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理论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胜任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章 莉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逐渐竞争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在竞争性的人才市场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接受。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适合工作岗位的能力,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才能,战胜竞争对手,满足用人单位及社会的人才需求。虽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高,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基于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利于为相关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胜任力理论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胜任力是个人的深层次特性。胜任力的本义是能力。工作中的普通者和卓越者,通过胜任力的程度可以很好地区别开来。胜任力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是某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等,或者是态度、特质、自我形象、动机。胜任力能够被测量或者计数。胜任力是促使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潜在特征。岗位胜任力是一般与优秀绩效差异个体特征的区别。一个人是不是具备能够胜任企业里某个职位的能力,对此进行评估的基础,就是岗位胜任力。

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等人,将胜任力分为社会角色、自我角色、个性等构成要素[1]。美国学者提出冰山模型,对胜任力进行分析。冰山位于水上面的部分,就是知识技能。水面 之下的部分,就是个人的潜在能力。胜任力是在企业工作中的可以被衡量的一种潜在特征,能够产生优秀业绩的人。知识技能是基本的工作绩效的保证,容易被观察和评估出来。然而个人的潜在能力却很难被发现和比较,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行动才能看出来。个人的潜在能力包括价值观、自我角色、社会动机、态度等等。冰山越深,从上到下,越不容易被挖掘出来[2],反之亦然。

胜任力不仅可以被衡量,也可以不断变化。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特点,每个岗位的需求是不同的,对胜任力也有着不同的要求。通过学习,胜任力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岗位胜任力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第一,由于个体的特点,每个员工的岗位胜任力是不一样的,岗位胜任力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岗位胜任力可以预测员工能否达到的预期的绩效,以及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第二,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同样会影响岗位胜任力。岗位特征也会影响胜任力。胜任力跟员工的工作岗位有密切联系。可能在某一个工作岗位上必要的能力恰巧是另一个工作岗位的缺陷。不同的岗位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3]。第三,根据员工工作中的不同表现,胜任力可以作为考核的一项依据,能够很好地区分企业岗位中的一般者和优秀者,是区分个体差异的手段。

在企业的人才选拔过程中,胜任力同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结合岗位特征和员工的个性特点,进行特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举行培训活动,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以岗位胜任力为标准,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企业人才选拔的效率。针对不同的岗位,安排相应的选拔方式,使员工的工作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的匹配度达到最优化,胜任力是个人的综合能力,需要针对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即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4]。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主要看员工的任职资格,相对比较简单随意,已经不适合当下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人才管理模式[5]。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选拔,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弥补过去人才选拔方式的缺陷,进而推动企业人才更好地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困境

1.个体因素和社会需求具有差异性

当下大学生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差异,性别、年龄等,也存在着心智等方面的差异,同样还表现在思维模式、认知能力等[6]。大学生个体上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知识技能等,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我们在尊重人与人共性的同时,也要承认差异性的存在,进而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衡量。如果单纯地只用一个标准或者一套评价体系,很难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另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的企业也有着不一样的用工标准,这种标准和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绝对的统一。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性,需求的差异性,可以尽量寻求适配度[7]。某个大学生可能无法实现全面突破和发展,但可以在某个方面做出突出成就,恰巧这一方面能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配。但是目前的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竞争具有相对性

某个大学生可能在某个团体中不是最突出的,但他可能在另一个团体中是最优秀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就业竞争的相对性。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大学生不断成长,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也在飞速地发展[8]。竞争环境是有相对性的,一个大学生,在某个岗位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但在另一个岗位上,这个大学生的竞争力可能就强一些。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需求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相悖的情况日渐明显。大学生具有发展性,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对竞争力进行衡量,就是对这些共有特性的忽视,与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相对性相割裂,也违背了就业岗位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3.高校人才培养功能具有社会性

目前高校十分重视就业率,通过就业率可以反映出学校发展的态势。为提升就业率,重视就业工作,避免就业率较低影响学校声誉。高校存在着虚假就业的现象,学生为应对学校的任务,做到专业对口,只能寻找挂靠单位[9]。高校忽视大学生个体的真实内在需求,虚假就业,违背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大学生忽视自身综合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无法实现个人的超越。以及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与他人的和谐共处。高校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统一竞争力指标,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不符合。虽然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测评体系有很多,但缺乏实践性与说服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容易被淘汰。引入胜任力理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一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基于胜任力理论下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以胜任力模型为框架,加大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在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集中于构建胜任力模型,但只是模型的建构方面,很少有评估胜任力模型,以及探究与个人绩效的匹配性,胜任力模型是否科学有效,很难明确,缺乏推广性[10]。胜任力特征可以对绩效的高低进行预见。因果性是胜任力模型的其中一个特征。但是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大学生为基础进行取样,实际上,对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绩效标准,大学生并不清楚。因此,胜任力模型以大学生为样本,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人才胜任力模型需要重新构建,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在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高校要引导学生进行就业认知、自我认知。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辅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能力和岗位的最大匹配。

2.以胜任力理论为出发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胜任力理论与实践应用联系紧密,需要有良好的结合。胜任力提出导致个人绩效优劣的原因,强调有关的特定的工作。对专业岗位胜任力、通用胜任力,都有相关的研究。虽然通用胜任力意义明确,但也受到质疑。对专业岗位胜任力的研究逐渐增多,与胜任力的动态性要求也符合[11]。同时,集中于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领域,覆盖面并不广泛。现实中的专业岗位存在差异性、复杂性。因此,要对更多的专业岗位的胜任力进行研究,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每个专业的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思想,这些思想容易影响年轻人,使大学生们感到困惑、迷茫或者压力。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认知,转变自己的观念,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职业,认真规划和思考,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度。高校要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不断优化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改进校园环境、职业规划、教学方法。组织实施具体的课程,深化胜任力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以胜任力塑造为目标,加强高校实践育人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满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在招聘选择中,更加看重实践能力,但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比较低。许多大学生输给了自己的胜任力,而不是就业中的竞争者。大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高校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还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岗位要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同时高校要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根据胜任力要求,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缝衔接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个体。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理念,消除宽松的管理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但是高校教育有一定的滞后性[12—15]。高校在教育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使专业的设置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达到与用人市场的良好衔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优势特色专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为地区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高校要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置的专业和课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划上,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就业的方向,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

4.学校要与市场紧密联系

就业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但是高校教育有一定的滞后性。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理念,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置应用型的工科类专业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使其更加合理。高校要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由于生活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各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就业指导。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性,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就业能力。高校要从大一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就业观,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邀请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等,向学生普及基本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从进入校园开始为就业做准备。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创业教育。部分学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流于表面,与现实情况不符,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也不能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缺乏创业意识的引导和创业教育,不能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或者创业目标。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要进一步完善,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将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有针对性的授课,开展丰富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尤其是不同的地区,文化、思想差异比较大,要有针对性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调节。要注重设置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从政策上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投资,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设计大赛,或者与企业合作,锻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给大学生带来就业机遇的同时,也使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高校要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完善的岗位就业能力模型,促进大学生提升自我,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将个性化和实践化教学相结合,改进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有效衔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胜任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