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模拟展示方法探究
2020-03-03白天宜
白天宜
摘 要:随着考古遗址公园的大量涌现,考古遗址的原址展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遗址的展示方法也逐步多样化。文章分析了考古遗址的展示设计要点及现下较为常见的几种展示方式,以二里头宫殿区的展示设计为例,从概念及设施的结构材料等方面,探索适合于考古遗址保护展示的方法。
关键词:考古遗址;二里头;原址模拟展示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考古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考古遗址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地的考古遗址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国的考古遗址多为土遗址,容易受气候及人为影响。在保证遗址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原址展示则更为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和梳理在二里头宫殿区展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试着对遗址原址模拟展示的方法进行梳理。
1 考古遗址展示设计要点
1.1 保护优先
考古遗址展现的是不可更新的文化资源,所有的展示设计都应该将遗址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任何在本体上实施的展示措施都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其展示不能造成对遗址遗存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各类保护与展示服务设施都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可逆性强的材料及结构,在未来需要去除这些设施时,不会对遗址本体产生影响。
1.2 考古为基础
对遗址现场的展示设计必须尊重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展示遗址现状,而不能随意增加主观想象的成分。在设计之初就要对考古资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筛选出需要展示的对象,再进行相应的展示设计,才能将遗址的价值充分展示出来。
1.3 适度建设
展示利用应该坚持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对观众流量、配套设施的内容与建设规模应严格控制,形貌上要与整体环境及历史氛围相协调,不破坏遗址的周边环境。
2 遗址本体展示分类
遗址本体的展示方式主要有露天保护展示、回填保护展示、覆盖保护展示、修复保护展示、遗址重建展示、遗址模型复原展示、异地搬迁保护展示等多种方式。①对于考古遗址,则以回填保护展示、覆盖保护展示、异地搬迁保护展示为主。
回填保护展示是对遗址本体保护最为有利的一种展示方式,对于已经基本完成考古发掘的遗址,在进行科学回填后,于遗址表层进行展示,通常以标识或模拟复原作为展示手法。回填可以保证土遗址不受外界扰动,表层的展示设施与遗址本体隔绝开,避免对遗址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一种展示方式。
覆盖保护展示是在遗址之上覆盖建筑物或构筑物,以透明的材质较为多见,通过对遗址的罩护,隔绝外部有害影响,避免风雨侵蚀和人为扰动,同时可以让观众看到真实的遗址现状。但这种展示方式对后期维护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全封闭的罩护结构,要求必须控制好遗址内的温度湿度,不然容易对遗址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异地搬迁保护是对于特殊情况下,遗址无法在原址保存,不得已而采取的保护方式。
3 二里头宫殿区遗址概况与价值分析
3.1 项目概况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境内,在偃师市区西南约9千米的二里头村南和四角楼、圪垱头村之间高地一带。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处的伊洛河流域,先后出现有二里头夏都、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座举世闻名的王朝都邑。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的王国都城遗址,主要遗存属青铜时代早期的二里头文化(距今3800~3500年),是该历史时期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①
二里头遗址的遗存分布范围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存本体包括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存、宫殿区遗迹、手工业作坊遗迹、祭祀遗迹、墓葬群等。宫殿区遗迹包括宫城城墙4堵、建筑基址11处、宫城外道路4条、夯土墙和祭祀坑若干。井字形的4条垂直相交的大路,划定了聚落以宫殿区为中心的布局。
3.2 遗址展示对象的解读
二里头遗址存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遺迹、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其聚落布局和建筑遗存在我国的城市史和建筑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其宫殿建筑具有宏大的夯土台基和主殿坐北朝南、四围廊庑拱卫形成“四合院”之宫殿建筑组合等宫室制度,以及“宫庙分置”等礼仪建筑布列制度,对于华夏文明均有开创性贡献。宫殿区为二里头遗址的中心位置,由4条“井”字形道路及宫城城墙围合而成,城墙沿已探明的4条大路内侧修筑,宫城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
3.2.1 宫殿遗址
宫殿区内发现多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建筑基址有2座:3号基址和5号基址。两个基址位于宫殿区的东中部,东西并列。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建筑基址有1号基址、2号基址、4号基址、7号基址与8号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建筑基址有6号基址。
纵观宫殿区的总体布局,以1号宫殿基址所处的西南角和以2号宫殿基址所处的东部为主要宫殿分布区,且1号和2号宫殿基址同为二里头文化三期,学术界现一般认为1号宫殿基址为夏社建筑,2号宫殿基址为宗庙建筑,体现了“宫庙分置”的建筑布列制度。②1号、2号宫殿基址发现最早,价值最高,是考古资料、研究成果最详尽的两处宫殿基址,是展示设计的重点。与之具有中轴线对应关系的7号、4号宫殿基址以及同期的8号基址,为了体现群体建筑布局的特点,也有必要进行展示。而其他宫殿基址与之所处时期不同,有的还存在叠压的现象,不具备展示条件。
3.2.2 “井”字形道路遗址
位于宫殿区外围的4条大路垂直相交,路宽12~15米,最宽处达20米。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动脉”,道路在承担城市交通功能的同时,还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划分城市功能区的职能。4条大路垂直相交,其走向与1号、2号宫殿基址围墙的方向基本一致。4条大路约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整的布局。井字形道路的展示,对观众认识整个二里头遗址的布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2.3 宫墙基址
城平面呈纵长方形,东墙方向174度,西墙方向174.5度,东北角呈直角,南墙与东墙延长线夹角为87度。城墙沿已探明的4条大路内侧修筑。四面城墙中,东墙与北墙保存较好,其中东北角是唯一保存有遗迹的宫墙四角,东墙残长330余米,北墙残长约250米,南墙残长120余米,西墙残长150余米。
3.2.4 其他考古发掘成果
在宫殿区的夯土基址上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遗物,是判断宫殿年代的重要依据。在清理3号基址南院的墓葬时,于其中3号墓墓主骨架上发现了1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绿松石龙为巨头、蜷尾,龙身起伏有致,色彩绚丽。此外,在南宫墙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辙印”,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双轮车的出现。
4 保护展示
4.1 展示前期的保护措施
在展示设施建设之前,需要对遗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首先对发掘遗址采用科学回填,然后场地整体覆土垫高,有效地保护地下遗址。在场地内找坡,自然排水,边缘处设排水暗道,确保宫殿遗址部分不会产生积水。在非模拟复原区域种植浅根系植物,固土绿化。
4.2 展示方式
对二里头宫殿区采用回填后模拟复原的方式进行展示设计。展示重点为1号、2号宫殿,采用基址复原的方式,不做建筑复原,确保将遗址最真实的情况展现给观众。以考古的基址遗迹平面图为参照,对有发掘信息的基址采用实体复原的形式,复原出柱子和墙体的残状;对推测复原得出的信息,采用标识展示的方式,让大家看到真实的遗迹情况的同时,也便于观众更完整地理解基址的全貌,突出遗址的荒凉古朴感,同时在遗址周边设置展板,展示宫殿建筑的复原图,以供观众加深了解(图1、图2)。
对于同时期的4号、7号、8号宫殿,则采用绿化标识的方式进行展示,与1号、2号宫殿呼应,体现二里头宫殿区建筑群体布局的特点。宫墙遗址仅在有具体考古信息的东北角及2号宫殿东侧的部分宫墙进行模拟复原,其余均采用绿化标识展示。
井字形道路按照考古發掘记录的道路平面,在上面做夯土地面,表层采用着色透水混凝土路面,色彩模仿夯土颜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重要出土文物发现处设置地表标识,如出土绿松石龙的贵族墓葬、南宫墙外的车辙印处,以及与宫殿同时期的水井、祭祀坑、排水管道等,进行标识展示,以完善宫殿基址的展示。
4.3 展示结构
原址展示要将遗址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二里头宫殿区的考古工作并没有结束,要考虑后期继续进行考古发掘的需要,所以结构上必须具有可逆性。
为确保展示设施不对遗址本体造成影响,采用轻质钢架结构,遗址回填后于地面覆土,再铺碎石垫层,以方形混凝土墩做基础,展示设施不接触遗址本体。钢架结构以模块化的方式预制好进行现场组装,方便拆卸,具有可逆性。钢架上覆盖模拟遗址的材料,同样按钢架的模数进行划分,以满足后期二次考古的需要(图3)。
4.4 展示材料
复原展示材料主要考虑新型复合材料。复原的基址夯土台采用GRC(一种以耐碱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水泥砂浆为基体材料的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用燕尾螺丝固定于钢架结构上,后期可拆卸,方便可逆,仿夯土效果好。墙基、柱子的复原采用GRP(玻璃钢),处理为内部中空,自重轻、仿遗址效果好、耐久性强、可移动(图4)。
5 结语
对遗址原址的展示设计与普通展示设计不同,需要设计者的以理性和谦逊的姿态对待遗址本身,充分挖掘考古信息中的展示价值,将考古工作者案头的资料转译为普通大众都能接受、理解的现实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遗址的安全放在首位,不能为求展示而损害遗址本身的历史信息,同时复原的遗址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增加主观臆测。二里头宫殿遗址原址复原,选择复原建筑基址,而非复原建筑,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以求展示最真实的宫殿遗址,在考古资料不足以支撑复原起整个建筑的情况下,依然让观众可以感受到3000多年前我国大型宫殿群的恢宏与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