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认知及培训情况调查*
2020-03-04王庆国
王庆国 曲 巍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主要是基于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医学道德现象,而运用伦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的道德问题[1]。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就对医学伦理学有过叙述,旨在要求医务人员应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判断力,采取有利于患者的措施,为患者谋利益,保守患者的秘密[2]。研究表明,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医务工作者仅在课堂中进行过医学伦理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但在临床工作后很少接受相关培训,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出现伦理方面的争议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有效解决问题[3-4]。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大部分时间都要主观做出临床决策,但主观决策需要有一定的客观依据,而所谓的依据就在于技术与伦理的统一。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还要保证病人的利益最大化,要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以最少的费用达到最好的疗效。同时,新的诊疗技术在应用于临床实践前,必须要遵循医学伦理学的要求。例如,研发的新药物在投入临床使用前需经过多期试验环节论证,在符合要求后会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在临床治疗中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会使临床决策面临两难困境,不仅要推广新技术还要对病人和社会负责,防止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另外,在尊重病人权利方面也面临选择困难,因此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学伦理学是保证医学技术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根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求医疗机构成立相应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对临床实践中的医疗行为是否符合医学伦理的要求进行监督和界定,为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服务保驾护航。本研究通过调查该院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促进医疗机构科研伦理的规范化建设。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科室采用分层随机方法选取该院工作的医务人员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7例、女性183例;年龄19岁~63岁,平均(43.45±6.30)岁;医生114例、护士129例、技师57例;职称包括初级135例、中级117例、高级48例;学历包括大专及以下67例、学士98例、硕士及以上135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医务人员医学科研伦理认知情况调查》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知情况、接受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培训情况等内容。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各指标的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调查情况
医务人员对所在医院设置有医学伦理委员会、科研需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认识以及在院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48.33%、39.33%和54.00%。见表1。
表1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认知及受教育的调查情况(n=300例)
调查问卷内容知晓或参加例数占比(%)是否知道医院设置医学伦理委员会14548.33如有临床研究或科研论文,是否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11839.33在校期间是否有医学伦理学课程24983.00在院工作期间是否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16254.00
2.2 不同性别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调查情况
男性医务人员对所在医院设置有医学伦理委员会、科研需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晓率分别为52.99%和45.30%,与女性医务人员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医务人员在校期间有医学伦理学课程、在院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占比分别为86.32%和57.26%,与女性医务人员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专业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调查情况
医生对所在医院设置医学伦理委员会以及科研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晓情况(分别为63.16%和64.39%)均高于技师(分别为42.11%和33.33%)和护士(分别为37.98%和28.68%),医生在校期间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占比(91.23%)高于护士(75.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护士和技师在院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占比分别为56.14%、51.94%和54.3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同职称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调查情况
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对所在医院设置有医学伦理委员会、科研需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晓率分别为54.17%和47.92%,与初级和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在校期间有医学伦理学课程、在院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占比分别为72.92%和56.25%,与初级和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5 不同学历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调查情况
硕士及以上学历医务人员对所在医院设置医学伦理委员会以及科研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晓情况(分别为57.78%和47.41%)均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分别为35.82%和29.85%),硕士及以上和本科学历医务人员在校期间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占比(分别为87.41%和85.71%)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7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硕士及以上、学士学历和大专及以下学历医务人员在院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占比分别为59.26%、51.02%和47.7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医学伦理委员会作为医疗机构中的一个独立组织,是为了核查临床研究和试验方案的科学性以及伦理性,以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健康以及安全,促进临床研究和试验的顺利开展,并有效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5-6]。本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对所在医院设置医学伦理委员会以及科研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晓率很低,仅为48.33%和39.33%,说明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委员会的重视不足,缺少对医学伦理学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可能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力度不足有关,还没有在医院全面普及,因此应重视对医疗机构医学科研伦理的管理,这将极大规范医疗行为,培养医护人员敬业守职、平等待患、廉洁守纪的作风,并能从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保护等方面维护患者的利益。同时本研究发现,医生对本院设置医学伦理委员会以及科研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晓情况(分别为63.16%和64.39%)均明显高于技师和护士,硕士及以上医务人员对本院设置医学伦理委员会以及科研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的知晓情况(分别为57.78%和47.41%)也均明显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7-8],可能与医生以及学历较高的医务人员接触的临床科研机会较多,对医学科研伦理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相对较高有一定关系。
表2不同医务人员对医学科研伦理的认知及受教育的调查情况[n(%)]
知道本院设置医学伦理委员会如有临床研究或科研论文,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在校期间有医学伦理学课程在院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性别 男(n=117)62(52.99)53(45.30)101(86.32)67(57.26) 女(n=183)83(45.36)65(35.52)148(80.87)95(51.91) χ21.6672.8611.5030.823 P值0.1970.0910.2200.364专业 医生(n=114)72(63.16)62(64.39)104(91.23)64(56.14) 护士(n=129)49(37.98)37(28.68)98(75.97)67(51.94) 技师(n=57)24(42.11)19(33.33)47(82.46)31(54.39) χ216.45017.81810.0010.434 P值<0.001<0.0010.0070.805职称 初级(n=135)62(45.93)49(36.30)111(82.22)65(48.15) 中级((n=117)57(48.72)46(39.32)103(88.03)70(59.83) 高级(n=48)26(54.17)23(47.92)35(72.92)27(56.25) χ20.9742.0045.6183.559 P值0.6140.3670.0600.169学历 大专及以下(n=67)24(35.82)20(29.85)47(70.15)32(47.76) 本科(n=98)43(43.88)34(34.69)84(85.71)50(51.02) 研究生及以上(n=135)78(57.78)64(47.41)118(87.41)80(59.26) χ29.8027.09710.2122.903 P值0.0070.0290.0060.234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用于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医学道德现象和问题,在现代医疗机构的发展中逐渐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9-10]。本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在校期间设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占比较高,达到了83.00%,而在院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占比仅为54.00%,说明医学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医学伦理学在医疗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对医学伦理学的课程设置,而医疗机构往往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其伦理学方面的继续教育,因此医疗机构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培训,并提高医务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这将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完善及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培养,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疗机构的建设。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医生在校期间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占比(91.23%)明显高于护士,并且硕士及以上和本科学历医务人员在校期间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占比(分别为87.41%和85.71%)也明显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11-12],这可能是护理专业人员多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校期间很可能缺少医学伦理学课程,也就更能体现出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培训和讲座的重要性,以提高所有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4 对策
鉴于医院总体对医学科研伦理的知晓率较低,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识程度不足,并且工作期间接受培训的人员占比也较低,提出以下对策。
4.1 成立专门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办公室
医学伦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医疗机构中的的独立部门,配备2名~3名专职工作人员,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保证伦理工作客观公正的进行,并且分工明确,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运转,提高全院工作人员对医学伦理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全院尤其是技师、护士以及学历较低医务人员的伦理学知识的培训,如定期举办院内医学伦理知识培训学习班,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成员授课,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医院伦理审查的必要性以及日常工作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等进行相关培训。
4.2 医疗机构应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建设工作
通过建立医护人员的伦理档案管理系统,对违反患者意愿、泄露患者隐私、隐瞒不良反应的违反伦理原则的行为,以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过度医疗行为、违反输血规定的不合理治疗情况等记录到伦理档案管理系统,并进行量化考核,对年终排名靠前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作为晋升和评优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对医务人员医学伦理学的继续教育
医院医德继续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补充教育,其目的是扩大和更新已经参与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医德知识。在医务人员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调动医务人员的潜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形成医德行为习惯,增强医德信念。现实情况是,虽然医院的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种培训更注重技术水平,很少或几乎不涉及医学伦理。因此,首先,要岗前培训教育。将医学伦理教育作为医务人员在入职前的必修课,以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医学工作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对岗位的热爱,为从事医务工作做好准备。其次,在职强化教育。在职强化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各临床科室通过伦理查房,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主要针对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伦理问题,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进而增强医务人员的伦理决策能力。
4.4 增强医疗机构的伦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医学伦理氛围,使医学伦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并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如通过对优秀医务人员的事迹进行宣传,医学伦理教育培训,组织医学伦理教育演讲比赛,总结医学伦理再教育的心得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