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建设研究
2020-03-03倪正阳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倪正阳(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118)
一、大学生网络人格的表现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重要的交往载体,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让人们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了相应的限制和界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生理发展已经趋向于成熟,但其心理发育依旧还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抽象思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日常生活当中,看问题办事情依然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时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尤其面临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容易使自己陷入非理性的状态。比如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让整个人格向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人格的扭曲。网络存在最明显的特征,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与自由,助长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主要表现有:有的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设定一个虚拟的“我”。“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时改变其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可以随意结婚、离婚等,这就使他们容易形成虚拟化的人格[[1]。有的大学生由于不知如何面对来自现实的压力,就躲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在虚拟空间里满足个人的种种需要。由于上网时间长,他们逐渐脱离了集体生活,形成封闭性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网络世界又无须接受人类社会的道德约束,因此助长部分大学生本身具有的劣根性,他们利用网络扮演电脑黑客,在网上做着类似的犯罪行为。有的沉溺于色情、暴力而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有的由于现实人际交往受挫,因此转而到网络寻找寄托。在网络上交流,人与人交往是虚拟的,因此最根本的社会化特性会被弱化;在网络上交流,没有具体的标准和依据,所以会让大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回避,这就是网络对于大学生产生人格异化的根源。
二、大学生网络人格畸形化的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顺利通过自我成长的发展历程,形成成熟健全的人格,并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迎接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任何挑战。但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趋于成熟但尚未定型的时期,自我意识已由社会自我转为心理自我,由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此时很容易出现自我危机。如有的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弱而导致上网成瘾,当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可时,就到网上寻求他人的认同,有的大学生由于自我封闭而出现网络犯罪行为,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关系而导致现实交往受挫,从而迷恋网上交友,有的甚至相信网恋,最终导致上当受骗。
(二)外界社会环境复杂
有的大学生来到大学后,由于失去了家长的直接约束,加上高校管理相对于中学来说是以自我为主,而他们又刚刚从高考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来到大学这个向往已久但又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要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此时,当大学生面对网络这个花花世界时,就很容易导致人格畸形化发展。如有的大学生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导致语言、气候不适应而深感不安;有的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导致心理焦虑;有的由于没有及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急于寻找寄托就经常光顾网吧。如果大学生不能及时正确地调整自己,就很可能以另外的方式寻求支持、理解和安慰,或是通过游戏等进行宣泄。他们一旦在网络上获得了满足,就会进一步回避现实而沉湎于虚拟,最后导致“网络综合征”。另外,有的大学生因为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学习自觉性的缺乏,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大学校园里,当自己的空闲时间较多时,网络就会成为他们消磨时间和放松自己的途径,以至于迷失自我,导致人格异化。
(三)网络空间的虚拟化
网络虚拟、隐匿、交互、超时空性等特征,使得人们在上网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与在现实时中有很大差别。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感觉,使得人们在虚拟的空间内不必以真实的身份出现,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与现实不一样的人格。网络的开放性,让大学生从中吸收大量知识的同时,还接触到了许多低级的垃圾信息,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判断是非的能力明显不足,个别学生还存在思想立场偏离、价值观念扭曲、伦理道德标准低等问题。网络的自由性与隐匿性,需要使用网络的个体具有良好的行为控制能力,即我们所说的“慎独”。而作为自控能力不健全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他们不受约束、言行自由甚至出现行为失范的场所。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人格,防止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必须从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养、心理素养、文化素养和防范违法行为做起。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养,首先,高校要启动网络道德教育工程。个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素养特别是网络道德素养较高的公民。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时,特别要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其次,在大学校园内制定网络道德行为准则,每个大学生签署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书,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网络的自律性。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外在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现行的法律制度对于个体的上网行为,不能进行很好的约束和限制。因此,对于当前的网络教育而言,其实更侧重于责任和行为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意识和道德规范,自觉约束个人的上网行为,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人格。
(二)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健康的心理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各个高校一定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作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将自我意识进行逐步地完善,同时逐步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和防范意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除此之外,对于网络安全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加强和提升,让他们正确地认识互联网,端正上网的态度,将互联网当作其学习成长的工具,不能让人成为网络的奴隶。在上网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负面的影响,不要过度地沉迷网络游戏,不要接触色情、暴力的网络内容。各高校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也要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障碍;同时,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由于大学生三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影响。而目前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将低俗的文化信息充斥于网上,对于网络的主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受到拜金、享乐主义的影响,逐渐失去了进取心,轻者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重者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意识,要让互联网成为提升自身的有效工具,而不应该被互联网所左右。同时还要对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分辨善恶美丑,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
(四)加强网络立法和技术监控
防范大学生网络违法行为。在我国社会,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力量。但是,很多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相对较弱,不少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的圈套,因此,一定要针对网络实施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于网络当中暴力、色情或者是不健康信息,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预防。同时也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惩罚力度,使网络建设逐渐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网络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大的隐秘性,大大削弱了法制监管的力度。黄色网站泛滥,网络病毒流行,“黑客”肆虐,假信息充斥,加上西方反华势力别有用心的宣传等,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高校必须不断完善网络监管的力度,惩罚、拦截甚至取缔关闭散布不健康信息的网站,既要规范网吧、网站、网页等网络载体,又要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大学生的成长尽可能地提供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