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战略思考

2020-03-03黄慧娟

理论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政治

黄慧娟

意识形态代表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安全更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保持着向上向好的态势,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并不平静。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说过,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会比发展时少,并把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污染”视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最大风险”。意识形态总是在表达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现实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消散,在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关键时期更是愈演愈烈;“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以儒代马”、“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杂音不绝,企图与马克思主义争夺阵地和人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问题,强调绝不能任由各种敌对势力、各种错误言论大行其道,“危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1〕

一、筑牢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前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必须“在思维深处闹革命”。筑牢意识形态风险意识,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阵地意识、协同意识、底线意识。

1.强化阵地意识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虽然是一种想象关系,但这种想象关系本身就具有物质的存在形态。进一步讲,意识形态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场所、场域中,是有客观存在形式的。正如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所指出的那样:“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存在某种机器当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实践或各种实践当中。”〔2〕因此,阵地必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必然成为一个国家构建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依托。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于世界观的差异和利益冲突,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是一种规律性存在,既不会因为我们看得见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我们看不见而消失。从性质上来讲,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之别,前者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后者则是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的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但无论是对抗性的还是非对抗性的,只要存在意识形态冲突,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博弈或挤压,而这种博弈和挤压恰恰表现为阵地的争夺和占领。也就是说,在思想的田野上,真理如果不去主动占领,势必会杂草丛生,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科学性的能够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真理,必须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没有阵地意识,负面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各种错误思潮就会悄悄占领主流思想的生存土壤,其结果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功能的弱化。

强化阵地意识,既需要巩固党校、干部学校、高校、社会科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阵地,又必须守好报纸、刊物、电视台、网络等阵地,树立全面的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做实阵地管理,巩固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强调阵地管理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网络和高校,指明“网络是主阵地”、“高校是前沿阵地”。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就应该抢占哪儿的话语阵地。这一论述抓住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阵地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2.强化底线意识

底线意识是一种“凡是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4〕的意识,其核心就是防患于未然。新时代,治国理政话语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指的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可能威胁国家政权安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只有明确意识形态风险的底线,坚定地守好意识形态风险底线,才不至于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陷于被动,才能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意识形态风险的底线在哪?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是有明确论述的。首先是党性底线。1845年,恩格斯在批判“绝对的社会主义”时曾指出,正是由于“绝对的社会主义”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才丧失了最后一滴血。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的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5〕就是说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绝不能出现与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绝不允许别有用心的人散布政治谣言。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底线。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存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干事业的初心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忘本忘祖,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因此,“如果有人以所谓‘学术自由’为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那就应该旗帜鲜明予以抵制”。〔6〕当然,党性底线和马克思主义底线是息息相关的,一方的动摇也会给另一方带来动摇,必须同时坚守,丝毫不能松动。

底线是事物量变和质变之间的临界线,一旦跨越临界线,一事物就会变为他事物,在意识形态“红线”问题上,绝不能“越雷池一步”。同时,坚守意识形态风险的底线,也需要我们树立从坏处着眼向好处努力的思维。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防止一般社会热点演变为意识形态事件,防止局部意识形态风险演变为全局性意识形态风险,防止意识形态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守好大是大非的底线,不断增强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强化协同意识

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群众导向的性质,是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毛泽东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各个部门负责任,江泽民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工作,都是在说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意识形态风险具有传导渗透倾向,因此,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注定不可能是某些领导、某些部门单打独斗就可以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意识形态风险需要强化协作,打“组合拳”,“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7〕首先,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领导力量。在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要切实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其次,宣传思想部门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主力军。“枪杆子”和“笔杆子”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两大武器,其中“笔杆子”指的就是宣传思想部门,宣传思想战线的所有同志都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树立使命感。最后,全体人民群众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依靠力量。意识形态工作是管人心导向的工作,意识形态风险是人民群众理想信念动摇的风险,只有动员全民才能真正产生协作效应,才能使敌对势力找不到可以颠覆的物质化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真正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号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一起支持参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凝聚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强大合力,“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8〕协同强调的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各主体之间建立协调协作的关系。因此,必须根据各个主体的性质、优势来明确责任分工,通过法律、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各主体形成协同意识,从而达到协调互补的效果。需要明确的是,各主体之间虽然是平等协作的关系,但在协作地位上有主次之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权力职责、资源优势决定了其主导地位。

二、推动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制度化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推动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制度化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制度问题的全局性,强调要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运用法治方式治理意识形态风险。

1.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就要求各级党委把思想领导作为自己领导的首要职责,这里的思想领导指的就是意识形态工作。所谓责任制,就是把千头万绪的工作与相应的人用责任通过具体规定各地方、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密切联系起来,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事事有人管的状态。因此,防范意识形态风险,“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9〕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除组织外,没有其他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工作实践也启示我们,独特而强大的组织优势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各类风险挑战中砥砺前行的“金钥匙”。2015年,党中央出台了《(党组) 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这一办法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更是从总体要求、责任要求、考核监督、责任追究方面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在2019年的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10〕这是他对贯彻意识形态责任制的再发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守土尽责的再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党委(党组) 书记要增强政治敏感性,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的重大职责承担好,注重对意识形态领域重要情况、敏感问题、重大战略的研判,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

意识形态无小事,绝不能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今后,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问责力度,对一些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问题的地方和单位必须严厉追究责任,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档案,使意识形态问责常态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抓案列、抓典型,根据情况对造成消极影响的个人进行提醒、批评教育、组织处理,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斗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规矩立起来,从根源上扼制意识形态工作“松、软、无力”现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2.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到1858年手稿)》中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这里的意识形式指的就是意识形态。但风险的演变是一个客观的动态过程,从意识形态风险的运行来看,变现至少要经过潜伏期、积聚期和爆发期,风险由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危害是有迹可循的。这告诉我们,在意识形态风险有征兆而又尚未变现之前,抓住风险的苗头既是可能的也是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也是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的集中显露期,正是因为“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12〕他尤为重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调“下好先手棋”,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健全的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13〕即意识形态风险研判、监测和示警。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指的是对风险潜在因素的全面排查,包括对负面舆情、意识形态渗透、国内外敌对势力、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发展变化趋势,建立动态报告制度。在意识形态风险研判监测过程中,要及时示警,在危机爆发前释放出意识形态风险紧急信号,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为党和政府进行意识形态风险处置提供决策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意识形态风险安全预警过程中,要尤为重视各种突发意识形态事件的预警,这是因为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要看到突发意识形态事件与意识形态风险的内在联系。

可以看到,意识形态风险的预警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智库”的支撑。“智库”指的就是“专家思想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互动沟通。鉴于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的复杂性,智库的专家应该是多学科的,例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家、大数据方面的运用分析专家、社会学研究专家、心理学研究专家、政治学领域的专家都应该被囊括。如此,方能做好意识形态风险信息的超前反馈,真正做到“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14〕

3.运用法治方式治理意识形态风险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正是因为风险最大的特征是不确定性,才更需要法治提供一个确定的范式,发挥法治的稳定性优势。现在我们“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5〕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必须依规则而为,密织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法治之网。

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一批拿党史国史说事的所谓“大V”,他们借助影视剧、微信公众号、表情包、内涵段子、微博文章、短视频等大众娱乐恶搞历史、抹黑党的领袖,打着“重新看待革命”的旗号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史。必须声明的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思潮,其实质是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包藏祸心的政治思潮,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消解中国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此,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直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郑重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17〕必须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坚持依法治网。这是在说,哪里有问题就要管哪里,对于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的行为绝不能放任不管,必须本着对社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管理和惩治,建设良好网络生态,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2016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正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一个成果。其实管的住才是硬道理,不仅仅是互联网,意识形态各领域都要善于运用法治手段治理意识形态风险,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立法的前瞻性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深意。因此,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敌对势力必须敢于运用法治手段亮剑,依法打击意识形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只有这样,以法律规定为准绳,依规有为,才能制止非法,扎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法治藩篱。

三、抓好意识形态风险重点防范领域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有力举措

“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好意识形态风险的重点领域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观大势、思大局,指明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必须做好新闻舆论工作、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1.新闻舆论工作

新闻具有双重属性,传播性是其一般属性,意识形态性是其特殊属性。之所以说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因为任何媒体和报道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立场,都会不自觉地评价其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受众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无形意见”的影响。坚持“政治家办报”是我们党发展新闻事业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的就是新闻舆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必须讲导向,坚持正确政治立场。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社会舆情发酵速度和关注度大大提升,形成了日益复杂的大舆论场。在这样一个大舆论场中,导向非常关键,“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8〕可以说正确的导向既是新闻舆论的生命,又是坚定政治立场的体现。新闻舆论战线的同志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叮嘱,始终讲导向,坚持用事实说话,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自己言行的标尺,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下,西方新闻观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其标榜“中立”,鼓吹绝对的新闻自由,宣扬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从政治目的上来看,这种以“新闻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新闻观往往说一套做一套,且一直企图向其他非西方社会行销贩卖。在全媒体环境中引导社会舆论,一方面要提升对西方新闻观的警惕,另一方面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既管传统媒体,又管新兴媒体,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注重结合受众,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此长彼长的态势,真正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

当然,坚持党管媒体并“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19〕而是说在讲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追求多样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在全员媒体的时代,多传播主体的现状就决定了舆论生态的多样性,在这样的客观事实下追求“和而不同”的同向化舆论才是明智的选择,才能形成既活跃又充满正能量的舆论场。因此,新闻媒体要多报道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多报道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在虚心吸纳群众建设性意见、耐心纠正群众错误性看法的互动过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2.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说,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但这种功能不是自发实现的,“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0〕这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发挥其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带有特定政治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意识的“桥梁”,正是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

青年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因尚在成长中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今天的青年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纷纷把青年作为了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群体,企图与我们的党争夺青年。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甚为明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1〕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青年正是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赢得未来的战略工作。青年一代是我国伟大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好“变”与“不变”。不变的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政党的事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够一代代薪火相传。变的是需要根据情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22〕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而青年一代是能够最先感知新生事物的群体,必须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来把握和考量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相关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因时而进。具体而言,要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对准现实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热点和青年心理情感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自信”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提升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解决的是“价值、“利益”问题,必然涉及“为什么人”的立场问题,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形态特质。近年来,有人主张“让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鼓吹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23〕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不可能就纯粹学术谈学术。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曾提出“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认为一个政权要获得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具有坚定阶级立场的“有机知识分子”。进一步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也离不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期对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要求是更为突出的,这根源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内在规律,而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知识分子相当密集的领域,正是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思想库。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但从总体上说,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能耐得住寂寞从而励志做大学问的优秀人才还相对匮乏。因此,必须持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25〕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党和人民做学问的积极性,以人才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新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常常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的学者更是会把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上升为理论加以阐释。相应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肩负着解读中国实践,回答时代问题,批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着眼于群众需要,从我国建设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构建新理论,真正把学问写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起到解疑释惑、增进认同的作用。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政治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