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17至20世纪中西方绘画交会碎片

2020-03-03李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碰撞绘画

李孟

摘 要:文章研究了17世纪至20世纪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常态下艺术融合的细枝末节,并用实际例证说明其中的细微联系,更加多面地认识这些艺术维度,探究17世纪瓷器的渗透、18世纪传教士的来访、19-20世纪中国本土艺术概念的逐渐转变等,以发现艺术背后的痕迹。

关键词:绘画;艺术融合;古典复兴;碰撞

通过对17世纪至20世纪中西方艺术生态场部分碎片的探析来对比和寻找各方融合的痕迹,拂其艺术尘埃并且严肃地考证有关中西方艺术曾遗留下的外来艺术的蛛丝马迹。17世纪总体来看还是中国艺术元素影响西方更多,瓷器的流入使得许多西方绘画中都能够窥见中国元素。18世纪中西方交流逐渐频繁,使得中国绘画中的西方元素更加明显,19-20世纪中国本土的艺术观念便开始有了转变。

一、17-18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学习及角逐

17世纪传教士带来新的文化,他们促进了中西方艺术的互相融汇。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就是当时的南京,但仅仅只是一些痕迹而已,欧洲艺术对中国并未有太多的影响。虽然油画在视觉上更加震撼,但从影响力来说版画和有插图的书籍影响力也许更大一些。此时的欧洲正值写实主义盛行时期,更加注重画面真实感,意图将所见所得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在当时的西方艺术思潮里要想直接寻觅到一些中国艺术的影响还是相对困难的。中国倒是可以窥见一些西方绘画艺术的印记,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民间版画一类,在许多版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西方艺术思潮的痕迹,但由于年代问题,大多都已无法探知作者了。

虽然这一时期无法在西方绘画上直接窥见中国艺术观念的影响,但此时瓷器在欧洲盛行,很多欧洲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其实都可以看到瓷器的身影。伦勃朗晚年拍卖个人物品时就曾售卖过自己收藏的中国瓷器。仔细研究其画作可以发现,伦勃朗在很多速写中就喜欢使用中国书法的写意概念,这也许是艺术家心中创作想法的一致,也许是因为伦勃朗曾见过中国或日本的画作,我们还暂时不能下定论。

18世纪,郎世宁来到中国传教,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引起中国绘画艺术的躁动。郎世宁自来到中国便将余生都留在了清朝帝王的皇宫里,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西方绘画的透视和阴影概念从此也算是正式登上上流社会的艺术舞台,这一时期的很多宫廷绘画作品中有着很深的西方绘画理念的印迹,但艺术主流还是依旧没有改变。郎世宁西方绘画艺术的渗透却渐渐形成了一种既写实又写意的绘画风格,别有风味。

虽有很多艺术碰撞但中国的艺术主流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也没有搅乱中国思想文化的深渊,中国艺术观念的难以动摇势必会使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大大受限。郎世宁这样的画家专职于宫廷其实是很难在大众面前展露绘画技艺的,这也就造成了文化传播的局限。再者,当时的中国文人十分追求诗书画融会贯通,从根本上来说,那种细腻精致、注重写实的西方审美是和中国本土艺术审美大相径庭的。

西方绘画艺术虽没有在中国宫廷画院掀起巨浪,但似乎在当时的沿海地区引起了一些骚动。澳门长期以来被葡萄牙殖民,广州地区与其贸易往来频繁,所以便直接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贸易的发达导致当地画匠更加愿意学习西方绘画风格和技巧,所制造的各类工艺品都有非常浓厚的异国风情。但这些商品画更多流行于商业圈,文人圈似乎并没有对其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总之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在接纳外来思潮上十分排他,此时中国的艺术家还在继续延续着传统的绘画理念。

二、19-20世纪中西方艺术的碰撞和转变

虽说19世纪大环境下中国绘画艺术还是难以直接接受西方艺术思想,但是逐渐开始有了一些针对西方艺术思潮的书评。这一现象表明中国本土开始能够认真地研究西方艺术思维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愿意去接纳一些外国的艺术技法。关乔昌,被称为“中国的钱纳利”,在一些撰文中可以看出其艺术技艺启蒙和发展都是来源于钱纳利。关乔昌的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有鲜明的风格变化,几乎找不到和中国绘画技法相似的点,主要表现绘画对象的光影和透视,风格十分接近欧洲古典油画。关乔昌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展出了《大英帝国海军W.H.霍尔舰长肖像画》,这也许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欧洲艺术沙龙展上。

再看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前半叶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复兴古典主义的思潮里,而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后没有得到有力的回响,这段时间的欧洲及中国艺术文化之间开始有了一层薄纱。

而20世纪的中国社会动荡,孕育出许多具有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20世纪伊始,徐悲鸿先生作出了不一样的先锋决策,徐悲鸿认为民族美育的先决条件应该是立足根本,去认真发掘欧洲艺坛值得学习的地方再内化成自我修养,通过结合本土艺术再进行发扬传播,这样才能够将某些落后的剔除掉。艺术归根究底还是尊崇内心的民族化,一方水土一方人,但并不意味著要固守传统,不去吸纳借鉴他人长处。这一时期,在油画这一表现媒介上融入东方元素开始逐渐被国人接受。

除了徐悲鸿外还有一批广东画家出现在艺坛上,地理优势使得他们对于欧洲艺术理念理解接触得更多,理解也更加深入一些。如,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当时画坛也影响颇深,高剑父还创立了春睡画院。两兄弟的绘画理念就是以写实手法来表现现实题材。

虽然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新潮画家,但中国的西画发展依旧平平。大致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思潮纷繁,而中国本土艺术家对于欧洲艺术还处于刚刚吸纳阶段。此时的西方艺术思潮如雨后春笋,令人眼花缭乱,怪诞的、丰满的、欢乐的、奇幻的都一并出现在这个艺术大舞台。对于中国本土艺术家而言难以快速消化并接纳。其实很多学者在探讨有关这一时期的艺术常态时都持一种观点:中国国情以及时间线索都直接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无论是艺术感知能力还是视觉接受能力还是绘画理念接受程度都处于幼孩阶段,需要一个漫长的哺育过程。此时中国对于西方艺术接纳程度较低,较为接受一些克制的、单一的、谨慎的思潮,对那些猛烈的、夸饰的、分裂的艺术无法接纳。

三、中西艺术不断融合的趋势

中西方艺术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悖的生态场,一个博大深厚,一个张扬不羁。“敌人”的意义既有对立,也有博弈。从创作发展自身来看,笔者所考察的生态场,其实是现代社会以及任何时期都存在的。例如郎世宁对当时艺术领域的拓宽和自我改良,同样是两方斗争却依然能够和谐共存。此次考察下来,笔者对于艺术创作的想法似乎又多了些思考,在自身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汲取各类文化精华,故步自封显然是不可行的。纵观艺术发展长河,因为有了相互交融才有了这些伟大创造,最终形成中西方融合的生态场才是未来中国本土艺术发展的正确趋势。

参考文献:

[1]苏立文.东西方艺术的交会[M].赵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姜绍书.无声诗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0.

[3]波西尔.中国美术[M].戴嶽,译.蔡元培,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碰撞绘画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
某污水厂排放管与雨水管放置方案分析
交通事故认定之机动车与两轮车相撞事故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