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实效初探

2020-03-03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教育局教研室薛亚玲

关键词:道德法治意识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教育局教研室 薛亚玲

深度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与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自主感悟也好,自主学习也罢,都离不开浓厚的学习兴趣,离不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因此,在深度教学视域下,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尽管深度教学强调自主感悟、自主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深度教学视域下学生之间没有合作。在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的小组合作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适度的小组合作能提升学生自主感悟的程度,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野等。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德育、法治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的重要课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在深度教学视域下,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的因素有哪些?提升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的因素

教师首先要找准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教学实效的因素,唯有如此,方能“对症下药”,进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教学实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我发现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实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可能成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自然也就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全校学生在线提交的调查问卷进行比对分析,我发现,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仅占到总人数的10%,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兴趣不浓厚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90%;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形式感兴趣的学生仅占到总人数的8%,有92%的学生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不太有趣,甚至枯燥乏味。同时,通过对一些学困生以及中低程度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我也发现,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导致他们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问题意识不强,导致学生探究过程不深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里所谓的“疑”,是指疑问、问题,即问题意识。知识,又称之为学问,不仅在于“学”,更在于“问”。通常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一些有价值、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习的过程才能层层递进,学习的效果才能节节攀升。

然而,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即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不断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当下,尽管教师始终围绕学习者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围绕学习者实施教学评价,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始终不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自主解决,学生始终缺少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缺少一种提出问题的“勇气”,而这也就变相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浅尝辄止,不够深入。

二、提升课堂活动教学实效的方法

既然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兴趣不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问题意识不强以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的合作效益不高,那么,教师就必须以这三个因素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教学实效。

(一)趣味化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当课堂教学活动变得趣味盎然了,学生自然就会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浓厚且持久的兴趣。鉴于大部分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缺乏浓厚兴趣的现状,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焦点,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参考,以教学辅助手段为支撑,趣化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典型且有趣的教学案例,无论是文本类的案例,还是视频类的案例,不仅要具有代表性,还要具有趣味性。以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这部分内容为例,我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选择了这样一段视频——《认识情绪》。该视频中有四个以第三人称讲述的关于“喜、怒、哀、乐”四种情绪的小故事。这四个小故事也就是四个小案例,内容都特别诙谐幽默。学生在观看这四个小故事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在轻松愉悦、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学生不仅清晰地认识了四种情绪,还学会了一些管理情绪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为了趣味化课堂活动,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如体验式课堂活动、竞赛式课堂活动、辩论式课堂活动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凭借一些有趣的评价形式趣化课堂活动,如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实时评价;利用简便易行、全面细致的评价表,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开展形成性评价等。

(二)关注活动细节,培养问题意识

前文提到,问题意识不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关注课堂活动的细节,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下是我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这部分内容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小片段:

首先,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了教材第87页的探究与分享——“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会”。然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学生说,我知道了古代社会是人治,而非法治;有学生说,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典型特征;有学生说,法律是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工具……在学生积极踊跃地汇报完读懂了什么之后,我紧接着又问道:“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呢?”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不出所料,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事实上,并不是学生真的没有问题,而是他们“羞于启齿”,他们害怕问出一些被同学、老师嘲笑的问题。于是,我补充道:“问题是知识的源泉。唯有先产生疑问,然后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才能获得真学问。因此,同学们要不耻下问。”经过我的鼓励,学生陆陆续续地举手提问,各种或深或浅或难或易的问题接踵而至:“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自由的?是没有法律约束的绝对自由,还是有法律约束的相对自由?”

显而易见,教师关注活动细节,不仅能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自主探究,还能“见缝插针”式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三)优化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效益

在深度教学视域下,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的实际效果,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适时优化合作学习方式,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了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情境如下: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请结合本课的相关知识,分别对下列同学的认识加以评析。

同学甲: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因此,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我们的权利,谁也管不着。

同学乙:我们班这个周末要去敬老院慰问,这不是法律要求我们做的事,我不去了。

为了避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乱成一锅粥”,我首先为每个小组指派了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小组长的有序组织下依次发言,记录员则主要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发言的要点。

实践证明,这样的小组合作方式不仅变得井然有序,还更加富有成效。当然,为了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串联式讨论(围绕一个问题讨论)和并联式讨论(围绕多个问题讨论)等。

总而言之,在深度教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聚焦课堂活动、着眼学生素养,深入了解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效益低迷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围绕翔实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科学的课堂教学理论、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及依托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等,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使学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逐渐将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强烈的法治意识根植于内心深处,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