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学生德育

2020-03-03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

关键词:道德德育信息技术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 唐 柯

德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坚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提升其道德品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德育可以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及其理论知识,还能提升网络道德素质,自觉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本文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德育目标及必要性,并探讨了几点有效策略,以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与正确的三观,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德育目标及必要性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德育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德育目标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认知目标。认知是人们行动的前提条件,学生要先学会辨别善恶、真伪,然后才可以判断一件事的道德价值,确定其是对是错、该或不该,进而在自己要做出选择时让自己的行为与道德要求相符,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其次是情感目标。荣誉感、自尊心、责任感等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发展的动力,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从精神上促进和支持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是意志目标。学生信息道德意识的能动性就是道德意志,是其在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时表现出的强大信念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是行为目标。也就是学生受到自身道德意识控制而做出的行为,能体现一个人内在的信息道德品质。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德育除了要向学生渗透信息道德知识,还要引导其将知识内化吸收并体现在行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除了要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教授学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培养其知识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目前我们处于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广泛普及,网络环境中不只有我们需要的优质教学资源、学习资料等有用信息,还有一些无用信息,甚至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学生在上网时很容易接触到各种纷杂的信息,而一些消极的观念会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还可能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将道德教育融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教师要迎合教学改革趋势,贯彻落实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引导其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坚持绿色上网、健康上网,为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学生德育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中渗透德育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与德育有关的部分,在课堂教育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了能坚持渗透德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素材中融入德育元素,比如在课前备课时将一些具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体现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加入课件中用于举例或操作示范,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德育。

比如,讲解“走进PowerPoint”“编辑演示文稿”“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等关于演示文稿制作和展示的知识时,教师制作了一个主题为“中国名胜”的PPT文件,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学生在观看时不仅能学习关于幻灯片的各种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神奇之处,还能欣赏黄山、琅琊山、乐山大佛、青海湖、白云山等地的美好风光,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讲解“Excel的图表创建”时,教师用一个“父母生日调查”表格示范和举例,先让学生填自己的生日,这个任务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在要求填父母的生日时,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清楚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教师让大家回想父母每年为自己庆祝生日的场面,激发其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孝敬父母。

(二)布置操作任务,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在讲授理论和技术知识时灌输一些德育观,教育方式比较死板、生硬,效果也不甚理想。为了让德育渗透得更加自然,教师要将德育和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融合德育元素的信息技术操作项目,在无形中给予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除此之外,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渗透网络责任、规范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

比如,讲解“工作表的编辑”“数据的计算”“数据的图表化”等有关Excel图表制作的知识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近几年全国有关“网络暴力”发生情况的一些数据,如主要发生在什么年龄段、具体表现形式等,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合作完成任务,可以自己搜索和补充其他数据,如发生原因及所占比例、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等,最后整理信息和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或思维受阻时要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和思路点拨,当各组完成制作后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抵制网络暴力的建议,提升其道德素质。

(三)与实际生活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德育情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脱离现实生活,信息技术课也同样如此,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那么无论是知识和技能教学还是德育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制订教学方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当下的实时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

比如,五一假期过后,教师先和学生在课前简单交流,询问其假期去了哪里游玩、有什么见闻等,上课后教师分享一则关于假期旅游的新闻:游客在海里乱扔垃圾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或腐蚀生成大量细菌,影响海洋生物的健康和生命,还有的动物因吞食不可消化的垃圾而死亡。让学生针对这一现象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及应该怎样做、采取什么措施等,之后让大家自己搜索有关的视频、图片和新闻资料,将讨论的结果制成演示文稿,主题是“爱护海洋生物,文明旅游”,内容主要是介绍在海里乱扔垃圾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最终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危害,呼吁游客文明旅游,尊重大自然、爱护生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开展多元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性格也未完全稳定,比起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更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要经常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以免学生因为失去新鲜感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德育融于各种课堂活动中,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交际能力与团队精神,让其学会尊重他人,虚心接受合理意见,及时反省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布置德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任务,开展成果汇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网络文化侵略”“网络犯罪”等现象和话题开展辩论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其在思想碰撞中实现境界的提升。

比如,当新闻上多次报道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在网吧连续上网十几二十几个小时后突然晕倒或猝死的消息后,教师组织了一场关于“网络利弊”的辩论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两队,阐述自己认为网络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的原因。正方的论据主要是网络能为生活和学习提供许多方便,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中搜索和收集需要的信息,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在平时也可以在网上听歌、看电影,放松身心,是休闲娱乐的好方式。反方则认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有的人会形成网瘾,沉迷上网不可自拔,影响正常学习、人际交往与身体健康。双方各抒己见,相持不下,教师负责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利是弊很大程度看使用者的自制力。最后介绍有关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树立健康上网理念。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中渗透德育;布置操作任务项目,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德育情境;开展多元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种种措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信息技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