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2020-03-03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马 勤
在教学改革理念深入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的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强调主动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德育是五育之首,在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如今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往往没有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给德育的补充和渗透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改变这样的情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把该课程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特征
在整个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关键学科,是德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要想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优势,使其和初中生的成长发展与身心健康高度一致,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是生活性。生活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个特征,也是这个特征使得该课程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该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掌握,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处理类似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中也要将课程教学和生活实例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让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和相关生活事务时,给出理性判断与理性思考。
二是实践性。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其中所涉及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将会为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塑造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亲身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经验,为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打下基础。
三是指导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建立良好道德素质以及法治素养的课程,能给学生当下的学习和进步带来很强的指向性作用,还能为学生的未来以及终身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指导与支持。正是因为这些学科特征的存在,使得德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实现深层次的结合,最终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课程,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德育越来越受重视。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缺少对世界的完善认知,也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事物和事件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与网络影响,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这样的问题,将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也会给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阻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教育课程,不仅在知识理论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还特别关注德育和法治教育的结合,可以让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得以提升,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道德新风尚,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把握课程学习重点以及德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养成良好道德品质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面貌投入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中。确立德育目标,使其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当前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必要手段。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目标有效实现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教学方法和课堂质量息息相关,所以要保证德育的实效性,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从教学方法的创新着手,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主体参与中提升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在这一阶段运用单一化的理论陈述方法,会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再加上在处理德育问题时应该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那么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创新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确保德育的落实。为了强化学生的道德认同感,积极营造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把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理论,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拓展德育渗透路径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例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个简短又体现生活现状的视频资料,来展现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视频中展示的是老年人正在用电脑学习远程老年大学的课程;中年夫妇在用社交软件和朋友交流;学生在电脑前观看学习课件。这样的视频资料可以把学生带入良好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情感教育,实现德育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德育渗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以往教师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行为规范内容进行说明时,会力求详尽深刻,但是学生在践行道德行为上却差强人意。出现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未关注学生的情感,导致德育理论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知识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就要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通过情感的融入来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维护教学秩序时,不必运用照本宣科方法来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而是注意情感教育的渗透,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督促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身份,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中维护秩序的重要性,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往的表现进行反思。再如,在教学以礼待人时,为了规范学生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和礼仪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主动传承礼仪文化的积极情感。
(三)活跃课堂氛围,实现德育目标
为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德育学习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积极构建和谐顺畅的师生关系,降低德育目标的实现难度,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权威,导致很多学生因为过度畏惧教师而不愿意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不和谐,同时也为德育的顺利开展带来了阻碍。为了清除德育中的阻力,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将平等原则贯穿到教学中,并通过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对集体生活的感悟,让学生在积极表达中强化集体归属感以及认同感。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些集体活动保留下来的图片和成果,并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强化学生集体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打下基础,并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四)重视问题探究,实现德育目标
组织问题探究活动能强化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最终推动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就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安排中联系教材,引入贴近生活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趣味性和综合性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投入问题的讨论过程中,积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感知德育内涵。例如,在教学“和朋友在一起”时,为了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和朋友的事例,并借此引出本课主题,紧接着设计以下探究问题让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培养:假如朋友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你该怎么办?如果朋友做错了事情,你是不是应该帮他隐瞒?你知道如何和朋友有效相处吗?在学生利用了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后,就可以让他们对友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拥有鲜明德育性特征的学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导向,在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精心设计教育目标,将德育目标放在了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以便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矫正,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落实德育目标,有助于促进这门课程真正回归德育课程以育人为主的特性,体现出这一课程在德育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