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何以传承千年?
2020-03-03刘志刚
刘志刚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以独有的豪迈姿态从历史中走来,创造了中国教育史、文化史的千年传奇。其传道济民的教育理念、经世致用的求实学风、兼容并蓄的学术气度、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直至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书院始于晚唐,兴盛于宋代,这座书院何以能传承千载而弦歌不辍?这一现象蕴含着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值得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深深思索。
从经世致用到实事求是
在历史的长河中,洞庭以南曾是荆楚蛮荒之地,先哲屈原、贾谊先后在此拷问天道人生,写就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唐末五代战乱纷起,智璿等二僧在麓山结庐兴学,为湖湘文化的兴起亮起了一盏微灯。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应士民之请在此基础上创建书院,为湖湘学子修养心性、研磨学问开辟出一处清幽之境。在山长周式的主持下,岳麓书院人文初起,“教授数百人”,已然成为一方文化重镇。周式以“义行”受宋真宗召见,并获赐国子监主簿之职,后毅然回归这片灵山秀水间继续传道授业。宋真宗感其弘扬儒学的决心和毅力,赐御书牌匾、对衣鞍马及内府书籍等,一时岳麓之名耸动海内,“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
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虽与应天、嵩阳等书院齐名,但却显得有些平淡无奇,史籍上鲜有鸿儒硕学的记载。时至南宋,文脉南移,湖湘大地有风云际会之象,岳麓亦随之文教大盛。大儒张轼在此潜心多年讲经授徒,为这座千年学府打下深厚的根基。他在所作《岳麓书院记》中说:“……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往后,这一宗旨传承千年而不衰,可谓是岳麓书院历代大儒培育人才念兹在兹的根本方向。
张轼是“见识高,践履又实”的大儒,朱熹也反复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他们身体力行的教导下,岳麓书院形成了鲜明的以传道济民为价值导向的经世致用学风,为南宋王朝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济世之才,比如彭龟年、胡大时、吴儆等。清康熙年间,山长王文清将“不可闲谈废时”“通晓时务物理”写入学规,又作劝学歌曰“人求多闻,时维建事……”清乾隆年间,山长罗典也践行“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教学理念。正是在这一学风的熏陶下,晚清以降从岳麓书院走出一大批名儒大吏,比如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等。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是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擎天柱石。
时至近代,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面前,儒家的经世致用和道德修养显得笨拙不堪,如何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直接关涉中华文化的存亡绝续。对此,湖湘士子在苦苦求索,岳麓书院也在顺应时变。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从传统实学向近代科学的飞跃。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终于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了一条“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近百年来,岳麓书院就是这样通过培育人才一次次引领着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杰出代表的身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活力,实现了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从朱张会讲到中西贯通
岳麓书院不仅始终秉持传道济民的价值追求,讲求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坚持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也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术殿堂。纵观千年,一部岳麓书院史就是在思想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历史。最初的僧人办儒学就已显现出广博的胸襟。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大儒朱熹不远千里前来与张轼切磋学问,开创了岳麓书院自由讲学的学术传统,在我国思想史上也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当是时,两位大儒同台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史籍所载,前来听讲者甚多。岳麓书院也因而声名大振。
宋代理学大兴,形成廉洛关闽等诸多学派。张轼所学源自胡安国、胡宏父子,其持论公允、不偏一说。这一学术品格对岳麓书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诚邀朱熹来湘会讲,更是为后世树立了开门讲学的典范。其后,历代皆有来访大儒登坛讲学,南宋有陈傅良、真德秀,元代有吴澄,明代有李东阳、王守仁,清代有毕沅、吴大澂,等等。他们的到来为岳麓书院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峰。正是因为与其他思想不断的交流碰撞,岳麓书院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不论是理学各派的辩难,还是程朱与陆王的交锋,抑或汉宋之争,都没有越出儒家道问学的藩篱。当西学借助枪炮闯入国门后,中华文化才真正遭遇到生死存亡的考验。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以守旧著称,也鉴于时势“提倡新学”,在书院课程中“添设算学、译学”。在清末学制改革大潮中,岳麓书院完成了从旧式书院向近代学校的大转变。
从忠孝廉节到爱国爱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忠君忧民是士大夫的政治人格和立身之本,也是岳麓书院的传承之道。自宋迄清,历代大儒对学子人格的反复讲求,塑造了岳麓书院浓厚的忠君卫道、崇尚名节的凛然正气。在一次次历史的大关口上,岳麓师生表现得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近代以降,内忧外患接踵并至,社会矛盾更趋复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岳麓书院依然坚守着历代儒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的价值观念。当腐朽的清王朝无力回天时,湖湘士子忠君卫道的坚贞性格转化为无比强烈的救国救民情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以流血牺牲“有则嗣同始”的信念慷慨赴死。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终于在精神上获得了主动,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胜利的革命道路,同时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的丰碑岳麓书院可谓居功至伟、贡献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