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PM视角的高中数学教学探究
2020-03-03梁建辉
梁建辉
[摘 要]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其中特别强调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因此,基于HPM视角开展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一课的教学为例,对HPM视角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和操作范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HPM视角;探究
HPM是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相融合的简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选择这一模式的教师非常少,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所以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会感到这门学科的枯燥和乏味.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其中特别强调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因此,基于HPM视角开展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一课的教学为例,对HPM视角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和操作范式进行论述.
■HPM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HPM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帮助学生生成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家的真实故事,激发其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改变其错误认知或者片面认知,树立学习自信,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1. 引导数学思维历练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或者分析现实问题时,就是经历一个空间想象、观察发现以及抽象概括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以及思维过程.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的有效辅助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面对客观事物生成正确的判断,揭示潜藏于其后的数学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史中既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等,也包括其起源以及发展历程,是所有的先辈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所总结出的实践成果,同时又具备典型的抽象性以及高度的凝练性,在数学史中蕴含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基于HPM视角开展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2. 进行数学文化渗透
在人类文化中,数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教育也不仅仅是针对知识的教育,还应当包含文化教育. 作为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选择HPM模式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文化修养,并还原数学知识的诞生过程,有利于推进学生数学文化的生成. 此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并通过数学学习,发现其中的独有之美. 只有学生对数学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主动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思维的产生过程,感受其发展变化.
3. 促进数学兴趣提升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既没有游戏,也很少涉及实验,而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理论知识的高深莫测,常常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但是,在数学发展史中蕴含了极其深厚的积淀,教师可以在教学枯燥的公式推导或者概念定义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点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或者也可以说一说相关的故事轶闻,这样就能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相信会使更多的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基于HPM视角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探索
以下,笔者结合“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HPM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 情境引入
问题情境1:出示30°,45°角,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求它们的正弦值和余弦值.
在自主探究之后,学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使用计算器,有的使用测量,也有的提出使用勾股定理,利用画图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绘制一个斜边为1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其特殊的性质,引入勾股定理可以了解其他各边的长度,再将对边比斜边,就能分别得出每一个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
问题情境2:根据45°和30°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是否可以求出cos15°?
师:如果使用锐角α和β分别代替45°和30°,是否能够借助α和β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来表示cos(α-β)?
生:cos45°-cos30°=■-■=■,而cos15°=cos(45°-30°)≠cos45°-cos30°,由此可以说明:对于任意角α和β,等式cos(α-β)=cosα-cosβ不成立.
师: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表示呢?接下来,我们走入今天的课堂教学.
2. 公式探究
问题情境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AOC和BO′D,它们的斜边都是1,其中的一个锐角分别为α和β,如何构造α和β?
生1:可以先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接在一起,这样两个顶点O和O′相重合.
师:应该怎样得到α-β呢?
生2:两个顶点重合之后,OC和O′D部分重合(图1),则∠AOB=α-β.
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从中选择两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能否使用α和β,分别表示图形中的线段呢?
生:AC=sinα,OC=cosα,BD=sinβ,O′D=cosβ.
師:怎样才能从中找到一条辅助线,使其长度等于cos(α-β)?
生1:过点A作OB的垂线交OB于N,此时ON=cos(α-β).
生2:过点B作OA的垂线交OA于N,此时ON=cos(α-β).
师:回答得非常好,想要研究cos(α-β),首先需要了解ON的长度. 那么,使用α,β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如何表示线段ON的长度?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遭遇到了阻碍,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看起来大家都遭遇了困境,根据现在的解题,是否需要添加新的辅助线?
生1:过点C作OB的垂线交OB于E,则OE=OCcosβ=cosαcosβ,ON=OE+EN.
生2:过点D作OA的垂线交OA于E,OE=ODcosα=cosαcosβ,ON=OE+EN.
师:根据已知的三角形,如何表示线段EN?
生1:过点C作AN的垂线,垂足为F,由此生成一个新的Rt△AFC,其中,CF=ACsinβ=sinαsinβ.
生2:过点B作DE的垂线,垂足为F,由此生成一个新的Rt△DFB,其中,BF=BDsinα=sinαsinβ.
师:根据已经表示的线段的长度,能否将cos(α-β)与α,β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之间建立关系?
生1:因为ON=OE+EN=OE+CF,由此可以得出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生2:因为ON=OE+EN=OE+BF,由此可以得出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师:上述推导所建立的前提是α和β为锐角,如果其为任意角,这一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生:当α和β在其他范围内时,可以根据诱导公式证明其成立.
板书: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α,β为任意角).
师: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选择了几何推导法,你是否还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回忆上述的推导过程,你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便捷的几何模型,使其可以直接推导出任意角的前提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先播放微视频,借助板书呈现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借助帕普斯模型为我们树立了直观感知,但是对于古代的数学家而言,仅满足于验证锐角的情形,随着知识的拓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开始关注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任意角的情形. 利用帕普斯模型所推导出的公式,还需要在诱导公式的辅助下进行推广,具有较高的烦琐性. 1941年,E. J. McShane对公式进行了再次推导:在一个单位圆中,α和β为任意角,其边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B(cosα,sinα),C(cosβ,sinβ)两点. 将△BOC以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旋转,OC与OA重合,OB与OD重合,此时,点D的坐标为(cos(α-β),sin(α-β)),由AD=CB,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实际上,这也是教材为我们呈现的证明方法,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完成了顺利推导,也能够了解其适用于任意角的情形.
师:如果了解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你是否可以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生:cos(α+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
教师补充并完成板书.
3. 公式应用
呈现习题:
(1)請你根据今天所学过的知识求出cos15°和cos75°的值.
(2)化简:cosαcos(60°-α)-sinα·sin(60°-α).
(3)你能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cos(π-α)=sinα”吗?
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回答,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公式的运用熟练度,还能够从中体会三角代换思想,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且扎实的根基.
4. 课堂总结
基于帕普斯模型,从中提炼出两种方法,其核心思想都是构造直角三角形,由此提炼出三角函数线段,因此,这一方法具有极强的直观性特点;旋转法的典型优势在于便捷简单,能够直接求出任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同时也是对帕普斯模型的有效突破.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在于HPM视角下基于两种不同的几何模型,完成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以及直观想象素养. 微视频中所呈现的是相关知识点的发展历史,是对学生视野的有效拓宽,可以使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所潜藏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引入HPM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追根溯源,找到知识的发展起源,感受其发展历程,体会知识的魅力,全面提高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