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03颜小华

教育观察 2020年41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颜小华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为此,国家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就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至此,“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词汇,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三全育人”的新阶段。[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当前,高校承载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重任,为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必须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上,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实践教学中感受到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知识获得感的重要平台,而且是开展“三全育人”的新平台。因此,有效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主导下开展历史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和感受课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历史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4]地方历史文化的物化资源有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精神资源表现为地方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等。从高校课程资源来说,相较于纸质的教材、教案及物化的校内课程基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其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性、鲜活性,它是学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优质资源。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资源已不是新鲜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代、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在课程目标上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相关资料,并且利用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形成一种符合既定条件下的历史情境想象,在真实可靠的史料依据下,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师尝试多种启发互动式的课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5]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落实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最佳载体,也是促进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从实践教学开展以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被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当作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是教师以往更多地将地方资源放在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较少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在今天全面贯彻“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精神的指导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天然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落,甚至每一条古巷、古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故事,都有其宝贵且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桂林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是课程思政融入历史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天然课程资源。甑皮岩、灵渠、湘桂古道、靖江王府、恭城文庙、爱莲古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飞虎队遗址、《救亡日报》社遗址、湘江战役遗址、八百壮士墓,等等,各种历史文化资源随处可见。这里既有历史名迹、文化名人,也有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及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些都可以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成为实践教学的课程资源。

另外,桂林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都分布在学校及其周边,大多数资源管理部门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实践教学基地。距离相对较远的湘江战役纪念馆、恭城文庙、灵渠比较适合开展周末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师生当天可以实现学校与基地之间的往返。对于在学校附近的实践基地,如靖江王府博物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等,教师可以直接将课堂搬到实践基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现场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增强历史真实感。

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实践教学,从而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财富和资源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见证,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认同的纽带。[6]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地方所积淀的物质精神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资源形式,是人类生活的历史遗存。在一般的情形下,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物质状态或精神价值存在。只有当人们对其加以不断地认识、不断探究其内在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核时,它才能进一步表现出动态的价值存在。因此,教师可将专业课实践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结合,通过引入课程思政理念,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应有的活力和价值。

有人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方式和方法上的主要问题是过多地依靠理论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对学生群体的变化反应相对迟钝,只是被动地做一些微调,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系统应对,致使教育过程受到冲击,教育效果打了折扣。[7]因此,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历史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既是优化高校课程教学资源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学实效,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爱国情感的需要,同时还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其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需要。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地方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在教师的讲解、现场的访谈与解说、亲自动手体验、参观考察等教学活动中找到自己思想的积淀,将情感、知识、能力三者结合在一起,真正明晰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结合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的最好方式是实践教学,这也是实现课程思政效果和育人目标的最好方式。本文以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为例,以桂林市部分历史文化资源为课程实践对象,进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桂林市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甑皮岩史前人类遗址、兴安灵渠、桂海碑林、明代靖江王府、靖江王陵、恭城文庙、江头古村、大圩古镇、东西古巷、雁山园、唐氏庄园、湘桂古商道、桂柳运河、桂林博物馆等。

桂林市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抗战名人故居(李济深故居、徐悲鸿故居等)、抗战遗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广西省立艺术馆、《救亡日报》社旧址、八百壮士墓、飞虎队遗址公园、苏联红军墓等)、红色革命遗址(湘江战役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觉山铺阻击战旧址、光华铺阻击战遗址、新圩阻击战陈列馆、酒海井纪念亭、灌阳红军亭、龙胜红军岩、龙胜红军桥、龙胜红军楼、界首红军堂、灌阳红三军团指挥部、湘江战役战地救护所旧址、红军标语村等)。

在掌握了桂林历史文化资源概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其进行归类,将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在确定某类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适用于某门课程以及某类专题、某类问题的实践教学后,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如桂林的甑皮岩遗址可以纳入“中国古代史”的“原始社会”章节开展实践教学,兴安灵渠可以放在“中国古代史”的“秦统一”章节进行实践教学,明代靖江王府可以在“中国古代史”中的“明代政治制度”章节里讲解,红色革命遗址可以纳入“中国近代史II”的“土地革命”章节的实践教学环节,抗战遗址则可以与“中国近代史II”的“抗日战争”章节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红军长征”章节中,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来到湘江战役的几个阻击战现场遗址,由亲历者讲述血战湘江这段红军革命的艰苦岁月,通过陈树湘、黄冕昌、易荡平、杜宗美等革命先烈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创建工农红军的艰辛与不易,感受红军战士不畏牺牲、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在讲“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桂林七星公园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士墓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深刻认识到中国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奋战的结果。教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鲜活的、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找到知识、兴趣与情感的结合点,身临其境,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在此基础上,专业课教师组织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位一体,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实践教学情境。例如,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桂林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上我们归纳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如恭城文庙教化文化(文教文化)、江头古村爱莲文化(廉洁文化)、桂海碑林碑刻文化(民族文化)、桂柳运河文化(农耕文化)、大圩古镇文化(商道文化)、湘江战役遗址文化(红色文化)等。通过将桂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历史学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可以将归纳出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情感教育、德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地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在全面掌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在教学环节的把控上,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导向,把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融入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在实践基地场域里,让教师和学生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都得到提升和成长,提高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体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形式,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教学中长期坚持课程思政的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必将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的时效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建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机制,根据不同的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融合路径,以提升这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成效。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