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读题明真知
2020-03-03王清平
王清平
摘要:在数学能力中,读题能力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种综合性能力,对学生深入理解、思维发展、推理分析、探究解决等多方面数学能力有重要影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关注对学生读题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顺应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采取科学路径激发学生读题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传授给学生多种多样的读题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读题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分析,旨在通过读题能力培养策略,达到学生巧读题、明真知的读题效果。
关键词:读题能力;培养路径;小学高年级数学
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了一定语言理解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给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目前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解题水平和数学素养。目前结合我国高年级小学生数学课堂的读题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读题不认真、读不懂题、不愿意读题、已知条件理解错误等问题,导致学生解题中缺少思路,难以选择适合的解题方法,频繁出现解题错误或者解不出题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那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巧读题,明真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教学路径入手,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力度。
一、运用数形结合,促进题目理解
很多高年级小学生在面对语言文字较多、已知条件较多、数学概念较多的数学问题时,读题过程非常吃力,普遍存在读不懂题、无法理解题目中数学概念的现象。教师面对此共性问题,可以采取数形结合思想进行读题指导,让学生把题目里间抽象的概念内容间变成直观可视的相应图形,然后结合对图形的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在这种读题方法下,学生读题速度加快,理解过程更加畅通无阻,为接下来的准确、高效解题奠定了稳固基础[1]。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上,教师提出问题“有一个组合图形,上半部分是梯形,下半部分是平行四边形,其中梯形下底与平行四边上上边完全重合,已知两个图形高度均为8m,梯形上底与下底和是15cm,平行四边形底边与高的和是15cm,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师发现学生读题过程一头雾水,不能很好的理解题目中能够梯形概念、平行四边形概念及其面积公式。这时教师采取图形结合指导法,引导学生先将题目中的图形画出来,在相应部位标出相应的数值,学生观察直观明了的组合图形后很快理解了题意,找到解题切入点为利用15-8=7计算出梯形下边也就是平行四边形底边长度。接着计算出梯形上底长度,利用梯形面积公式S=(a+c)×h÷2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顺利计算出题目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通过教师示范,传授审题方法
虽然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较于低年段学生有了一定发展,然而仍旧需要教师在指导中融入示范指导,才能够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思维[2]。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增加读题能力培养中的教师示范策略,不能一味用枯燥呆板语言讲解审题方法,而是要用自己的示范展现出审题方法,便于学生更快接受审题方法,可以活跃或用的将审题方法融入到读题过程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上,针对“一个最简分数(分母小于20),如果把它的分子加上3,得到的最简分数是1/3。这个分数可能是多少?”这道题,教师示范了逆向思维在读题中的应用过程。教师假设这个分数的分子是○,分母是■,分子加3厚变成△,分母还是不变仍然是■,然后约分得到1/3(在黑板上写下图示1)
接着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分之△这个分数经过约分得到了1/3,那么它就有可能是2/6、3/9、4/12、5/15、6/18、7/21、8/24……,再根据分母不超过20这个限制条件,得到■分之△只能是2/6、3/9、4/12、5/15、6/18(在黑板上画出图示2)。
最后再次通过思想思维分析■分之△是由■分之○的分子加3得来,所以,■分之△的分子不能小于或者等于3,就可能是4/12、5/15、6/18,那么,■分之○就是由■分之△的分子减3得到,结果就可能是1/12、2/15、3/18,根据原分数是最简分数这个约束条件,本题结果只能是1/12、2/15。
经过上述逆向思维的示范,学生掌握了如何在读题和解题中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多样化方法,给学生今后类似题型的解答提供了逆向解读思路。
三、渗透情感教育,养成良好读题习惯
良好的读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仔细、认真读题,令学生树立起严谨的学习态度,避免学生读题马虎等问题出现。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读题习惯,在计算前为了加快解题速度,节约解题时间只读一遍题便匆忙开始解答,虽然解题速度很快,准确性却没有保证。有些学生在解题后没有通过再次审题进行检查,难以及时发现自己读题的疏忽之处和计算错误,影响了解题质量。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要在加强读题能力培养中的情感教育渗透,通过情感教育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认真严谨读题的重要性,明白解题后再次读题检查的必要性,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读题习惯,让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品质能够共同进步发展[3]。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节课上,对于“一个半圆,半径是6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厘米?”这道题目中的陷阱很多学生都没有发现,直接把“半圆”看成“圆”直接计算整个圆的面积,虽然公式使用正确,计算过程无误,却没有得到题目需要的答案。教师此时给学生讲述了自己上学时期读题十分马虎因为丢字而与100分遗憾擦肩而过的趣味故事,学生对于听老师犯错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在认真听故事中举一反三反思自己有没有读题落字呢,马上回过头重新读题,很快便发现了自己落下“半”字的问题,激动的向老师表达发现失误的喜悦之情,体会到认真读题的乐趣,计算出问题中的半圆面积。
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上,对于“把一根绳子分成2段,第一段有八分之四米,第二段占第一段的七分之四,哪段长?”这道题,学生陷入到多余条件“八分之四米”的陷阱中,绕老绕去将自己绕糊涂,出现解题错误。此时教师运用情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敢的把自己认为多余条件盖上,重新读题看一看能不能接出题目,一直以来学生都认为题目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重要条件,没有删除多余条件的意识,所以不敢质疑条件是否多余,在教师情感的鼓励和信任眼光下,学生再次认真读题明确价“八分之四米”是多余条件,把它当做本题的陷阱越过去不看,直接考虑第一段占七分之三,第二段占七分之四,所以第二段长。经过本次情感教育的渗透,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可以用质疑的眼光读题,及时发现题目中多余条件的陷阱,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
四、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读题活跃性
基于传统解题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学生的读题往往“各自为政”,自己读题分析理解,然后自己进行解题[4]。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机制影响严重,当学生分享自己的读题见解时会立即加以制止批评,将学生之间的读题交流与“解题作弊”划等号,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空间和时间,反而打击了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无趣,难以碰撞出思维火花。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思想,意识到合作交流在学生读题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读题方法、读题经验,一起就某个读题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热讨论或者辩论,当出现思维矛盾点时教师及时组织“辩论会”让学生进一步碰撞出思维活化,在相互分享、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借鉴的思维交流中,不断增强学生读题能力,提高读题过程的活跃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学生目前的数学读题能力不容乐观,教师要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和探索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在课堂上从多个角度出发,激发学生读题兴趣,教会学生读题方法,提高学生读题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增加学生读题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巧读题、明真知提供良好条件,实现对高年级小学生读题教学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胡克星.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9(43):233-234.
[2] 肖崇杰.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审题的能力[J].魅力中国,2019(45):273.
[3] 王佩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心理的有效干预探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11):34.
[4] 达秀清.小學应用题会审题才会解题[J].新课程·上旬,2019(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