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研究
2020-03-03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刘 莹(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新时代下高校应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来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高校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思维,帮助其在这过程中不但能收获知识,也能获得思想上的成长教育。而专业教学就是对思政课程的补充,它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目的是促使思政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出育人成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另外,随着课堂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思政课程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出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浓烈兴趣,调动起其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能高效地开展课程教学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一、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也是各组成课程协同发展互相影响下的变化过程,其共同目标就是促使各种课程能够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教育上的协同效用,实现新时代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是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高校坚持办学目标的需要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结合发展,从其他学习课程和教学方法中来深度挖掘出其中蕴藏的思政教学资源,协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使高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也包含思政课程形成一种教学体系,来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充分显现出新时代下高校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特色,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导向,从而来培养出更多高素养的优秀人才。
(二)是新时代下高校师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抱负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变得更加复杂,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并组织了巡视组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进行了巡视,其中就发现存在有些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扭曲历史的言论现象;还有崇洋媚外、大肆宣传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与民生社会主义等一些错误的思想。这就说明要及时纠正并提升高校师生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引导,帮助其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三)是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很关键很重要的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和完成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创新改革高校思政工作的灵魂课程。经研究发现,当前思政课堂的教学成效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普遍存在很多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容不能入心和入脑、与思政教师不善于互动交流;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没有相符的协调体制,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运用较少,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等教学不足。因此,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进行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四)是提升思政课程教学地位的需要
目前有很多高校的办学前提都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因而在设定学科专业时都会优先考虑开办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与经济发展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专业课。而且放大了这些专业学科的教学分量与地位,甚至觉得思政课程没有那么重要,就减少和占用了思政课的课时以及其他通识课程的课时,因此有限的课时难以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和对其进行价值观引导,导致高校学生大大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动力,从而影响了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很多高校教师也容易滋生片面教学的心理,产生重授业轻传道的教学现象。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的措施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二者的融合发展,须将专业教学建立在每门专业课的基础之上,高校的所有教师都要擅长发掘出各个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知识资源。
首先,高校思政课的高级教师要肩负起提升各个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任务。骨干教师要积极联系学校的相关部门,举办提升各个教师思政素质的培训活动,担负起培养各个教师素养的责任。所有专业课教师要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成为更加专业优秀的高校教师。
其次,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深挖出蕴藏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教学知识内容作为载体,通过有机渗透,来发掘出那些思政教学元素,将课程本身具备的社会性与价值性彰显出来。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思政元素的传达方式,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培养出高校学生的思政修养,从而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的保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注重内部顶层设计,构建相配套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还有领导体制以及激励政策等。
首先,作为高校的主要管理者做好领头人的模范作用,要时常走到专业教学的第一线,做到亲自教学和亲身听课,科学指导建设专业教学,并就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制定相关制度,如:学校高级领导听课、教课制度和思政教育专项会议讨论制度等。
其次,高校教务有关部门一定要将学校教学资源进行统一整合,要及时发掘出各项专业课课程存在的教学不足之处,并能够有效改善各专业课程的建设规范及评价思政课程的标准,对于那些非思政课程的高校教师要提升其思政教学的观念,并倡导其实行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等。高校专业课程教材不仅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开展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教材知识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来彰显知识内容的价值导向。相关部门在构建课程标准时,面对自然课程一定要善于挖掘其中包含的科学人文精神,重视加强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还有工匠精神以及生态文明的教学。要基于办学实况来制定出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并将课程内所具备的思政元素渗透进去,同时在教学的目标上、内容上、方法上和教学评价等每一个环节上确立育人的教学要求,从而来保障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创新改革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也是尤为重要的。高校思政课程必须以党建内容为教学导向,也就是指将党的教育内容慢慢渗透到课堂之上,将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发挥出来,创办党员先进模范的讲座,将优秀事迹呈现给全体师生;同时,也要注意将意义非凡的传统思想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以儒家思想来诠释党的政治思想,从而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基于本校办学思想来开设一些试点课程,借鉴那些有创办经验的高校,如上海大学曾经开设的“创新中国”、华东政法大学开设的“法治中国”等特色课程。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高校学生能深度了解自己的国家,促使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们的认知和眼界,无形中能引发出其对政治思想方面的思考。
第四,高校的科学研究部门要制定与教学现状相符合的激励机制和科研平台。例如研究部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创设“思政专项”的研究主题,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激励非思政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专业教学的相关研究。
最后,高校人事部门要在招聘员工和职称评审、校园培训、绩效奖励、职位晋升等方面建立对应的奖励制度。例如,在招聘人才的标准要求上,要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不能仅把学历的高低作为人才的选拔标准;在校园培训方面,要定期对高校任职教师进行提升其思政思想素养的培训活动;在职称评审时,在教师教学中要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主旨内容,从而来达到隐形教学的目的,而详细的考核内容和成绩的确定都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完成;在绩效奖励上,可以加入一些专业教学优秀教学模范的评选活动,并建立相关的奖励,以此来提升教师参与建设专业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