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德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020-03-03吉林省农安县第四初级中学王洪娟
■吉林省农安县第四初级中学 王洪娟
己亥末庚子初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的强盛与逆行者的伟大,在我们感叹赞美强盛与伟大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不和谐。相比较外来的污蔑,来自内部的声音更让我们痛心,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融入刻不容缓。
一、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
现在初中生的父母大多数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个性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有着极大影响。基于学生青春期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变化,课堂上若是使用强力的“灌顶”教育,实在达不到“醍醐”之效。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受过基础的英语教育,从最初的听说读写过渡到了英语词法、语法等理论上的内容,学生最初对新知识的兴趣逐渐消失,再加上近乎说教的德育内容,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初中英语教材中故事性、情节性强的文章有很多,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进行简短的表演,让学生通过这种表演的形式体会到教材内容的内涵意义。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漫画卡通等都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利用新兴的自媒体拍些短片,教师提要求,学生自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德育,最后各组之间进行评比,以激励学生自主投入。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榜样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神话里的榜样在学生眼中只是故事,于学生成长无益,而学生身边的榜样是最有代入感的,学生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最可贵,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时,学生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时时刻刻可以达到或者超越榜样才是最好的动力。
二、有教师的引导,互联网不再是洪水猛兽
常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不好带了。资讯爆炸的年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太过丰富,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骄娇二气甚重,隐隐有轻视教师之意。有一影视剧中的桥段:一语文教师课上讲解传统文学,学生中一人小有名气,网上已有数篇文字登堂入室,全班引以为傲,视之为偶像,对教师所讲内容颇为不屑。教师无奈以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为题与学生偶像互相提问,教师胜,课堂安。这就是现在的客观环境,对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提供了无数的素材供学生吸收,素材可能是一部英文原声电影、一首英文歌曲,也可能是外国政要的言论等,素材的来源是无拘无束的,但素材仅仅是素材,以初中生的三观吸收起来很吃力,让这些素材成为有效且有德的正面知识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大半个学期的网课教程,很多教师成了网红,这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师生虽然无法面对面交流,但通过互联网,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平等的沟通。
三、英语的学习实则是文化的学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到其背后的文化体系。西方的文化最近三四百年是世界上的主流文化,与我们自身中华文化内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中华文明的复兴过程中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往往是从初中英文学习开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出两种近乎对立的看法:一部分学生生出向往之心,在以后的过程中逐渐西化,想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出去,接触更加纯粹的西方文化,更有甚者会发表一些不和谐的言论;另一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会对西方文化生出不屑甚至抵触之意,对比西方与我中华文化之后批驳其不足之处。这两种学生不在少数,任其发展对学生未来都不是好事,教师的疏导此时就尤为重要。尊重与疏导本身就是德育的一部分,在形成世界观的年龄段强行教育会有极大的反弹,出自本心的尊重才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应,从而达到疏导的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育过程中融入德育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氛围肯定无法和学校相比,行为思维的散漫不可避免,教师要想把学生的思维牢牢掌握在学习方面,兴趣是最好的手段。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超脱课本束缚的勇气,更要增加自身眼界与文化修养,要借助互联网了解学生的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对于英语教学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教师要引领学生正确认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互相尊重是基础,有了尊重才能有德育的融入。教师要做学生的“领头羊”,引导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