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锋教授辨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经验
2020-03-03葛亚萍胡烨琛
葛亚萍,胡烨琛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指导 王艳锋
王艳锋教授、主任医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善以辨经分型(足太阳经证及足少阳经证)为基础,采用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临证以环跳穴为主穴,以电针刺激坐骨神经干,使下肢麻木、疼痛部位肌肉微微跳动,从而达到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现将导师运用辨经分型电针环跳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发病机理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走向及其分区以放射性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属中医的“痹证”范畴。《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也提到“关节疼痛而烦”,湿邪流注关节,留滞于筋膜为痹证形成的根本病因。坐骨神经痛外因多为风寒湿三邪杂合导致经脉瘀阻,气血淤滞,不通则痛;内因则多为肝肾亏损,气血耗伤,不荣则痛。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机制由于神经压迫损伤,或是炎症刺激,可能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常见病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盆腔疾患、腰骶部先天畸形(腰椎狭窄)、脊柱炎等。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其发病率逐年攀升,并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
2 治疗方法
2.1 辨经分型 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患者大多数以大腿外侧兼小腿外侧或(并)小腿后侧麻木、疼痛为主,或兼有足背、足底麻木。医家对于坐骨神经痛的治法各不相同,分型亦各有特色,多数学者将坐骨神经分为3型,路一[1]认为可分为足太阳经型、足少阳经型和足阳明经型;贺春山[2]认为可分为足少阳胆经型和足太阳膀胱经型和混合型;孙环宇等[3]总结李志道经验将其分为阳明少阳型、太阳少阴型和混合型。吾师参照《针灸治疗学》[4]及本病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足太阳经型与足少阳经型。足太阳经型具体表现以小腿后侧疼痛麻木为主,或伴随足底麻木及拇趾跖屈肌力减弱;足少阳经型具体表现以小腿外侧的疼痛或麻木为主,或伴随足背外侧麻木及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2.2 取穴 对于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并伴有下肢疼痛、麻木症状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取穴为关元俞(双)、大肠俞(双)、十七椎、环跳(患侧或双侧)。《针灸甲乙经》中提到,环跳穴可“利腰腿,通经络”,且环跳穴为足太阳经、足少阳经二脉之会,能达到通利二脉气血的作用。从解剖位置来看,环跳穴下为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分布有臀下皮神经、股后侧皮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于腰丛及骶丛,走于大腿后侧,其下接分布于小腿后侧的胫神经及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腓总神经,胫神经接足底内、外侧神经走于足底,腓总神经分为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走于足背。坐骨神经的走向与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循行大致相同。因此,环跳穴与足三阳经关系密切,针刺环跳能同时刺激三经,疏通经络,治疗经络所过之病变,从而达到“通而不痛”的效果。十七椎出自《千金翼方》,定位为第5腰椎棘突下,其功能为强腰补肾,针刺深度为1~1.5寸。关元俞及大肠俞为第4、5腰椎棘突旁开1.5寸,主治腰痛,其下为竖脊肌,通过重复电针刺激能有效放松其下肌肉,累积镇痛作用[5],松解筋膜,减轻压力,从而改善患者因下肢神经水肿引起的疼痛、麻木症状。
2.3 操作方法 嘱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双手消毒,定位取穴并常规碘酒消毒。采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关元俞、大肠俞及十七椎,以得气为度;环跳穴采用0.3 mm×75 mm毫针深刺,得气为度。关元俞与大肠俞为一组,环跳穴与十七椎为一组,连接电针,均使用低频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通过调整环跳穴针刺方向及深度,使其产生电脉冲沿神经传导。足太阳型以小腿腓肠肌出现节律性跳动,踝关节节律性跖屈为得气;足少阳型以小腿腓骨长肌出现节律性跳动,踝关节节律性向外侧摆动或背伸为得气。留针30 min,拔针后辅以腰部推拿、痛点拔罐,必要时予以腰椎牵引治疗,每日治疗1次。
3 典型案例
患者,男,64岁,于2019年2月20日初诊。主诉:腰骶部疼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4年余。曾行针灸、中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3个月来,患者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伴右下肢小腿后侧疼痛、足底麻木。追问既往无外伤病史。查体:腰骶部压痛及叩击痛明显,第5腰椎棘突右旁明显压痛并向右下肢放射至足底,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右侧下肢足太阳经循行区(即小腿后侧)的皮肤感觉迟钝,痛感消失,右拇趾跖屈肌力减弱。腰椎CT提示:腰4/5椎间盘向右侧突出,右侧神经根受压。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痹病,为足太阳经型。取穴:关元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十七椎及环跳(右侧)。嘱患者采用俯卧体位,关元俞、大肠俞及十七椎采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右侧环跳穴采用0.3 mm×75 mm毫针深刺。关元俞与大肠俞为一组,环跳穴与十七椎为一组,连接电针,均使用低频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调整环跳针刺方向及深度,直至产生电脉冲沿神经传导,右小腿后侧腓肠肌出现节律性跳动,踝关节节律性跖屈为得气。留针30 min,拔针后辅以腰部推拿、拔罐,腰椎牵引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诉腰部疼痛及患肢疼痛、麻木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活动较前自如;继续予以原方案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患者诉右下肢麻木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半年后电话随访,腰骶部及右下肢无疼痛,活动自如。
4 体 会
《素问·痹论》中有言“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这与坐骨神经痛急性发作或症状严重时腰部剧烈疼痛,下肢麻木、疼痛,屈伸困难,活动受限的表现大致相同。若不予治疗,日久病情加重会致使下肢乏力、肌肉萎缩。《金匮要略》亦有言:“历节痹病,日久不愈终致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能改善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甲乙经》中记载“腰胁相引痛急……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中记载:“环跳在髀枢……折腰莫能顾……转侧重唏嘘。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清除。”环跳为足太阳、少阳两经之会,能治疗两经所过之下肢疼痛,可谓是“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因此选取环跳穴为治疗本病的主穴,并进行随症加减。电针能提高痛阈,使疼痛缓解,使受病变肌肉挤压、筋膜压力变大的神经得到松解;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坐骨神经的传导功能,恢复远端神经损伤[6],松弛腰背部肌肉,并能使粘连的组织松解,周围血液循环加快,炎症消退,从而使膨出的髓核自动还纳。吾师通过电针环跳穴,能迅速达到镇痛效果,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椎间压力,从近端及远端同时促进水肿的消除,从而达到微循环平衡。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针刺手段,取穴少而精,疗效明显,复发率低,不仅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亦能治疗椎管狭窄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此方法经导师多年临床实践,效果明显,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