7 081人,死亡3 155人。1944年9月,滇西日军在中国远征队的反攻下退败,退败前日军散布大量鼠疫老鼠,造成滇西地区鼠疫流行。同年11月,日军陆军中央要求各大细菌部队生产300kg鼠疫跳蚤。同年,731部队第二任部长北野政次派遣一支细菌部队在上海以南华军战线内,高空投掷大批鼠疫跳蚤引起当地鼠疫大流行。1945年3月,石井四郎恢复原职后通过伪满兴农部等部门在全东北征集老鼠30万只。1945年8月10日~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夕,731部队炸毁平房基地设施,销毁证据,其他在华细菌部队100部队、1855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也纷纷销毁证据,遣散部队逃回日本[8]。
《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共8册,时间跨度为1939年~1944年,而本册发表时间在1939年~1941年,即细菌战开始的早期阶段,后被日军细菌战证明非常有效的鼠疫、霍乱、炭疽及伤寒菌等研究在这一时期报告中已有集中体现,包括细菌培养、疫苗培养和接种以及军队内卫生防疫等方面内容。由此可以推断,日军在发动细菌战之前已经在科学研究上进行了充分准备。另外,根据石井四郎从军履历,从1930年石井四郎在陆军军医学校任教官到1932年石井四郎在陆军军医学校组建“防疫研究室”,以及1933年8月石井四郎在中国哈尔滨秘密组建细菌战部队和扩大陆军军医学校细菌战研究大本营[9]、 1939年石井四郎在陆军军医学校创刊《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这段历史看,《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册发表时间正处于细菌战准备阶段和研究扩张发展时期。
3 本册报告与731部队成员学位授予情况
2011年,京都大学西山胜夫教授通过查阅日本国会图书馆关西馆和京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发现731部队成员野口圭一、大月明、大田黑猪一郎、平泽正欣、上田正明、柴田进、三谷恒夫、宫崎淳臣、出井隆重9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以《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中发表的论文作为主论文或者参考论文,并被授予京都大学医学学位。除平泽正欣引用《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1部外,其余几人均引用第2部。野口圭一和大月明在1945年战争结束前授予学位,其余7人均在战后授予学位,最后一个是出井胜重,1960年授予学位[6]148-168。见表3。
表3 731部队成员学位论文引用和参考《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情况(篇)
序号731部队成员主论文参考论文1野口圭一208、216、262、313、444、445、464、631、643、682、681438、528、5622大月明-674、697、856、6643大田黑猪一郎285、286、308、273、307、758、9209294上田正明621、933、884、917、918 -5柴田进-2356三谷恒夫-93、947宫崎淳臣-910、8768出井胜重-552、561、571、246、551、743合计2319
4 本册报告涉及的人体试验
本册第2号、第36号、第40号、第67号报告涉及人体试验。第2号报告为检测伤寒菌疫苗免疫效果,对19名受试者接种了含有Vi抗原的减毒伤寒菌疫苗,然后观察他们的身体反应。从试验原始记录看,这19人都标记了姓和(或)名,如小田切、铃木、伊藤,从姓名特点看,这19人应该是日本人。第36号、第40号、第67号报告为检测超声波霍乱疫苗免疫效果,都使用人作为接种对象,第36号接种人数116人,这116人没有姓名标识,试验记录方式与实验动物相同,接种反应明显强于第40号、第67号的接种人体。第40号接种的是70名陆军军医学校甲种学生,试验结果里标记出受试者姓名信息,如细○富○,出○藤○,这70名受试者应为日本人。第67号接种的是66名陆军军医学校丁种学生,试验结果里标记每人的姓名,如小○光,板○忠○,全部为日本人。而没有姓名的第36号报告中所涉及的116名受试者,在本报告的下篇第2册第135号《超声波霍乱疫苗接种8个月后的体内抗体》[6]148-168发现其中80人身份信息,即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室职员,余下36人尚未在其他报告中查找到身份信息[10]。根据森村诚一[11]《恶魔的饱食》中记录,这36人很有可能是关押在731部队四方楼七、八栋的“马路大”,他们被强迫注射几剂疫苗后再感染活菌,观察身体变化、采血,最后送上解剖台。
5 结语
《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1册是1939年7月~1941年底日本细菌战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刊名为研究报告,但是每篇报告的题材很接近现在的科学研究论文,因为不公开发表,所以归档成册取名报告。每篇报告从试验设计、操作完成、试验记录到报告撰写都非常严谨。从时间上看,本册报告发表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和细菌战开始之前;从报告内容上看,有关血清、细菌培养、滤水器使用、疫苗研究等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日军在发动细菌战之前所进行的充分准备以及细菌战研究以为战时之需的思想。报告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1939年~1941年日军最初发动细菌战时研究所达到的精致、精心和详尽程度。另外,从报告作者身份和所在机构看,日本陆军军医学校和731部队之间在人员和研究方向上有着密切合作或直接相关。本册报告虽不能完全反映日本细菌战研究的全貌,但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反映出日本细菌战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方法、成果及研究动机。第2号、第36号、第40号、第67号报告更是直观地显示出为细菌战研究违背人类基本伦理道德而进行人体试验研究的内容。从战后731部队成员学位授予与此前研究相关性可以看出,日本731部队成员及相关人员作为科学家和研究者在人性面前基本伦理道德的缺失。战争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然而历史并不会忘记,这些报告已成为日本细菌战与人体试验研究的有力罪证。除本册报告外,还有更多报告及研究资料尚待解读,这种解读将有助于还原和了解这段历史。牢记历史,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