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构建的实践路径

2020-03-03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队伍

曾 怡

(四川文理学院 互联网思政部,四川 达州635000)

互联网虚拟场域打破现实既有的时空秩序,构建出新型的社会时空结构,也构建出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场域。习近平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的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2〕,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职责,对促进学生发展成才、培育具备基本网络素养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性

高校网络舆论是社会网络舆论的一部分,在具备社会网络舆论共性的同时,由于其舆论主客体的特定性,也具备自身的特性和形成机理。

1.1 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特征显著

主要体现在同质性强、密集度高两个方面。主体同质性强体现在高校网络舆论主体是高校师生和家长,其中大学生占绝大部分。首先,大学生涵盖年龄多为18~25岁,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情绪体验丰富,处于思辨认知习惯形成的养育期,其意见观点缺乏全面深度思考,理性表达欠缺、情绪表达较多。其次,由于新生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原著居民”,网络表达意愿强烈、具有良好的互联网话语体系,熟悉各平台传播技巧,导致高校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中显性度较高。并且大学生由于人生阶段、学习任务、兴趣爱好等的相似性,使得该群体价值观、情绪体验等趋同性较强、群体体验感良好,导致想法、意见、表达趋同性强。主体密集度高是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又一群体特征。高校多为群居学习生活模式,舆论主体聚集成群。大众心理研究认为,聚集成群的人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使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相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3〕。受集体心理统一支配,高校网络舆论意见“沉默的螺旋”效应更加明显,使得高校舆论观点同质性、趋同性特征更加明显。

1.2 高校网络舆论客体逐步呈现出多领域特征

高校网络舆论客体是指公众关注的对象。目前,高校网络舆论客体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德师风、校园安全、学生利益诉求等多个领域,不同领域的风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转化的通道和演化机制。从本源上进行分析,高校舆情风险的发生与这些领域要素的流动速率直接相关。当要素流动速率加快,超过了高校相关领域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时候,舆情风险因子就会开始形成、聚集,特别是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的决策水平没有跟上经过充分的风险研判、评估,舆情风险因子会因为主体的聚集性、同质性迅速聚拢成型,并且容易与校园安全风险相互转化升级。美国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在集体中具有感染性,而情绪的感染具有相互传染和循环反映的特征〔4〕。这种情绪传染和循环会加速舆情风险因子在各个舆情客体间的流动交叉、聚拢成型,导致高校舆情风险叠加、异化、反复、升级。

2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构建的困境

2.1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责任意识不清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存在板块格局模式固化,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各自为阵,网络舆论引导没有上升至全校谋篇布局的意识领域。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还没有将宣传思政工作、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很好地融合贯通,导致高校各条主线队伍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出现责任意识不清,工作范畴不明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科学而理性的回答了事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任务、新要求,形成了体系完整、逻辑缜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舆论思想”〔5〕,这为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构建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制度保障体系,是厘清舆论引导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关系的基础,对构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明晰工作职责、指明工作方向十分重要。

2.2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工作本领不强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具备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高校管理工作的高校舆论引导队伍〔6〕。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教师管理由人事处、组织部、纪委、教务处等部门分工合作,学生管理由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统一要求部署,通过二级学院副书记、辅导员、任课教师延伸至学生群体,通过班级、社团、党支部、党总支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工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变革进入新时期、国际国内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加之高校各种思潮纷然杂陈,互联网、新媒体不断发展,网络领域的思想交锋、情绪表达不断呈现。高校舆论引导工作专职人员缺乏、兼职人员覆盖面不全,大家任务重、压力大、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导致有的舆论引导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内涵式发展潜力不足,工作实效有待提高。

3 高校网络舆论队伍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其队伍的人员构成。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把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同高校各项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高校“大舆论引导”的大格局,就需要一支上至高校一把手,中到部门负责人、学院院领导,下至一线教师、学生干部等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3.1 网络舆论工作领导小组

高校网络舆论引领工作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做到全校一盘棋,这离不开党委班子尤其是一把手从大视野综观形势,下大决心整合资源,亲自过问亲自抓,构建“大舆论引导”的大格局。所以,网络舆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学校一把手担任,副组长应涵盖所有校领导。其领导小组成员应有党室、校室、纪委、宣传部、学工部、武装保卫部、信息化建设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设在宣传部或者网络舆论引导专职部门。领导小组的成立一是有利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得到学校的重视,避免决策前不通气,决策中舆论引导部门不知情,舆情一来胡乱抓的被动局面;二是能够打通各二级单位之间的行政壁垒,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合力,有效避免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成为一支孤立无援的“灭火队”;三是有利于高效统一对内对外口径,避免次生疫情的发生。

3.2 网络舆论引导的教师队伍

互联网已全面渗透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它重构现实的时空结构,成为育人的又一重要场域。由于其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导致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中的专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者必须有具备传播学、网络安全、社会管理等专业背景知识。由他们专职负责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机制搭建、兼职舆情引导队伍的构建评价以及话题设置、思想引领、舆情监控研判、舆论引导等日常工作。高校舆论引导还需要一支由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构成的兼职舆情引导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陪伴人,是学校决策风险研判、稳定评估的一线力量,是线上舆情线下处置的一线助手。辅导员还是学生的精神导师、任课教师是学生的学术引路人,网络舆论引导要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中,因势利导,把重要观点、科学理论融入日常教学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中,融入到第二课堂的开展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培养其成为合格的网络公民。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是学校管理政策制定落实的中坚力量,只有把网络舆论底线思维融入到他们的工作理念中,才能真正使得决策风险研判评估机制、舆情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真正有效运转起来。

3.3 网络舆论引导学生队伍

网络舆论引导的学生队伍应该由舆论引导学生干部队伍和具有校域影响力的自媒体学生运营主体两支队伍组成。首先,学生干部队伍的构建有利于运用其“纽带+核心”作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利用学生干部及学生自媒体的朋辈作用引发理性发声,打破受群体心理统一支配的“集体无意识”、免责鼓励下的“个体非理性”,将其构建成为突破高校舆情“沉默螺旋”的先锋队。其次,学生干部与具有校域影响力的自媒体学生运营主体与学生主体无论是在线上的学生网络群组还是线下的学习生活都在同一场域内。这使他们具有舆论话题的渠道来源和高度敏锐性,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日常引导、议题设置将舆论引导前置,成为高校负面舆情的“瞭望哨”,成为关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决策风险研判、稳定评估的重要协商力量。再次,学生干部与具有校域影响力的自媒体学生运营主体作为新生代的代表力量,他们同样具有良好的互联网话语体系运用能力,能够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

4 网络舆论队伍的建设

持续性强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是高校适应时代需要,抢占舆论高地的必然之举。只有构建好网络舆论引导的制度保障,才能确保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有效运转;只有不断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才能切实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实效。

4.1 构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保障

健全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是为其工作队伍形成有效完成工作、定期评估反思,提升工作能力的良性循环提供相关制度保障。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体系应当从舆情预防、舆情应对、舆论引导、评估与激励等工作环节进行考量,从决策指挥系统、督查预警机制、行政办公管理、教学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维度进行构建,有效保障激励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活力及可持续增长能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可由舆情风险防控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舆论引导协同机制、舆论引导责任机制、舆论引导评估激励机制等构成。其中,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处于舆情前期防范的关键位置,可以有效从根源上预防、消除舆情,助力于高校发展良好舆论的持续形成;舆论引导协同机制处于中心枢纽位置,可以把其他的机制衔接在一起,推动全方位一体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系的运转。

4.2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专业技能

面对目前复杂的网络舆论局势,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紧迫性,大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升。一是高校网络舆论工作领导小组要做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领跑者,进一步树立时代发展新理念,把网络舆论引导从工具手段、一般应用上升到谋篇布局、战略举措来定位、来对待,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顶层设计。二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专兼职教师要切实提高工作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管网用网能力,夯实校园主流媒体阵地,站稳课堂正能量讲台,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敏感度、媒体传播技能、信息宣介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三是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要重视“学生主体”,通过日常的议题设置、选题策划、新媒体推送等工作中有意识有步骤地提升学生中“关键少数”的思想境界、用网能力、媒介素养;通过讲座、沙龙、有奖问答等学生活动,将网络舆论引导学生干部的优良网络素养层级传播、扩散。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队伍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