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技术在郊野公园建设中的运用

2020-03-03黄玲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0苏州太湖园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绿色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博园绿地海绵

黄玲玲(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0;2.苏州太湖园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000)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和谐的人水关系是构建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为了让城市能够适应实际的生态环境,在自然灾害面前能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而提出[1]。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以下称“园博园”)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太湖东岸,2016 年 4 月 18 日建成并对市民开放,距离苏州市区约 30 km,可满足市民节假日及周末休闲需要。作为江苏省首个海绵城市公园,在发挥其水体治理功能的同时,也为江苏省其他县市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提供技术及景观效果参考。

1 项目概况及建设内容

1.1 项目概况

园博园占地面积 236.00 万 m2,地块开发前现状主要为鱼塘、田地、林地、河道和村庄,地形平坦、水面分散。园博园的建设依托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结合江苏省村庄整治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秉承“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指导思想,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功能完善、科学设计、艺术园林等原则,梳理现状鱼塘、村庄水系、理顺堤河间联系,系统考虑外来客水与园内水系的关系。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恢复自然水文循环、改善生态水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削减面源污染,既满足园博园功能需求,又集中、全面地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成效。

1.2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从构思到落地全流程全系统采用生态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湿地和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园区及各城市展园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等雨水综合管理办法,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组合技术,在增加雨水滞留、释缓功能的同时,保证原有的景观功能不缺失、设计标准不降低、园林品质有新意。

从水系布局上,根据“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优化道路与绿地关系的竖向设计,构建园路路面与绿地汇水、蓄水的关系。对场地现状条件较好的水系进行了全部保留,并对原有水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加了水系弯曲、蜿蜒、流畅的自然线势,增加岸线长度,提供更多的生境空间,通过地形、水网和集中水体的构建增加了对场地雨水的调蓄能力。在竖向优化上,充分利用现状自然地形,深入了解基地条件与水文特征、防洪排涝要求,结合公园周边用地布局,整理地形,协调场地整体竖向关系,加强场地水系与周边场地水系的衔接,对局部区域进行微改造,在小区域范围内通过地形的起伏实现洼地和高地的结合。在技术选择上,全园海绵示范点位共 59 处,包含集雨型生态边沟、渗透铺装、集雨型绿地、小微湿地等十余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同时,尊重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适宜场地生长的植物品种,统筹全园植物景观营造,实现功能、生态和景观效果的有效统一。在示范意义上,研究全园汇水竖向关系入手,积极探索生态园林技术应用实践,始终强调“海绵”技术应用与景观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作用。

2 建设经验及成效

作为首个在太湖岸线上建设并将江南水乡村落融入园区的博览公园,园博园强调海绵型园林绿地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和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思想,突出海绵型园林绿地相关技术与景观的融合。同时,园博园强调雨水系统的专业统筹与系统设计,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作用。

2.1 经验分享

(1)理念先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思想。理念与实际的融合是项目落地的保证,只有具备先进的发展理念,项目的实施才会紧跟潮流。

(2)规划紧跟,坚持规划引领。从规划层面研究海绵城市落实途径,实现区域规划全覆盖,从规划源头把控,项目总体规划设计把握大方向,系统性考虑,避免碎片化,才能更大的发挥生态效能。

(3)微观切入。在宏观方向的指引下,以面带点,从人文、景观、功能性、协调性等方面,科学、系统、详尽的考虑细节部分,生成海绵城市建设的“细胞”。

(4)勇于借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相比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学习,更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是因地制宜。

2.2 建设成效

园博园的建成为江苏省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树立了典型的范本,也为研究水网发达地区人水和谐关系的构建和技术指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雨水调蓄能力明显提高。雨水通过集雨型绿地、下沉式绿地、小微湿地、湿塘等海绵设施下渗、滞蓄后,收集进入园内中心湖进行调蓄,调蓄量可达到 13.48 万 m3,并为周边建设用地提供雨水径流调蓄容积约 2.69 万 m3,在消纳园内自身雨水的同时有效的解决片区的内涝问题。

(2)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减。园博园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大的雨水综合管理办法,初期径流雨水通过拦截、过滤等方式,进行了层层处理,有效的减少了因降雨带来的初期径流污染,项目建成后入河雨水的 SS、COD、TP、T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50%、80%、50%、30%,降污效果明显。

(3)雨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园内中心湖是园博园的“绿肺”,兼顾调蓄和景观功能。经过处理后的雨水除满足自身绿化浇灌、道路浇洒,除实现资源化利用外,每年还可对外提供水资源 39.40 万 m3,可产生经济效益 276 万元。

(4)园内生态品质有效提升。湖面鱼跃鸟翔、生机盎然,园内展馆与主题呼应,四季常绿,干净整洁的透水道路、充满意境的诗情园林、随处可见的海绵景观、生态美丽的太湖风貌,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有效提升了园内生态品质。

3 存在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经验弥足珍贵,但也要直面问题和挑战。

3.1 系统性有待优化

按照系统化设计的要求统筹各要素关系,科学分析技术组合的可能性与综合效能,有机衔接各海绵技术点,形成完整系统。进一步处理好园区水系与外围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在满足自身使用功能前提下落实园区为周边用地提供雨水消纳的要求,保障水系沟通畅通并考虑紧急预案。进一步管理好园区与保留村庄的关系,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和引导,保护区域内水环境和水生态。进一步加强海绵理念科普宣传与园区功能的融合,通过园博园这一媒介平台做好宣贯工作。

3.2 精细化施工有待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强的特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将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进行落地实现,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施工单位传统的施工手段、工序、材料的使用、质量的把控等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在质量把关和施工过程监管等方面相对粗放、不够精细,单独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精细化施工和监理、验收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运行维护亟需提升

海绵公园建成已 3 a 之久,由于专业养护知识的匮乏,对海绵点的绿化养护依然采用的是常规的园林绿化养护,对植物配饰的提升改造也缺乏专业的提升。海绵设施点位的景观维护亦缺乏系统的维护。

4 结 语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有几点内容值得注意。

(1)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项目开展等均在有序进行,但对海绵城市理念认识仍存在不足,继续开展“海绵+”项目,坚持“低影响”开发,全方位的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

(2)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海绵城市建设面广、内容多,涉及部门沟通和专业协调工作量大,需要更加专业和专门的机构、人员加深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经验的理解领悟,结合地域实际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理念,理解透彻、精细。培养专业人才,根据示范建设培植本地化行业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本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3)严格审查方案系统性。在方案设计中,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设计方案,增强可操作性落地;如何将美学、生态、可持续等方面相结合;如何将系统性考虑周边地块与内部联系;如何实现由“传统排水模式”到“蓝绿策略模式”的转变,这些问题均须是在方案设计阶段着重加强的地方。

(4)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施工环节相对薄弱,在施工过程中仍参照传统经验组织施工,在质量把关和施工监管等方面仍相对粗糙。应明确施工过程管理,定期进行项目检查,监督施工质量,确保精细化施工。

(5)长效化落实运管机制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苏州已开展海绵设施及附属设施养护研究,各相关部门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特点进行海绵设施管理养护的落实,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管理与维修养护工作中[3]。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前期工作已相对完善,但在后期运行养护方面仍缺少相关标准规范,加快出台运营养护要求,对指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长效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博园绿地海绵
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海绵是植物吗?
参观园博园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