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系列学术型社团,探索创新型实践教学
——以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2020-03-03刘铁群
刘铁群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在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一直很受重视,但实践教学明显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通过组建系列学术型社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改革举措为实践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对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是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没有实践活动,教师无法检验学习效果;没有实践活动,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只有经过充分的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得到提升。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割裂以及实践教学时间有限、形式单一、平台匮乏等诸多问题。
(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割裂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两者基本上各自独立。课堂教学即理论教学,包括文学史、语言文字学、文学理论三大板块。这一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在课堂完成,教师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一般在最后一学期完成,专业实习的形式由培养方案决定。如师范类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非师范类学生到各类文化单位实习,实习的时间有限,实习内容单一。短暂单一的实践环节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的需求,也无法保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割裂的状态,因此,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陷入困境。对教师而言,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他们进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往往感觉匆忙上阵,既没有扎实的技能准备,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毕业论文写作为例,学生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就应该有足够的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田野调查、资料检索、数据汇总、阅读赏析、论文写作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期准备,学生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只能写出勉强应付毕业的论文,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对科研思维与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要走出上述困境,高校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拓展立体的实践空间,搭建多维的实践平台,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的有限性与单一性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空间、类别上都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锻炼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从时间上来说,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是一个半月,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时间极其有限。从空间上来说,师范类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非师范类学生到新闻出版等文化部门实习,空间有限。从实习工作的种类来说,学生在专业实习期间只能参与一种工作。实践教学的有限性和单一性使学生的很多实践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以师范类学生为例,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有阅读赏析的能力、文字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还需要有管理学生的能力、应对课堂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个半月的教学实习能完成的。实践教学的有限性与单一性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实践教学平台的严重匮乏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已属不易,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又极其有限。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平台的严重匮乏,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最终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如果没有实践的平台,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论识记和纸上谈兵层面,就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无法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很难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学生无论是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还是到文化单位进行专业实习,都需要有大量的前期相关实践能力培养的支撑,否则,实践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术型社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匮乏、形式单一、时间有限,同时,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争取实践的机会,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外的业余时间。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和业余生活与学生社团往往有密切的联系,“每个大学都有许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休闲团体。学生社团集聚的往往是有共同爱好、共同志趣的学生群体。学生社团的活动构成了大学课堂的补充,也是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渠道,是发现学生个性潜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1]。如果能借助大学生喜欢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的优势,将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那么一定能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如何才能将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一系列学术型社团。“大学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力量,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巩固知识、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渴求具备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全面满足专业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学术氛围与自主学习的优势,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型社团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和提升,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展了业余生活。灵活多变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满足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组建了一系列学术型社团,将专业学习、个人兴趣、课外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术型社团的建立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打破了课堂的空间局限。教师的指导使社团活动的内容与专业课程产生了紧密的内在关联,这就实现了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也实现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反哺。
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育组建了一系列学术型社团,其中最典型的是“望道”系列学术型社团。“望道”之名既源于广西师范大学首任中文系主任陈望道先生的名字,也蕴含守望大道、守望正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意义。“望道”系列学术型社团包括望道话剧社、望道记录社和望道读写社三个社团,依托这一系列的学术型社团,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望道话剧社组织话剧阅读、改编、导演、排练等,望道记录社组织资料采集、学术访谈、视频拍摄和影像数据库建设等,望道读写社组织专题阅读、读书沙龙、评论写作等。三个社团各有特点、各显专长、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学术实践平台,基本上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家国情怀、服务意识、创意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系列学术型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套餐,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好的实践套餐,在社团活动中实现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为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紧迫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第一,学术型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解决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问题。学术型社团活动使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密切对接,以课外学习的开放性、无限性弥补课堂学习的封闭性、有限性的不足。由于以专业课程主导和专业教师指导的学术型社团的系列活动长期伴随课堂教学,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专业实践可以互相促进、齐头并进。例如,望道话剧社成员在研读剧本、排演话剧、设计舞美、宣传演出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肢体的表达能力,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多媒体运用的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专业实践做好了铺垫,专业实践又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两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学术型社团可以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解决实践教学的有限性与单一性的问题。学术型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实践机会,不受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的时间限制,不受单一空间的限制,使实践的时间更自由,实践的空间更开阔,实践的形式更多样。学术型社团所开展的与专业课程相联系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参加多个社团的活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三,学术型社团能以开放式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解决实践教学平台匮乏的问题。望道系列学术型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多维立体的实践平台,包括文献检索、戏剧演出、田野调查、历史溯源、文化沙龙、座谈研讨、影像纪实、媒体编辑、文学创作、报道评论,等等。多维立体的实践平台促成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这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术拓展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以学术型社团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通过组建一系列学术型社团开拓了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开阔的成长空间,对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实现多维实践与因材施教的有效衔接,发挥学生特长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很难顾及大部分学生的个性,但课外的教学实践使因材施教有了广阔的施展的空间。学术型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能力实践套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样的专业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促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相长
“高校学术型社团依托学院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成立,具有学术共同体的特点,其学生成员有学科或专业方向的导师指导。”[3]专业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传统的社团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学术型社团在发挥传统社团活动功能的同时也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有力支撑。同时,学术型社团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走向良性循环,使学生提高自主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学生参与实践,获得成长空间。师生通过合作,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建立专业教学与学生工作的有机联系,突显全面育人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专业教学和学工管理。专业教学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学工管理负责日常管理与思政教育,两者往往各司其职、各自为政。这样导致专业教育忽视了情怀的引领,导致学生精神缺“钙”;导致思政教育往往流于空泛,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兴趣。学术型社团使专业教学与学生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团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工部门介入管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是多数专业课程可以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在此前提下,专业教学与学生工作的有机结合将专业学习、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在一起,使全面育人落到实处。
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学术型社团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改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仅解决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还能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全面育人落到实处。这一改革值得进一步深化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