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包装

2020-03-03江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发展

江伟

摘 要:囊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最早的包装装潢工艺品。文章主要探究囊匣的出现、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囊匣的作用。

关键词:囊匣;文物包装无酸纸;发展

囊匣又称为“锦匣”“锦盒”“罩类”“书套”等,覆盖面很广,是我国最早的包装装潢工艺之一。“囊”意为口袋,“匣”多指方形外盒,囊和匣一内一外、一软一硬。锦匣是囊匣中具有千年历史的皇家用品,制作工艺精良、考究,形式富丽、华贵,在囊匣包装中算是精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是传统手工艺产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三十二》中记载一个故事:“楚人有买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有买其椟而还其珠。”这段史料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不但有匣的概念,而且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制匣技术。囊匣在唐宋时期也有相关记载,宋《翰墨志》中记载“建文思院,设六种待诏”“列装裱家入官职”,能工巧匠被赐予“待诏”。明代的《装潢志》和清代的《赏延素心录》都记载了古籍字画的装潢工艺、材料、方法等。近代,囊匣的制作一度盛行于京、津、沪,其中上海尤为发达。当时的上海古玩业十分兴旺发达,吸引了大批江浙等地的能工巧匠来到上海,出现“詹源记古玩装潢店”“扈永记装潢古玩社”等名店。

早期的匣作技艺没有很多文字记载,都是通过父传子承、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竹木、金属类材料制作囊匣沿,直到明清时期,随着古玩之风的盛行,逐渐改用木胎、纸胎外面包裹锦缎来制作锦匣,从而形成了囊匣的最终形态。

囊匣经过长期的发展并受到竹木、金属制匣盒等多方面的影响,已经发展出很多经典的样式,有摇盖式囊匣、扣盖式囊匣、抽盖式囊匣、抽屉式囊匣、书套式囊匣、异形囊匣如圆筒囊匣等,其中摇盖式囊匣是最基础、最常见的样式,各大博物馆都用这种样式囊匣保护馆藏文物。上海博物馆库房内文物保管囊匣也是以摇盖式囊匣为主(图1)。传统的摇盖式囊匣分为外盒和内囊两部分,所使用的板材从传统的以樟木木材为主,逐步发展到后来以草纸板为主要原料。草板纸又称“黄板纸”(图2),是传统制作方法中的重要囊匣材料。首先由纸板制作成囊匣的外盒(图3),在外盒上包裹宋锦(又称“仿古锦”,以苏州、杭州两地的最好)或布料(如蓝布类,这是我国传统的纺织品),配上骨簽(又称“骨别子”,类似于包装盒上的搭扣)。内盒也是使用黄板纸制作内囊,并使用棉絮配合真丝布料镶嵌囊匣内囊的制作,内囊的制作分硬嵌(图4)和软嵌(图5)。除了传统摇盖式的样式,还有圆形囊匣,也被称为“炮筒纸囊匣”(图6、图7)。制作这种囊匣所需材料以黄板纸为主,制作成圆筒状,主要存放瓷器类瓶罐、文房四宝中的笔筒等圆形类的器物。圆形囊匣在博物馆库房使用中非常不方便,所以上海博物馆库房很少制作。这种形状囊匣是当时工匠为满足订制者要求和文物包装的特殊性的一种创新,是中国古代包装设计艺术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种包装样式,对当今的包装产品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物保护管理的理念已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预防性保护”为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方向。文物囊匣也从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制作工艺等发展为以“预防性保护”为原则的新型文物囊匣。文物包装材料从传统的黄板纸等材料转变为新型文物包装材料—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瓦楞板(图8、图9)。无酸瓦楞板是从无酸纸发展而来的。广义上的无酸纸是指pH值在7以上的纸品,美国科学家巴罗在进行大量科学实验后指出,酸是纸张破损的主要原因,从而认识到酸性纸的危害,并开始致力于开发无酸纸。由于广义上的无酸纸主要偏重于无酸纸本身的耐久性,在原料上无法达到对文物的友好性要求,工艺上不能满足保护文物的功能性要求,于是国际上已经从单纯的档案无酸纸全面提升发展为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系列产品,并在博物馆获得广泛应用。起初我国对无酸纸的研制主要面向档案保护,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战略部署下,上海博物馆在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课题中,专题开展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和调试板等文物微环境被动调控材料研究。文物专用无酸纸瓦楞板可以防止文物包装材料在接触到文物和艺术品的过程中酸性物质的迁移,从而减缓藏品的衰化,起到保护作用。使用新型材料可以制作出有别于传统文物囊匣的新型无酸纸囊匣(图10、图11)。此囊匣运用的材料和传统囊匣完全不同,外盒制作不再包裹布料,不再使用传统骨签为搭扣,而以塑料搭扣为主,整个盒形制作使用的胶都是环保级别的。无酸瓦楞纸囊匣也是一种创新。在预防性保护概念的大前提下,无酸瓦楞纸囊匣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馆藏文物的微环境,提升文物的保护能力,对于推广无酸纸囊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文物保护技术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而产生新的保护技术。

如今,在强调传承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如何将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是摆在囊匣制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在囊匣的设计、加工工具的改进、材料的优化、加工技艺的提速、黏合剂的筛选、囊匣各项安全系数的检测等方面,将带给我们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使传统技艺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充满活力,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带动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红.传统手工艺囊匣[M].北京:紫荆城出版社,2007:96-109.

[2]朱飞林.走近“囊匣制作技艺”[J].文化月刊,2014(35):48-53.

[3]扈啸.传统手工艺囊匣制作与设计[J].武汉文博,2006(1):41-42.

[4]俞丹.古锦囊匣制作技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