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慕课+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以“新闻学理论”课程为例

2020-03-03高军梅

教育观察 2020年41期
关键词:新闻学要素教学模式

高军梅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基于新媒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2020年上半年,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在线教学。这对于高校而言,无疑是一次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信息化教学的特殊挑战和机遇。笔者所在的高校也采用“慕课+钉钉、腾讯会议、微助教”的方式来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文结合“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讨基于“慕课+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实现翻转课堂。

一、基于“慕课+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借助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不仅可以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而且能够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与现行教育体制相得益彰,互为补充。201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设了中国第一批慕课。清华大学的慕课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学习者,使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面更广,另一方面应用于校内开展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慕课的不断推广应用,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如建设环节过于烦琐、教学设计缺乏特色、学习过程枯燥、课程内容重复、交互体验不佳、课程流失率高、考试通过率低、在线考试难以有效杜绝作弊等问题。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一款线上混合式智慧教学工具,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创建线上虚拟课堂,雨课堂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为学生创建了高效互动的学习环境。

基于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的双重优势,同时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混合学习模式,逐渐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1]。混合式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提高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空间的弹性时间内通过共享的知识库和社交网络自律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分析能力、问题导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迁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2]

二、“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学习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这适合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自学完成。第二阶段,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原理和知识进行研究、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探讨。第三阶段,学生充分实践,巩固知识,尝试创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都需要教师引导,需要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而混合式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将第二、三阶段纳入课堂之中。

(一)“慕课+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案

1.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预习课件,结合慕课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

运用雨课堂,任课教师都可以创建虚拟的课程与班级,将附有慕课视频、题目、语音等形式的预习资料在课前推送给学生,提醒学生按时完成预习,并根据测验反馈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设计课堂上的问题解决方案。学生看完相关学习资料后应该有所思考,并将收获和疑问记录下来,留待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练习,以巩固预习知识。教师要合理设计安排课前练习的数量,保证测试题难度适中,以激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师使用雨课堂授课,穿插课堂练习,及时获得学习效果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可使用雨课堂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借助雨课堂,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采集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包括课堂同步展示、自动点名、随机点名等考勤管理,课堂实时答题、弹幕、投稿等师生互动,课后教学数据等的采集分析。雨课堂科学地覆盖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帮助教师量化、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与侧重点,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及时集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进一步进行课堂测验,验证学习效果。

3.学生通过慕课等平台的练习,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

课后,一方面,学生可以完成慕课平台上的章节测验和作业,并通过观看教师录制或推荐的慕课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反思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布置作业或发布试卷,查看学生完成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二)“新闻学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为促进学习,教师应依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等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以实现过程最优化。为此,“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如下:

1.以立体化教材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意味着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的内涵更加广泛。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把纸质、多媒体教学材料与互联网资源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内容、媒体之间的互动,根据不同的学科、使用对象、应用场景来设计教学”[3]。

“新闻学理论”课程的纸质教材主要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和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在参考以上两本主要教材的基础上,本课程博采众长,将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划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新闻与新闻传播活动、第三章新闻传播过程与新闻媒介、第四章新闻传播内容与功能、第五章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第六章新闻传播管理与改革、第七章新闻媒介经营与管理、第八章新媒体与新闻传播。这八个章节按照新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来划分,基本囊括了新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知识和原理。

互联网上优质的慕课资源与任课教师制作的PPT则是“新闻学理论”课程的辅助资源。任课教师在超星的学习通App上开设“新闻学理论”课程,要求学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慕课视频观看、章节讨论和单元测验等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有效互动。与此同时,学生也可自学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新闻学概论”课程。

2.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指出大学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叫silence,课堂上很安静,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睡、拼命吃、拼命玩,互不干扰,一片祥和,就是没有拼命跟老师学习。第二重境界叫answer,老师提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yes or no?这种互动跟没有互动差不多。第三重境界叫dialogue,有情感和内容的交流,这种课是好课。第四重境界叫critical,有批评质疑的味道在其中,学生不仅和老师有互动,还能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跟老师还有点小争论。最高一重境界是debate,有争论、争辩,甚至还有争吵,老师讲的学生可以不同意,学生可以讲自己的看法”[4]。在他看来,只有后面两重境界,才能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批评、敢于质疑,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当地运用雨课堂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小测、解析、研讨和协作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不同的学习需求。

3.以“慕课+雨课堂”资源为助力

混合式教学打破了课上和课下的界限。借助“慕课+雨课堂”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采用“网课平台+群组在线互动+直播讲解答疑”等多种教学形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碎片化、非线性”时间,将课程重新整合成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利用雨课堂直播授课,教师可以实现专题教学。尤其针对课程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并通过互动手段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慕课则是落实课程基本内容和知识理论体系学习的在线课程资源。借助慕课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化学习的内容。慕课学习加雨课堂授课可以构成课程内容全面系统、教学环节全面完整、知识点足够细化且学生有较强参与感的有效教学。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有效教学设计而著称的BOPPPS模型是诸多名校比较推崇的一个教学过程模型,它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强调学生参与和反馈。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分解,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采用微型教学方式进行演练,让教师通过小规模短时间的高强度演练来重新审视并改进教学过程,从而确保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5]。BOPPPS模型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六阶段,分别是引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下面以“新闻学理论”中的知识点——“新闻要素”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型进行简要说明。

(一)引言

引言即正式开始课程教学之前的引言环节。在讲授“新闻的要素”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复习回顾之前的教学内容,请学生在雨课堂上回答新闻的定义和特征,进而引入一则新闻作为案例,请学生分析该新闻中具体包含哪些要素,从而引出本课堂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即此次课堂的学习目标和预期结果。根据布鲁姆学习目标的分类,学习目的即明确指出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水平。据此,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分为三个层面:第一,认知层面。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要素,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的重要作用。第二,情感层面。学生对新闻的不同体裁产生兴趣,具备科学正确的新闻观。第三,技能层面。学生能够分析并明确指出新闻中的要素,通过新闻要素的突显来了解新闻体裁,具备通过新闻要素来判断真假新闻的能力。

(三)前测

前测即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后对学生开展的先测或摸底测试。在讲授正课内容前,教师可通过在雨课堂上发布题目“什么是新闻要素”,询问学生对新闻要素的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参与式学习

参与式学习即师生参与式学习,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实现课程核心内容的交互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角色扮演、模拟、填表、画图、访谈、座谈、观察、辩论、排序、打分、小讲座等”[6]。围绕“明确新闻要素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五)后测

后测即在课堂即将结束前及时对学生开展的评估或检验。后测可以采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技能测试、知识分享等多种方式。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明确指出新闻案例中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六)总结

总结即对本次课堂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新闻要素的定义、主要内容,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回顾,并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思考:目前,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的要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或者组织学生在讨论区分享自己的心得。

作为一种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基于“慕课+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典范。它并不是以开放的网络教学取代传统教学,而是以“慕课+雨课堂”为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以混合学习的方式,寻求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大学教师应主动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满足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终身学习需求,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主动与被动的协同,持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意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潜能。

猜你喜欢

新闻学要素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也谈做人的要素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