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研究
2020-03-03肖智勇
肖智勇
(莆田学院 教务处, 福建 莆田 351100)
2015年,国家颁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性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质量的必然关系。自此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资源不断完善,且已取得不错的成效。然而在教育创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教育创新任重而道远。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提出是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需要对相关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得到普遍重视,但仍有部分学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为单独的教育模块,使其附属于就业指导课之下,创新创业教学系统化程度缺失,其发挥的教育效果也非常有限。部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课堂相对枯燥、死板,学生并未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大学生想要单独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几乎不可能实现,在其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反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例如,当前不少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创新创业热情不足,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距离。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高达30%,而我国在大学生创业率逐渐上升的前提下,到2018年这一数字才达到5%,差距明显〔1〕。
1.2 课程体系零散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被充分融合到专业教育当中,缺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不少高校设置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但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过于零散,在分散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无法被充分激发,能够产生的教育成效也就十分有限。由于缺少标准化的教育体系,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时随意性过高,理论学习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相脱节。大多数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脱离专业背景,学生难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溜号、开小差等现象非常普遍。
1.3 教育针对性不足
大学生在经验、知识储备、资金、市场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些创业基本要素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创业项目面临较高的失败率。而创新创业教育正要帮助学生弥补以上不足,完善其创新创业基本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闭环。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也要紧紧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安排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方法。例如,学生刚入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应重点排除学生对就业及创业的疑虑和困惑,使其了解更多有关自身职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同时,深刻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然而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缺少对学生道德、精神层面的教育渗透。
2 高校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现实意义
2.1 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能够将高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岗位介绍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有关未来就业的信息,以满足其创新创业需求。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项目孵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另外,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完善,加快学生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可以说,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全面、科学、系统地进行,其带来的教育优化价值最终将反馈给学生。
2.2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创新
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本身即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该体系涵盖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实践平台、双创教育方式方法等,构建适应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高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学生就业质量及学校教育水平〔2〕。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存储及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以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有利于学生个人潜能的激发及差异化教育的开展。
3 高校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方案
3.1 重构创新创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就要加强其与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升之间的关联度。从主观层面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以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3〕。最优的关联方式为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借助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
3.2 打造“双创”一体化教育平台
从以上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能够看出,实践是完成学校教育向学生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提出在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同时,打造一体化教育平台,确保各项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1)项目孵化基地打造。项目孵化基地主要进行创新创业项目挖掘、辅导咨询等活动。孵化基地由学生、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并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定期组织项目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孵化基地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各方资源,与学生自主创业相对接,并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创新创业项目顺利实施。(2)创新创业实验室打造。双创实验室能够完成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进行项目分析、投资规划、流程模拟、项目演习等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触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培养其创新创业思维。同时,提前了解企业组织架构、经营模式、工作环境等,可帮助学生积累个人就业经验,并正确进行职业规划。(3)校外实训空间打造。校外实训空间一般由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学生获取更多与创新创业项目有关的市场需求信息,了解市场运营规律,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能够确保各项创新创业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不断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使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因此在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时,应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任务〔4〕。
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因此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合理化指导。高校可从现有教师团队中筛选专业能力强,且具备丰富项目科研经验的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例如,定期组织本校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除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外,专业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能够从专业角度出发,给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积极扩充兼职教师团队,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作骨干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且对市场情况有更深刻的把握和了解。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并组织在校教师与兼职教师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学习,有效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3.4 丰富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方法
首先,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程度。在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中,教师应多使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活化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项目分析、案例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进而确保各项创新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
其次,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在性格特点、个人特长及求职意向上的差异,确保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其创新创业自信,以形成更多新的想法和灵感〔5〕。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其顺利完成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从中学习到更多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经验和技能。
最后,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适当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占比,并对评价项目、评价方法进行创新。大一学年可以论文提交的方式,要求学生谈论自己对创新创业的想法及认识,结合试卷考核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大二、大三学年则以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情况作为主要考核对象,对学生日常创新创业实践情况进行记录和评分,结合创新创业模拟、竞赛实践成绩给出学生最终得分,并要求其提交项目书面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反观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动态化改进。
4 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构建需做好重构创新创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双创”一体化教育平台,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丰富创新创业一体化教学方法等工作,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努力达成全民创新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