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元素的挖掘与实践探析
2020-03-0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熊 佳(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隐性”思政的作用,同时利用“显性”思政理念,构建全新的思政教学格局。“课程思政”理念要求通过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堂,将“孤岛化”课堂教学打破,从高校专业课程中挖掘人文素养资源、德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思政课程内容作为基础专业教学内容,能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其良好品德,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政专业课程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角色,因此各级主体都应积极响应,加大力度落实“课程思政”新理念。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困境
思政课堂教学上,课本内容多为文字,高校阶段学生对新事物、新资讯的好奇心远远超过政治信息,因此,部分学生觉得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非常枯燥,实用性不强,但是说教意味明显,对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兴趣。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固化,不注重思政教学新元素的挖掘,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导致整体课堂教学氛围“呆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在当前社会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在不断与时俱进,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该积极结合最新的党政思想、理念,结合高校教学特点,更新理论内容。
(二)现实困惑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学生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部分课堂教学中却面临着不被重视的境地。课堂教学大多都是“固定程序”,教师虽然使用现代PPT开展理论教学,但是在PPT制作和内容选择上较为单一,创新元素较少,PPT仍然是文字的堆积及理念、理论的罗列,导致整个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甚至部分教师自身也不重视思政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准备不充分,缺乏创意,毫无活力。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教学元素挖掘建议
(一)挖掘典型人物素材,弘扬中国精神
思政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贴近大众生活的“典型人物”“英雄人物”都可挖掘出来作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例如大众熟知的英雄战士钟南山院士,经历非典之后再次重披战袍出现在“新冠”的战场上,这种精神是履职、是担当、是奉献,是不忘初心和使命。教师应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主探索,加深其对“典型人物”背后故事的理解感悟,这样相较于课堂讲授的理论教育效果更加显著。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灵魂,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要结合当今社会文化多元的趋势,强调学习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时刻不忘民族文化精髓,并致力于成为中国精神的继承人、弘扬人。
(二)挖掘人文素养素材,陶冶精神情操
高校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必须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全面革新。教师要明确课堂不能只进行纯粹的知识教育,更应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要深入挖掘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素养水平。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热点,并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去感染、引导学生,实现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言传身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作为思政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学生中去,以身作则,以身施教。
(三)挖掘通识文化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思政课程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通识素养教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既坚持“引进”课程思政理念,又要“输出”更加全面、优秀的人才。例如,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科研小组,结合本校办学条件和传统,开设《读懂中国》《走向深蓝》《中国智造》等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议题的资料收集,组织学生展开议题辩论。在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深刻了解了中国发展的特色道路,中国自立、自强的民族崛起之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实践要求
(一)提高素质,为思政教学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一支专业、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首先,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创业精神。其次,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专业核心素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与时俱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将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中。最后,学校应该对思政教师进行系统培养,鼓励其参加教育研讨会和集中培训等,为思政教学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提升思政课程教学队伍整体的素质水平。
(二)校企合作,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实践基础
课程思政在思政课堂中的融入,要求思政教学不断变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合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实现产教研一体化。首先,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实践教育基地的合作,组织师生去实践教育基地和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为思政课程教学提供锻炼的机会;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政工高管到学校开展讲座,拓宽学生对思政工作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思政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应鼓励思政教师在理论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将实践成果总结推广。校企合作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教学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形式多样,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首先是“线下”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下”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思政教学开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适应现代化“互联网+”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发并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思政课程的开展渠道。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各高校积极进行“线上”课程的开发,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研讨,教师积极学习线上教学软件如钉钉、超星通、智慧树等操作技巧和方法,学习如何进行系统板书、视频交流、语音互动等,尽量还原线下课堂,通过远程教学对实体课堂进行延伸,实现“停课不停教、放假不放学”。
其次是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依赖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实践。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思政理论相对晦涩枯燥,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并将其外显为行为,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必须理论结合实践。例如在涉及价值判断选择问题,教师可结合在新冠病毒肆虐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志愿者,面对国家的号召,让学生思考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让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明白在国家危难关头,舍小我才会成就大我,保大家才会有各自的小家。要敢于迎难而上,甘于乐于奉献。
(四)设疑激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应该“还教于生”。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学生自主创造性,充分挖掘新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设疑激趣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其次,要关注学生需求,包括学生现实需求和长远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难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点和思想上的疑点,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综上所述,在高校专业教学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思政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有效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思考、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程不仅成为专业知识的舞台,更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在教学实践中融合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形成思政教学、专业课程、通识素养三位一体的融合局面,全面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推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