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0-03-03李望舒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李望舒(西安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文化自信,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为了避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不良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影响,必须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运用,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身心。在高校的各门功课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与传统文化结合最紧密。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基础”课教学,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取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各章节
(一)选取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各教学章节
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各章节,提高“基础”课教学效率,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直接影响,保证传统文化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转化为学生做人做事的行动准则,我们要对教学内容给予高度重视,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积极渗透。
第一,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入剖析与挖掘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资源,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活动。
比如第三章的“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部分,在《说文解字》里有对国家的解释,在《汉纪·惠帝纪》里第一次出现“爱国”一词。 (原文: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 又如教材第五章的家庭美德部分,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弟子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传统美文,这些经典著作中的优秀积极的价值观,通过学生诵读与老师的讲解,非常有利于学生高雅意识的养成。
第二,在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考核的各个环节,教师加以设计,确保传统文化知识与教材和课程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文化在案例中的比重。还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翻阅典籍等预习任务,从而让学生在查找典型人物的过程中丰富其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在课程考核环节,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传统文化的考题,比如:通过阅读《弟子规》,你学到了哪些礼仪?通过读古人的家训,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家族文化?
(二)开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与选修课,拓宽学生视野
针对各章节的内容,结合传统文化,安排主题授课,开展专题教学和选修课,增加教学的实用性。
例如:针对第一章的正确人生观部分、第二章的理想信念部分、第五章的“向上向善、知行合一”部分,可以开展“立志修身”专题讲座 ;针对绪论的“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第三章“做忠诚的爱国者”等教材内容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其他与教材紧密结合的专题比如:理想信念与立志、爱国情怀、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仁爱友善、礼仪与文明、家教家风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课教学的结合点。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素材,进行主题教学和选修课的开发。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使传统文化传播便捷灵活
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通常单一枯燥。网络时代,如何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之中,让学生眼观、耳听、手动、嘴说,让教学手段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课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 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些传统文化的影视剧、论坛,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QQ和钉钉以及腾讯会议等上传文件,布置给学生学习观看,以完成任务点并计入学分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任务点完成的数量,计入平时考核成绩。从强制到自觉,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养成学习的习惯, 最后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能自动自愿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传学习资料,便于师生及时互动
高校思想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选择满足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知识、经典名著上传到网站中,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促进网络传统文化的发扬,比如数字图书馆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还要充分使用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上传相关微课程、视频、经典名著、电影等,还能够上传数字化的学术报告、历史纪录片、文化讲座等,使学生能够任意下载,师生在线相互交流、发言提问。能够通过微博、QQ 工具联合学校干部开展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网页设计大赛、成语接龙游戏、历史人物讲坛等,使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扩大自身知识面,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三、增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亲和力
“基础”课内容庞大,系统性强,既有思想性、政治性,又有知识性、趣味性,还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样一门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精心安排各种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到知行合一,使大学生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 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堂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传统节日深深地印在民族文化中。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其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树立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及道德情操。通过组织大学生过传统节日,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当中。具体做法如根据季节的变化,学期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讲座或者调研与体验内容。比如春节前后安排学生调研“春节民俗文化的内涵及价值”;端午前后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端午节风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各个宿舍体验包粽子的乐趣;在中秋节创办嫦娥奔月话剧、月饼大赛等,利用品尝传统的美食了解民族历史,使大学生情操能够得到陶冶。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除了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达到传统文化传播,还可以举办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经典诗歌大赛、中国书法大赛、传统服装展示、国画创作与欣赏、传统美食品尝与分享、民间工艺欣赏与收集等。
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可以多渠道如形成校园网络联动。比如联系团委或者二级学院及学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园各部门联动为基本的思路,点、线、面逐步全面展开,共同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促使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促进大学生参与其中,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