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020-03-03欧璐琳
欧璐琳,丁 彦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经典文学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对社会、现实、人生、情感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描述,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的深入了解和集中呈现[1]。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在多个场合推崇经典文学作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诠释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的需求。将经典文学阅读融入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要求。大学生进行经典文学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汲取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经典文学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经典文学中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厚重的韵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仅仅十五个字,便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准则[2]。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传统学派,到屈原《离骚》道不尽的浪漫情怀,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体现,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通过对经典文学的学习,可以领略其中蕴含的千古情怀,体悟先人仁善忠义的品德,从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1.蕴含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
儒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而提出“人和”的思想,《孟子·公孙丑下》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学派老子也十分重视“和”,他认为“和”是宇宙的本质,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3]。以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人处事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在为人交友、官场逢源亦或是家庭生活中,始终要求坚守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华儿女的和谐精神、中庸之德,形成了“和为贵”和“中庸之道”的处事行为和人格境界。
2.蕴含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
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指的是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国家生存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突出道德的人本主义,即将道德与人在思想上相结合。儒家认为,君主是为民服务的,民心所向即为天意。传统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民间疾苦、施仁政、爱民如子。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新时代党中央也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关注“民生”与“民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传统文化早已将许多理论诉诸于经典文学,学习经典文学,学会品味其中的思想理念。
3.蕴含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许多经典文学对刚健有为、自强奋进的民族精神给予了高度的鼓舞和赞扬。《周易大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刚健有为的处事方式,是几千年的前进动力,是中国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4]。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压迫。经典文学作品折射了古人的这种精神,给当代以启示。
二、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共同的价值目标
大学生经典文学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人的培养和发展中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教育目的。从行为过程来看,经典文学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养分,大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阅读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以期达到对优久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的目的[5]。从人的发展来看,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人的发展指导思想,诸如和谐共生发展、持续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这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促动人的发展目标一致,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价值追求来看,经典文学作品是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蕴含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取向和价值目标,经典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新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契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2.相通的文化内涵
经典文学作品是生活的缩影,也反映了人们对时代、历史及人生的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有价值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传统文化要素十分丰富,诗书礼乐就是经典文学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此外,书法、国画、汉文化、茶艺、花艺、剪纸、中华武术、棋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提及。在内涵呈现方面,经典文学中体现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的内涵,都推崇忠孝礼义信的精神品质,都倡导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而不同等为人处事的道理。经典文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观念中的普遍认识,蕴含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典文学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戚相通,都是中华民族壮大发展的精神基底。
3.相似的组织过程
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相似的组织过程,有着相同的组织单位与组织形式。对于学校组织而言,大学生经典文学阅读活动的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都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且绝大多数都是由学校团委发起组织。在牵头单位上两者相同,这更有利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从呈现方式来看,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需要通过课程和活动教育载体来实现。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诸如文学赏析、经典阅读、书画鉴赏、插画剪纸、茶艺花艺、中华武术等课程大都已经融入了公共选修课的模块中。另外,学生活动的开展也是有效载体,诸如话剧社、书画协会、龙狮协会、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在高校广泛存在,依托这些学生组织开展的讲座、竞赛、品牌活动等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关注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
三、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径
1.有计划、分阶段建立融合机制
高校推进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在于顶层设计。只要改变学校层面对传统文化及经典文学的固有认识,加深对传统文化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在顶层设计层面上就能够凸显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教育教学制度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将其定位成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环节来开展。其次是搭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者的融合平台,以课程、活动教育、竞赛等方式促进二者的互融互通,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受到教育。最后,激励教师层面对经典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了解经典文学阅读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在具体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完善经典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内涵、运行过程及融合机制[6]。
2.高效率、分层次构建运行机制
目前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的学习效率、学习目的都需要提升,这就需要高校从运行机制层面进行思考。首先是教育主体层面。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校级层面资源的整合和协调,需要多部门的协同与联动,这就要从制度层面来明确和规定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以避免资源重复、指导模糊、考核不力等突出问题。因此,从主体层面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制度体系是前提。其次是教育客体层面。制度的效果要靠客体的实施来体现,这就要求参与这个过程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主动纳入制度体系中来,培养教师和学生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主动性。最后是环境因素层面。如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去主动阅读学习经典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则环境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可积极拓展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汉服舞蹈、传统文化交流会、历史小故事剧场、设置经典文学课程、经典文学风俗课程等。
3.系统化、分类别完善保障机制
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需要必要的人、财、物、制度等来支撑保障。首先,是人员方面的保证。以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使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变得更强大,从而给予大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让他们有的放矢,能够在指导下努力读书、认真思考[7]。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体会,挖掘深层次的知识和体验。经典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需要合理有效的资源配备,需要学校的基金支持、丰富的图书资源、团委组织提供活动的物质保障等。最后,是修正机制方面的保证。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实施过程涉及因素较多,且没有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可以通过走访调研、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新媒体投放、公众号推广等方式了解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对二者融合的认识和需求,在运行机制中设立意见收集反馈环节,在网络系统中设置问题反映及建议模块,以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