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

2020-03-03于晓东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5期

于晓东(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做好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和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并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丰富和优化共青团工作的具体内容,促进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文化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表明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基于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指导高校共青团工作,是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重点和难点,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势与作用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分析

作为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肩负着在高等学校巩固党执政的神圣使命[1]。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网络媒体普及,都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新时代下,高校共青团的主体优势也更加凸显,第一,高校共青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新时代下,高校共青团更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为国家未来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党赋予高校共青团的光荣任务,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第二,高校共青团工作对象以青年大学生为主,高校共青团需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青年学生的作用。在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培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共青团不仅能做大量的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其他部门无法发挥的作用。更为有利的一点是,高校共青团干部一般都比较年轻,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很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理解和接纳。因此,可以说,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工作,共青团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分析

具体来说,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所开展的工作涉及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共青团的属性决定了其重要任务是服务于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要始终将当代青年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对此,高校共青团要始终贯彻和落实党的相关政策,让学生充分得到党的思想政治文化的洗礼。另外,高校共青团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高校教学改革中去,以此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服务,真正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高校共青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推手。当前,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高校学生面临的挑战和诱惑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开展共青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共青团在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明确历史责任,肩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近年来,高校共青团在加强文化传承和文明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大量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地保证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顺利开展。其主体地位和作用也凸显。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共青团日常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和创新观念,树立新的工作价值取向

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主动融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去。因此,要保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共青团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需要将高校共青团工作纳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明确政治与学习、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个人与集体和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具体来说,高校共青团在更新和创新理念过程中,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基于科学发展观,树立共青团“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需要具体到共青团的所有实际工作。要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及实践育人等优势,引导高校学生学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以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充分发挥出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另外,共青团在开展各项组织活动时,要始终以高校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将高校学生的所思所想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将服务高校学生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要求,将高校学生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并对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始终加以关注,切实解决好高校学生的实际困难,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二是树立“统筹兼顾”的工作理念。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共青团要将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等要求落实到工作中来,统筹处理好共青团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关系,准确把握共青团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形成共青团特有或者主导的工作合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共青团统筹安排好内部工作、外部宣传、文化及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的关系,找准工作重点和难点,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开展。三是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科学发展观要求共青团工作务必立足实际,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对理论、机制、内容和手段不断创新,进而保证共青团工作永葆青春。四是树立“重在建设”的工作理念。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共青团必须进一步树立“重在建设”的工作理念,养成终身学习和时时学习的习惯,将共青团锻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二)注重全面发展,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共青团在日常教育宣传过程中,要始终从高校学生的需求出发,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道德素养和优秀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单调和乏力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始终坚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社团建设活动纳入日常工作中,特别是要加强文化性的校园活动,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实践中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实践中积极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另外,共青团还要抓住一些纪念节点,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纪念活动,加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情感教育。

(三)夯实工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举措整合社会资源

共青团的基层组织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共青团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和战斗力[3]。因此,要进一步重视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促进共青团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另外,共青团要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地进行创新,探索共青团各项工作开展的新平台和新途径。

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中,共青团工作要明确一点,如果要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党的先进思想,就必须进行大量主题鲜明的活动,而自身掌握的资源不多,经济能力也不强,这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共青团要开动脑筋,主动创新思想观念,给予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理念,对潜在的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积极的挖掘,将共青团工作社会化、项目化,获取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同时,还要组织高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回报社会,开设“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茁壮成长。

(四)完善和创新工作模式

共青团工作面对高校青年群体,工作内容和形式具有年轻化的特点,为了让共青团工作更加深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共青团要积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制定更多科学性、年轻化的工作模式,用这些形式鲜明、丰富多样的手段更好地推动工作。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获取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共青团可以基于这种发展现状,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多种形式的共青团工作平台,如网上信箱、网上团校、网上论坛等,实现共青团信息化和团内资源共享,在提升共青团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抢占和巩固网络舆论阵地和导向阵地,推动共青团各项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

(五)做好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除了做好日常的教育宣传工作,共青团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将高校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具体来说,共青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共青团要借助自身优势,为高校学生创设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引导高校毕业生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在灵活就业的同时积极进行自主创业。二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因此,共青团还需要将社会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个人价值结合起来,运用网络工具和宣传栏等平台,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引导毕业生能够始终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投身到基层工作中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三是共青团还要进一步获取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的帮助,加强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为毕业生提供人才市场,劳动就业等服务,以多种类型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结构、产业转型、利益格局及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这些变化对当代的高校青年学生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共青团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鉴于此,高校共青团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工作模式,夯实工作基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我国的未来建设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