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古窑址青瓷初探
2020-03-03刘亭亭
刘亭亭
摘 要:海南岛已发现10处古窑业遗存烧造有青瓷,主要器形有碗、杯、碟、盘、罐、壶、器盖和瓷权等,其中以碗类器形最多。福安窑系青瓷年代推测为清代,旧县村和窑上村窑址推测为宋元时期。澄迈县成为福安窑系青釉窑业中心有经济、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陵水大兴村明代窖藏的青瓷推测为福建窑口烧造;海南核电昌江核电厂清代墓葬出土的瓷器为福安窑系窑址烧造。
关键词:海南岛;古窑址;青瓷;福安窑系;年代
海南省的古窑址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上,有关海南岛古窑址中青瓷最早的考古调查始于莫稚先生的《一九五七年广东省文物古迹调查简记》,文中“中古青瓷窑址”部分提到“在海南的昌感、陵水七处发现宋、明各代的瓷片”①。1960年,曾广亿先生对汀迈县(澄迈县)碗灶山五座古瓷窑遗址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简要整理,发现有青釉器物碗、盘、杯、瓶,并初步推断窑址年代为元。②2002年5—6月,海南省文物考古所对福安窑址进行了第一次试掘。出土器形有碗、盘、罐、壶、碟、盆、器盖等,釉色有黄釉、青白釉和青花等,年代定为元、明、清时期,其中提到的“青白釉”也可划归于青釉的范畴。③2004年3—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所对福安窑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出土器形有罐、壶、碗、盘、钵、碟、盆、杯、器盖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酱褐釉和青花等,年代定为清代。④
涂高潮先生的《海南古窑址》中提到碗灶山窑、深涌岭窑、深田山窑、瓦灶墩窑、促进山窑几处窑址中都发现有青瓷烧造。王明忠等先生在《海南古陶瓷发展史概述》一书中“海南著名窑址的发现”部分简要提到在碗窑村、汪洋窑址和福安窑址都发现有青瓷⑤,书中还认为陵水大兴村明代窖藏青黄釉等瓷器“应该是海南本地民窑烧制”⑥。以上便是海南岛古窑址有关青瓷研究的现状,笔者拟在原有考古发现和研究基础上,结合最近几年最新的古窑址调查资料,对海南岛古窑址青瓷发现的整体概况、形制分类和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海南岛古窑址青瓷的整体概况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海南省的古窑业遗存已有39处,其中琼海市、澄迈县、万宁市、东方市、儋州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共计10处窑址中都发现有青瓷的烧造,主要器形有碗、杯、碟、盘、罐、壶、器盖和瓷权等。其中碗灶山窑址、深涌岭窑址、福安窑址、美杨村窑址、瓦灶墩窑址、碗窑村窑址和山根窑址出土的青瓷的形制、釉色等都较为接近,在烧造青瓷时期应属于同一窑系,其中福安窑进行了发掘,故可称为“福安窑系”。汪洋窑址、旧县村窑址和窑上村窑址发现的青釉器则各具特点,推测年代上早于福安窑系。青釉窑址分布的具体情况和器形种类分布如表1所示。
2 海南岛古窑址青瓷的形制分类
2.1 汪洋窑址
青釉碗 汪洋窑址∶4,口、腹部残,敞口,弧腹,饼足,灰白胎,胎质略粗,夹杂有较多细砂粒,内壁施以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底径约5厘米(图1)。
2.2 窑上村窯址
青釉碗 窑上村窑∶7,底部残片,弧腹,圈足,圈足内壁上部斜切一周,足外壁明显高于内壁,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温润发白,接近青白釉,碗内心和足部无釉,白胎泛黄,胎质细腻,底径约7厘米(图2)。
2.3 福安窑系窑址
2.3.1 青釉碗
A型 美杨窑②∶8,可复原,侈口,弧腹,圈足,外足墙微内收,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白,外壁有明显流釉,上部釉层较厚,下层较薄,施釉及底,碗内心刮釉一周,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3.4厘米,高5.5厘米,足径6.8厘米(图3)。
B型 美杨窑②∶3,可复原,小圆唇,敞口微侈,弧腹,高圈足,外足墙微内收,足端刮釉,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生烧釉层不均匀,施釉及足,碗内心刮釉一周,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4.9厘米,高5.4厘米,足径7.3厘米(图4)。
C型 美杨窑③∶23,可复原,小圆唇,敞口,高圈足,内足墙微外撇,足端刮釉,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施釉均匀及足,碗内心规整地刮釉一周,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4.2厘米,高5.1厘米,足径7.4厘米(图5)。
D型 美杨窑∶38,可复原,小圆唇,敞口,弧腹近斜直,大圈足,外壁粘连有一块叠烧的碗口,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灰,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碗心无釉涂抹有类似酱釉的褐彩斑块,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足内壁上部旋削一刀,足底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3.4厘米,高5.1厘米,足径7.2厘米(图6)。
E型 深涌岭窑∶6,可复原,圆唇,敞口,弧腹近斜直,大圈足,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灰,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有粘连的叠烧痕迹,碗心有少量釉滴,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足底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2厘米,高5厘米,足径6.2厘米,(图7)。
F型 福安窑∶14,可复原,折腹碗,敞口,折腹,大圈足,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灰,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略有变形,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足内壁外斜,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5.6厘米,通高7.5厘米,足径7.1厘米(图8)。
G型 器壁遍布冰裂纹,根据形制不同可分为两个亚型。
Ga型 美杨窑北b∶3,可复原,类似于哥釉风格,两个碗叠烧粘连,圆唇,敞口,腹斜直微鼓,矮圈足,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遍布明显的黄色冰裂纹,外壁施釉不及底,碗心刮釉,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3.8厘米,通高5.1厘米,足径8厘米(图9)。
Gb型 美杨窑北a∶4,可复原,类似于哥釉风格,两个碗叠烧粘连,圆唇,敞口,弧腹,矮圈足,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遍布明显的黄色冰裂纹,外壁施釉不及底,碗心刮釉,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修足规整,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5.6厘米,通高5.8厘米,足径7.8厘米(图10)。
H型 青釉折腹碗,美杨窑∶9,残,三个碗叠烧粘连,圆唇,敞口,折腹,圈足,内足墙内收,足端刮釉,灰胎,胎质粗糙,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白,施釉不及底,碗内底心刮釉一圈,足底无釉有刮痕,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5.6厘米,通高7.5厘米,足径7.1厘米(图11)。
2.3.2 青釉瓷权
青釉瓷权有大小的差异,但形制上基本一致,以美杨窑∶101为例,两个瓷权上下粘连,上部有亚字形盖,为圆形盖切掉两处对称的弧形三角,鼓腹,实心,整体施以青釉,施青釉不及底,有明显的流釉现象,近底部有酱色的薄釉层。通高18.7厘米,盖径10.2厘米,腹径13厘米,足径8.8厘米(图12)。
2.3.3 青釉壶
美杨窑∶43,可复原,流部残损,把手缺失,方唇,直口微侈,高领,溜肩,深腹,圈足,略大于器腹,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灰,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痕,壶内壁施满釉,足底心有乳突。口径4.8厘米,高11.1厘米,足径5.8厘米(图13)。
2.3.4 青釉碟
青釉碟可分为四型。
A型 美杨窑③∶40,可复原,圆唇,敞口,弧腹近斜直,大圈足,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灰,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碟心有薄釉并涂抹有类似酱釉的褐彩斑块,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足内壁外撇,足底修足规整。口径10.8厘米,高3.6厘米,足径6.5厘米(图14)。
B型 美杨窑∶41,可复原,圆唇,敞口,弧腹近斜直,大圈足,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灰,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碟心有薄釉并涂抹有类似酱釉的褐彩斑块,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足内壁较A型整体外撇,足底修足规整。口径11.8厘米,高3.5厘米,足径6.8厘米(图15)。
C型 福安窯∶7,可复原,圆唇,敞口,浅曲腹,圈足,内足墙内收,白胎泛黄,胎质粗糙,施青釉生烧,施釉及腹,足底无釉有刮痕,碟内底心无釉,碟壁外有旋削痕,足底心有乳突。口径9.8厘米,高2.7厘米,足径6.2厘米(图16)。
D型 深涌岭窑T1H1∶1,可复原,圆唇,敞口,斜直腹,矮圈足,内足墙内收,灰胎,胎质粗糙,施青白釉,施釉及腹,足底无釉有刮痕,碟内底心无釉,内凹有旋削痕,碟壁外有旋削痕,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0厘米,高3.3厘米,足径5.8厘米(图17)。
2.3.5 青釉盘
青釉盘可分为四型。
A型 美杨窑∶3,可复原,圆唇,敞口,弧腹,内足墙内收,整体施以青釉,生烧,釉色泛黄白,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足底无釉有明显的刮削痕,盘心有类似酱釉的褐彩斑块,足底心有乳突。口径15.2厘米,高4.3厘米,足径8.2厘米(图18)。
B型 美杨窑∶80,可复原,足部残片,弧腹,大圈足,足内壁微外撇,足墙较厚,盘内心微向下凹,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内外壁爆釉现象较多,施釉不及底,足底无釉有明显的刮削痕,盘内底心刮釉一圈,中部似有未烧熟的釉层。残高5.8厘米,足径12.3厘米(图19)。
C型 美杨窑∶81,可复原,圆唇,敞口,上弧腹,大圈足,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施釉不及底,腹部有明显的拉坯痕,足底无釉有明显的刮削痕,盘内底心刮釉一圈,中部有近圆形釉层。口径24.8厘米,高5.8厘米,足径11.4厘米(图20)。
D型 深涌岭窑T1①b∶1,可复原,圆唇,敞口,浅弧腹,大圈足,灰黄胎,整体施以青釉,釉色泛白,釉层较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施满釉,足底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痕,足底心有乳突。口径9.2厘米,高2.5厘米,足径5.8厘米(图21)。
2.3.6 青釉器盖
A型 美杨窑∶135,可复原,整体呈圆形,微鼓,上附中孔的圆形抓手,弧腹,灰白胎,胎质细腻,整体施以青釉,遍布明显的黄色冰裂纹,内壁不施釉,沾有窑渣。纽径3.7厘米,盖直径12.5厘米,残高3.5厘米(图22)。
B型 山根窑∶1,可复原,整体呈圆形,上部有一圆饼形捉手,捉手上部内凹,中心处有一圆形露胎的凹坑。器盖呈现黄色胎体,胎质细腻,外壁施以满釉,内壁不施釉。器盖直径10厘米,高2.4厘米;捉手直径4厘米,高1.4厘米(图23)。
2.3.7 青釉杯
整体造型大体一致,根据饼足和圈足的区别可分为两型。
A型 圈足杯,深涌岭窑T1②∶1,可复原,两杯叠烧粘连,口部微侈,斜直腹,圈足,足墙内收,白胎泛黄,胎质细腻,青釉泛黄,施釉不及底,足底和杯心无釉。口径9.8厘米,通高5.9厘米,足径4.8厘米(图24)。
B型 足杯,微内凹。
Ba型 深涌岭窑T1①a∶3,可复原,侈口,弧腹,饼足,灰胎,胎质细腻,施青釉,施釉及底,仅足底和杯心无釉,器壁有网状的冰裂纹,足底微向内凹。口径7.2厘米,高3.4厘米,足径3.2厘米(图25)。
Bb型 山根窑∶3,足部残片,似碗略小,弧腹,饼足内凹,较Ba型略高,黄白胎,胎质细腻,施釉及底,足底无釉。足径4厘米(图26)。
2.4 旧县村窑址
旧县村窑址调查到的少量青瓷主要以淡青釉为主,有些近青白。胎体灰白居多,还有少量黄胎,胎体细腻,施釉不及底。器形主要有碗、碟和瓶等。
2.4.1 青釉碗
青釉碗可分为三型。
A型 旧县村窑∶8,底部残片,弧腹,高薄圈足,内外壁施青釉,灰白胎,胎体细腻,外壁施釉不及底,胎釉结合处有一圈明显的火石红痕迹。底径约4厘米(图27)。
B型 旧县村窑∶9,底部残片,弧腹,低矮近卧足,白胎泛黄,胎体细腻,受胎色影响,青釉泛黄,施釉不及底,碗内心有较大涩圈,碗心施釉呈圆形。底径约8厘米(图28)。
C型 旧县村窑∶10,底部残片,弧腹,宽壁圈足,灰白胎,胎体细腻,内外壁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现象。底径约6厘米(图29)。
2.4.2 青釉碟
旧县村窑∶7,弧腹,平底,灰白胎,胎体细腻,内外壁施以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碗心残留两处防止叠烧时粘接的垫砂块痕迹。底径约7厘米,另有底径约5厘米的器物(图30)。
2.4.3 青釉罐
青釉罐根据颈部不同分为两种。
A型 旧县村窑∶14,口部残片,敞口,卷沿,圆唇,长颈,灰白胎,胎质细腻,施釉不均匀,口、颈部施釉较少。口径约8厘米(图31)。
B型 旧县村窑∶15,口部残片,口部残留较小,直口,圆唇,深腹,灰白胎,胎质细腻,内外壁施以青釉(图32)。
3 海南岛青瓷相关问题探讨
3.1 青瓷的年代
2004年,海南省文物考古所对福安窑址进行考古发掘,根据横式阶级窑和器物的特征,结合窑址出土的清康熙年间大周国吴三桂之孙吴世璠时期的“洪化通宝”,将福安窑址年代定为清代①,郝思德先生在《澄迈福安清代窑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中也提出福安窑址应是清代的窑址②。另外,福安窑系H型青釉碗(图33)为折腹碗,这种造型以清代早期最为常见,从海口市博物馆的一件清早期青花龙纹折腹碗(图34)的造型来看,与福安窑系H型青釉碗形制类似,都为撇口,上腹部折腹,下部弧腹,圈足,所以从器形上看推测为同一时代,所以福安窑系青瓷的年代推测也为清代是合理的。
汪洋窑址发现的青釉饼足碗是一个特例,在其他窑业更为发达的地区,饼足瓷碗一般在晚唐之前比较常见,但汪洋窑址尚未发现其他佐证其年代的考古资料,只能以待后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予以研究。从旧县村青釉碗的形制和釉色来看,与浙江、福建地区的宋元时期的青瓷较为接近。窑址内另发现有可以确认的两件元代的龙泉瓷片:旧县村窑∶17(图35)和旧县村窑∶18(图36),结合这些特征,推测旧县村窑在元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烧造青瓷。窑上村窑与舊县村窑虽分属不同的市县,但相距不足2千米,分属昌化江两岸,其间很方便船只往来,烧造瓷器的年代上可能有重合。从窑上村窑青釉碗接近青白的釉色和细腻的釉质并结合与旧县村相邻的地理位置来看,推测窑上村窑青瓷也为元代烧造。
3.2 烧造方式
从福安窑系的标本来看,碗、盘、碟、杯、权等器物主要以叠烧为主,器物内心一般有涩圈或直接不施釉,以此来防止粘连;窑具主要以瓷质垫饼(图37)为主,仅福安窑发掘中就有数千件之多;另发现有素胎瓷质垫钵(图38),与青瓷胎质基本一致,推测也是其烧造窑具之一。窑上村窑和汪洋窑址标本较少,尚不能总结其烧造方式。旧县村窑址青釉碗(图29)心有两处砂质垫块痕迹,应也是叠烧方式烧造。福安窑系烧造青釉的窑址中都未发现有匣钵等装烧器具,应是在窑炉中裸烧。
3.3 澄迈县成为福安窑系青瓷烧造中心的原因
诸多青釉窑址中,瓦灶墩窑址、深涌岭窑址、碗灶山窑址、福安窑址、美杨村窑址都位于南渡江下游的澄迈县境内,澄迈县显然是福安窑系青瓷烧造的中心地区。究其原因,在清代,澄迈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已呈现出繁荣之势,地方志记载:“金江镇,旧名打铁,在新安都。山川秀明,人文渊薮,货物所聚,舟车所通,人咸以小苏州目之。”③也即至少在清光绪年间澄迈的金江镇自然和人文环境优越,货运水陆交通发达,当时都称其为“小苏州”。从澄迈县几处窑址的分布来看,基本都在金江镇周边,相距都在10千米以内,窑址在此处建造,不仅可以满足镇中内需,还能方便商贾贩卖。另外,在澄迈县美杨窑北部附近,相距仅二三百米的地方发现有高岭土堆积,高岭土旁还有一些青釉、酱绿釉瓷器的残片发现,此处可能为原来窑址取土的遗迹,也就是说澄迈县拥有瓷器烧造的原材料。作为南渡江的下游地区,河流为其交通和用水提供了巨大便利。澄迈县地处南渡江的下游,支流遍布境内,美杨窑、福安窑和善井碗灶墩窑附近都有河流经过,为窑业发展提供用水。几处青釉窑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原来就有高地,方便窑工省时省力、因地制宜地建造有坡度的龙窑。
3.4 墓葬、窖藏出土青瓷与窑址青瓷对比
《海南古陶瓷发展史概述》一书对海南岛唐宋时期的海口美秋墓、澄迈灵照墓、海口安久墓、三亚孟村墓葬、陵水移辇村窖藏、乐东白沙村窖藏、昌江大仍村遗址和明清时期金牛岭明清墓葬、陵水大兴村明代窖藏的青釉等瓷器进行了介绍,认为三亚孟村墓群出土的陶瓷器“应属于南宋时期福建民窑烧制的瓷器”,并认同《中国考古学年鉴》中陵水移辇村窖藏的陶瓷器“属于唐宋时期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西等地的民窑产品”的观点,并指出“唐宋时期海南的瓷器多为舶来品”。明清时期的出土陶瓷器地点中,陵水大兴村明代窖藏瓷器“应该是海南本地民窑所烧”,金牛岭墓葬出土的陶瓷器与“海南本土明清时期窑址所烧造的陶瓷器进行比对,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完全不是同一种类型”,海南核电昌江核电厂的一座清代墓葬出土的陶罐、瓷罐和瓷盏等器物“无论器形,还是从釉色都与清代澄迈福安窑烧制器物极其相似”①。
整体来说,《海南古陶瓷发展史概述》对海南地区唐宋以后遗迹中出土陶瓷器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的出土陶瓷器应属于外来产品。不过陵水移辇村窖藏的青釉和青白釉的瓷器应主要来源于宋代福建的民窑,而陵水大兴村明代窖藏瓷器“应该是海南本地民窑所烧”的观点则是错误的。福安窑系的青釉圈足碗圈足都较为宽大,弧腹以近直居多,碗心和圈足不施釉,很多碗心还有黄褐色的涂抹痕迹。以陵水大兴村出土的一件青灰釉碗(图39、图40)为例,圈足明显比本地福安窑系的圈足要小,其他诸如修足方式、胎、釉、器形等都不相同,与旧县村窑等几处窑址的青瓷也有较大差异,所以陵水大兴村明代窖藏瓷器为外来产品,从胎釉等特征来看,推测为福建窑口宋元时期的产品。从海南核电昌江核电厂清代墓葬发表的资料来看,大圈足的瓷碗和小碟以及酱绿釉壶与福安窑系的产品确实有类似之处,从发表的现场照片看,器物的釉质除酱绿釉壶外,其他器物似是未烧熟的状态,在福安窑系窑址的调查中,这种未烧熟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所以海南核电昌江核电厂清代墓葬出土的瓷器即使不是福安窑烧造,也很可能为福安窑系的窑址烧造的。
4 结语
以上对海南岛青瓷的讨论主要是依据现有的考古调查资料,由于除福安窑址外其他窑址都未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故难以确定各种青釉器形时代上的延续性,只能较为简单地分出类型。另外,海南岛青瓷中出现的类似于哥釉冰裂纹(图9)和施釉下彩的现象、青瓷的外销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器形如瓷权等都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