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德育实践
2020-03-03福建省寿宁县鳌阳中学周金龙
■福建省寿宁县鳌阳中学 周金龙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与品格就是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其今后适应社会和促进个人终身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能只传授知识和能力却忽略学生的道德教育,所以教师要同时兼顾物理教学和德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物理德育的意义,并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双向发展。
一、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物理德育的意义
物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电学、光学、力学、能源和现代通信等知识都属于物理学范畴,不仅许多行业要用到物理知识,我们的生活也与物理息息相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让其获取知识与提升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享受物理学习,对科学产生向往,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自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德育一直备受关注,但是许多学校因为领导不重视或教师的方法不得当,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机、零散地渗透德育内容,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也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开展初中物理德育,有机结合德育内容与物理知识,在教学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培养其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怀,提升道德素质,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德育策略
(一)利用趣味故事引入新课,渗透人文情怀
许多教师认为物理和德育的关联不大,在开展德育时无从下手,只有偶尔遇到相关内容时渗透一些,自然也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事实上,物理虽然不是德育的主阵地,但它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中也都蕴含了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体现人文关怀、具有德育功能的趣味故事来引入新课,作为讲解物理知识的铺垫,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在无形中渗透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这种方式虽然看似成效不大,但只是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通过一次次的德育积累,学生不断地在物理课堂上接受道德熏陶,其心灵也会逐渐受到感染,成为一个既具备物理知识和技能,又具备道德和节操的人。
比如,讲解“物体的质量”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了《孔融让梨》的视频,这个故事学生小时候都听过,很好奇为什么要在物理课上讲故事,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孔融让给别人的梨和留给自己的梨大小不一样,也就是体积不同,那么它们还有什么差别呢?”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拿出大小不同的铁块、木块等实物,让学生感觉和比较其重量的不同。通过分析和总结引出要学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即物体的质量。讲解结束后,教师强调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了礼让他人的传统美德,倡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要相互礼让。又如,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播放《凿壁偷光》的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匡衡在学习中不怕吃苦的精神,但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在学习时爱护眼睛,合理安排时间。
(二)通过物理学家激励学生,培养爱国情怀
讲解物理知识时,经常会涉及物理学的发展历史,除了发现和验证物理原理的过程外,还会提到一些著名实验,这些内容都是古今中外伟大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可以介绍相关物理学家的研究经历、生平事迹等,以此来激励学生。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高锟等,他们曾分别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在物理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推动了国家和整个世界的进步。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他们的传奇故事,激发其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物理学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都是极为先进的,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比如,讲解“机械能和内能”时,教师可以拓展介绍我国在这方面取得杰出成果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钱学森先生学识丰富,曾在美国的高等学院担任教授,后因想回国效力而被美国监禁,经过多方努力回到祖国后致力于物理研究,他的付出让我国至少提前20年完成了导弹和原子弹的发射,也因此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称为“火箭之王”和“中国航天之父”。邓稼先先生同样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也是在外国求学后一心回国效力,他从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试验成功及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与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师讲解此类名人事迹,可以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伟人的鼓舞,产生民族责任心,学习物理学家潜心科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渗透严谨求实的科学观,培养探究精神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关注点大多是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和记忆了概念、原理、公式等物理知识点,能不能将其应用于答题过程中获得成绩的提升,并未重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物理德育,在讲解物理知识和操作实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观,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具体而言,教师先要起到示范作用,严格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操作实验,实事求是,特别是当得到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不要直接否定结果或略过这个问题,而应当带领学生共同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引导其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其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探究能力。
比如,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项器材就是天平,在需要测量液体质量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有两种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一种是先将液体倒入烧杯中,对总质量进行测量,再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另一种是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总质量,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得到的液体质量更加准确呢?”让学生先在组内讨论,了解他人的观点,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当各组汇报结果时教师对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也不要批判,要适当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接着让各组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当学生出现进步时,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增强其学习信心,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德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渗透科学责任,增强节能意识
对于学生而言,物理知识大多是抽象的,这也是他们认为物理学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物理德育,就要将物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中引入结合人文情怀与物理知识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获取和理解物理知识,并体会其中的深意。物理九年级教材的最后一章是“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专门介绍了各种能源的知识及其转化规律,其实在教材中的其他章节,教师也可以挖掘有关内容,向学生渗透科学责任,增强其节能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关统计数据向学生呈现背景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升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相当于在不断地给环境施加压力,让学生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比如,讲解“电路初探”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如何设计简单的家庭电路板,以此为切入点讲解电路连接、电流和电流表等知识,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家中常用的电器有什么、每月电费多少等,引导其思考有没有不必要的耗电情况,如夏天将空调温度定在19℃等,让其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仅会浪费电能、不利于环保而且还是家庭的不必要支出。又如,讲解“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时,如果教师直接按照教材讲解并让学生讨论,那么最终的讨论结果也是无效的,看似营造了良好氛围,实际上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教师要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活中能源利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有直观的体会,深刻领会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开展德育与培养核心素养都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无法一蹴而就。教师要在平时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利用趣味故事引入新课,渗透人文情怀;通过物理学家激励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渗透严谨求实的科学观,培养探究精神;联系生活渗透科学责任,增强节能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其物理水平与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