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2020-03-03韩亚男邓清贺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30000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5期

韩亚男 邓清贺(长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为了回应新时代的号召,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研究者董前程(2017)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一文中,将思政课教学模式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传递—接受的教学方法,产生单项反馈的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第二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形成双向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第三类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产生多向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最后一类教学模式是信息加工型模式,如多媒体教学、移动课堂等。[2]然而新时代的背景,融媒体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好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更好地融入课堂,做到思想精神不减量、教学工作不降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呢?

本文将从文献研究态势分布和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两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学界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研究的态势分布

笔者基于在中国知网CNKI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为主题词进行文献高级检索,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后至2019年,近三年来相关的文献共计492篇。其中,期刊论文459篇,报刊文章1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1篇、会议报告3篇。在搜索的相关期刊文献中2017年4篇,2018年152篇,2019年336篇。通过对文献发表时间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在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越发火热和深入。我国高校自新中国成立后真正系统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以来,思政课虽然有成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但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讲好时代故事,传播好真理之美。

二、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新要求的研究

(一)关于教学内容上,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柳礼泉、陈方芳(2016)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析》提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背景。王婷婷(2016)在《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3]进一步阐述了高校立德树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毕研田(2017)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4]更具体列举了习近平青年观在新时代的实践意义。所以,只有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一时代主题,才能将新理念、新论断结合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更好地融入高校的课堂。王岩(2018)在《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建议》[5]提出要在三个层面将十九大精神融入课堂,分别是:宏观层面,深刻认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和要义、实践要求、历史贡献,以及深刻认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中观层面,要紧紧围绕思政课具体学科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目的,进行科学诠释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中;微观层面,要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各个概念及知识点的讲解。郭曼(2019)在《政治认同视角下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中提到,要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过用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解决同学们政治认同上的困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

(二)关于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和亲和力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由此可见,思政课课堂教学在对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毛海波(2019)发表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的优化路径——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角》通过“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教”这个层面,进一步阐述了优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8]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来说,要逐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把准时代脉搏,契合当今青年实际,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樊英杰(2018)在《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定位——“概论课”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思考》表述“为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设计,让学生易懂、易学、易接受”。[9]李风(2019)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总结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亲和力和有效力的保障。一方面,要以思政教师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力量,注重高校内部其他教师的导向力量,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思政课教材进行时代性的解读,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10]梁冰(2018)《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对策选择》[11]一文中表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好科技手段和全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当地红色资源提高课程亲和力,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主旋律精神需求。肖文红(2019)《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策略探析》[12]指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亲和力的提高不仅是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关于形成有效机制,丰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谢娟(2020)在《新时代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4]中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并指出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管理机制。学者陈鹤松(2018)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一文中提到了高校师资队伍中创新学习的重要性,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位思政教师要树立创新学习、终身求知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为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15]研究者王溪(201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研究》[16]认为高校思政教师能力发展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内在向度,包括身份认同,即以启发式教学替代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另一方面外在向度,包括学习支架,即由院内师资、校内学者、校外专家组成多元团队,加强校外、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等。这样的做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探究热情得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要坚定不移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案例或社会热点问题想结合,做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的传播者。

(四)关于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形成高校各部门协同育人的良好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类发展和社会进程之中,而高校的思政课更是直接关乎大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刘新全(2013)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研究》[17]中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在教育客体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围绕教育主体的需求、发展和接受能力。杨航征,张宏程(2018)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重人文关怀探究》[18]中提出了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人文关怀理念缺乏、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等。王瑶(2018)在《高校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中提出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的总体态势

一直以来,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不是强势的课程,而往往是弱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中也常常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这种情形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使人们看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作用的正常发挥。[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中,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研究任务,又是一项系统的理论工程,也是当下和未来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形势要求。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感染力,为不断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贡献力量。在此课题的研究上,还须汇集更多思政教育一线的研究者的共同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的未来趋势

通过本研究分析发现,尽管有很多以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多种角度的研究,但对于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教学研究及教师队伍建设尚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恰当的推行方案或只处于研究而不实践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内容的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21]。要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一定意义上,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的实质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