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2020-03-03

辽宁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资源疫情学校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大中小学师生的安全,1月27日,教育部作出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决定。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成为广大师生的主要选择,一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短时间剧烈增长的市场需求把在线教育推至高点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疫情结束后,在线教育如何与开学后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呢?

一、在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戈晶晶在《中国信息界》2020年第4期《教学质量是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文中专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刘延申认为,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在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部分偏远贫困地区无网络或网速慢,一些大城市也存在网速波动、卡顿现象。为解决学生居家学习问题,教育部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开播《同上一堂课》空中直播课堂,实现了对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全覆盖。针对在线教学流量消耗大、费用高的问题,江西省宜春市移动、电信、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有需要的家庭开通了“爱心流量包”,确保全市中小学生在线学习流量无忧。一些地方政府采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送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用。疫情过后,国家应统一规划,加强在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远程教育网络,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移动网络扩容升级,使网速更快更稳定;还可以整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网络电视、激光投影机等设备和软件工具,构建家庭学习中心、家庭智慧教室,方便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教师在家录播在线课程,开展在线教学等。

二是现有教学平台、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标准不一,使用不便。

三是现有数字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在线教学需要。许多中小学不能系统地开设在线学科课程,因为缺少这方面的在线教育资源,特别是缺乏基于国家课程教材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深度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缺乏英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今后,需要集中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影视制作、数字媒体、动漫游戏及信息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共同开发制作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方便快捷地组合这些资源,形成个性化学习课件,用于在线教育。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简单照搬线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实时互动和信息反馈。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有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辅导答疑。

五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自控能力,影响在线学习效果。

六是在线教学每节课程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在线学习效果。

七是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学习,影响视力。

八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九是在线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有关规定需要完善。

十是存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隐患。

二、疫情背景下的在线教育的发展策略

贾建国在2020年4期的《教育科学论坛》《课程视角:疫情背景下的在线教育策略》一文中认为:

(一)系统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与内容

为避免在线教育课程资源的碎片化、资源选择与内容设计的随意性,应把握系统整合的三个策略。

1.线上线下衔接,做好学期计划

学校及教师应改变简单的“应急性思维”,不再被动地应对甚至应付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育,而是应该系统性设计学习内容,做好居家在线教育和开学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基于此,学校应在区域教育部门的总体要求之下,动态性将本学期课程学习分为“居家学习和在校学习”两个阶段,每门课程应设计配套的教学方案。如以区域教育部门规定的在线教育之日起算的一个月时间为节点,制定“居家学习(一个月)+在校学习(剩余学期时间)”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如疫情仍未结束,则在居家学习第一阶段结束前一周,研制形成第二阶段分散居家教学和在校线下教学计划,并依此类推。

2.优化设计课程内容

学校及教师应正确认识在线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设计,避免简单地将各类课程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现给学生。进一步讲,学校各学科备课组应对本学期相关课程整册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分析梳理,进行单元整合,提前整体布局,将适合和便于在线教育的内容进行遴选、统整和优化设计,作为疫情期间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其他不适合在线教育或转化难度与成本较高的课程内容,则应设计纳入正式开学后的线下教学计划之中,从而既避免过多地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又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

(二)环节联动:重构课程实施与评价

1.教学时间安排上应注重“错峰设计”

随着复工潮的到来,之前家长居家协助辅导孩子的教学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为此,学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尽量错峰安排。即尽量安排在全体(或绝大部分)家长下班回家的时间段内,最大程度上保证家长在线陪伴,保障和提升在线教育的效率与效果。二是新课内容与拓展知识交错安排。为避免学生学习疲劳,学校应将国家课程新课学习和防疫教育、体育锻炼、家务劳作等拓展内容等进行交错安排。如有的小学在周一、周三和周五开展国家课程新课和防疫教育新课的学习,周二和周四结合新课设置一些集中复习、预习和探究活动,以及家庭劳作、亲子活动等内容。

2.课程预习采取“导学单+微课”策略

一是精心设计导学单。由于在线教育内容容量比线下教学要少很多,学习目标与任务一定要“少而精”,直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的问题应短小且富有思考价值,可设计1~2道由学生自行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注意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及家长了解在线学习与陪伴方式。

二是做好微课辅助性资源。教师应将重要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时间控制在5~8分钟以内,让学生(在家长陪伴下)配合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线索,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的微课资源,以解决自身遇到的学习问题与困难。

3.课程教学重视直(录)播与在线辅导相结合

由于在线教育每节课时间较短(如一些地方规定初中20分钟,小学10分钟),课堂节奏需要很紧凑,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空间和时间。鉴于此,教师需要在直播(录播)环节基础上,加入有效的在线辅导答疑环节。在线辅导答疑活动要与直播(录播)学习紧密衔接,为学生提供即时答疑(可采用在线语音方式,避免学生看电脑屏幕时间过长),或通过留言工具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鉴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合作小组,让学生进行组内互助,营造良好、愉悦的在线学习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而且有助于促进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

尚俊杰、张优良在《人民教育》2020年第6期《在线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未来》一文中认为:

疫情不仅是危机,更是改进中国教育的契机。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会以何种形式融入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

(一)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在线教育可以拓展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线教育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多种形式,包括同步互动直播课堂、录播课堂和在线自主学习等。每种形式各有特点,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引入优质慕课资源,作为在线课程的补充,拓展了课程资源;部分教师在呈现课程材料时适当加入视频、图片和音效等,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通过弹幕的形式,强化了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优化了课程教学效果。

在疫情影响下,中国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教师短时间内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培训,并汇集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这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的“翻转”,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实现课堂模式变革。

(二)促进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公平

在线教育可以实现“破坏式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公平是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无论是政策层面的倡导,还是学校和家庭,都希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然而,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除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等影响之外,不同阶层的孩子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也存在差异。我们靠什么方法才能快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拥有同样的学习环境呢?在线教育或许可以快速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成都七中那块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自2002年起,成都七中就与企业合作,利用卫星传输技术,将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课程直播到其他学校,迄今大约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数百所高中,每天约数千名教师、数万名学生与成都七中异地同堂上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个事非常好!”

目前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行业受到了冲击。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在线教育机构纷纷招聘“共享教师”。对各类学校而言,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完全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共享教师”“共享课程”。

未来在线教育的特征之一即为共享,进一步拓展资源使用的广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普及,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三)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来学校

以往置身其中的实体学校,可能将成为我们掌上设备中的虚拟学校。如果未来学校呈现(半)虚拟化形态,学校的容载量可能不再是按照建筑面积、宿舍床位来衡量,学生的数量可以无限增长,而实体学校的规模则可以无限缩小,甚至完全成为虚拟网络组织。

学生学习的地方,可以是传统的实体学校,也可以在家庭、公共图书馆等任何场所,这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便利性。

教师也许不再是具有职业资格的特定的一些人,世界各地具有特长的个体都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进入在线课堂。教师角色也将实现根本性转向,从“教的专家”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设计者和引导者”,从“专业训练的指导者”变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向导”。

课程设计的导向不再是基于教师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可能真正成为现实。总之,未来学校将实现新技术支持下的系统变革,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资源疫情学校
战疫情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