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4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张 巍

(忻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山西忻州,034000)

当代大学生是与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经历与网络联系密切。进入大学阶段后,其网络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不断提高。一方面,网络重塑了大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不断改变和创造网络世界。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也是网络发展、演变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网络呈现给大学生的并非真实世界的全貌,大学生的网络实践活动也并非全部积极向上。被扭曲的价值观、易让人沉迷的网游、不负责任的言论是网络世界美好之外的另一面。大学生极易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暗示,本就不成熟的意识认同受到巨大威胁,在虚拟世界中习得的习惯会反映在大学生的具体实践中。因此,由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职人员对大学生的网络认知和使用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实践认知和行为,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实效增强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学术界已就网络素养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然而,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却在现实中遇到瓶颈,难以展开。考虑到网络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双方的学科特点,可以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已成规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同时,通过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网络素养直接影响网民整体的素质。从个人角度来看,形成于大学阶段的网络素养是个人素质在网络中外化的表现,甚至将伴随其终身。2020年3月,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网民的人口特征进行了描述:从职业上看,学生群体最多,占26.9%;从年龄上看,20—29岁的网民占21.5%。“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1]在网络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对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积极干预和指向性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2020年春,教育部根据疫情发展态势,要求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有序开展网络学习。在这样一个网络全接触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并不会出现自发性提高现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具的互联网的普及率迅速提高,然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却提高缓慢,二者增长速度的不对等将大学生置于危险之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入学伊始就频频出现被网络诈骗伤害、在网络交友中不慎泄露个人信息、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习等问题。由此看来,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具有内生动力。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

教育具有极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次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在此指引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心中厚植马克思主义基因。如今,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和学习探索的平台。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乃至心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环境,提高了思政理论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4]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全国范围内出现多起大学生网络不当言论事件,折射出由网络素养缺失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在科学研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将“网络育人”放在了十大育人体系中第五的位置。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主动掌握网络领域的话语权,切实提升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工作满足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的历史使命。这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外部需求。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理论依据,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也能反过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活决定意识。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5]中国共产党在对意识形态科学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置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等院校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阵地,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不仅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随着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牢牢掌握网络领域内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素养,从而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恰当发声,保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把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科学内涵

“网络素养”这一概念源于传播学领域的“媒介素养”,特指网络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讲,大学生网络素养指的是大学生的网络认识过程: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网络是认识的客体,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以大学生的网络实践为基础进行,其目的在于积极、能动地指导网络实践。与一般的认识过程相同,大学生自发的网络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便是基于此认识规律推进认识运动的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自发形成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思维习惯对大学生自身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存在现实与潜在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必要由具备可靠政治素质和足够网络素养的专业教师为大学生的网络实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他们对网络的正确认知和使用能力,进而规范他们的网络实践活动。

网络认知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过程不是简单摹写,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对其进行主动选择和观念再造。大学生的网络认知能力一般细化为以下三种能力:一是观察力。要达到网络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系统全面、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第一步。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需要确定网络实践的具体目的、掌握科学方法、了解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和道德意识。二是注意力。在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在信息检索中被分散,难以形成系统、深入的知识脉络。面对这样的信息困境,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要做到开发与限制并重,强化目标,排除干扰,这样才能让网络成为一种真正的学习工具。三是自制力。强大的自制力要求大学生理智对待网络世界,将网络与现实区分开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坚决杜绝网络成瘾、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避免参加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使用能力。认识网络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网络实践,检验网络认知的手段亦是网络实践。良好的网络素养要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操作和应用能力,能够理性参与网络再生产活动。合理、适度地使用网络是大学生学习、成长不局限于课堂、学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之所以能做到“停课不停学”,依靠的就是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当代大学生大都有基本的网络操作技术。然而,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要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技术,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避免误用、滥用技术,避免参与到网络谣言、不当言论的生产和传播中。

三、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途径

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运用为网络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实际操作上的可能和便利条件。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用性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因此,要结合高校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线提升和共赢。

第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素养。教师强则教育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首要途径是打造一支具备一定网络素养理论高度、实践深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守住初心、站稳立场,坚决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思考问题,从党中央的立场出发解答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内化为个人素质,形成自觉运用的习惯,展现优良的网络素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自觉提升个人网络素养。要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亲和力;要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案例中与网络素养相关的知识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事件,将网络事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案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第二,将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纳入相关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修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与网络素养紧密结合的思修课应在保持原有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向网络领域倾斜,使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教材的内容设置应增加网络素养教育内容,重点介绍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中的碎片式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引导大学生合理、适度地使用网络,避免沉迷和上瘾。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是在介绍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关系及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立场与应对政策的。与网络素养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在对待国际、国内大事方面端正个人的网络言行,而且应广泛涉及当前网络热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网络问题。要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端正思想认识,合理、适度地参与网络信息再生产。

第三,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鉴于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堂,而是应与各类课程形成合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高校教师的共同使命担当。为此,高校要加大力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所有高校教师的育人职责。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展开需要高校师生通力合作、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直接或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党建与稳定工作的开展。相关党政部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之间要建立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大学生班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要发挥朋辈影响力。这样便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协同提升网络素养的良好氛围,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根本上的提升。

大学生网络实践是反映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风向标,网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领域和新挑战。主动在网络阵地上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值得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