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文化: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有效力量

2020-03-03郑嘉慧

教育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成员创设班级

郑嘉慧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一、问题的提出

古罗马时期,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对于授课的构想中出现“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真正提出“班级授课制”。如今,“班级”是国内外基本的教育和行政管理单位。虽然班级的产生由来已久,但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却依然是有待深入的。我国涉及班级文化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但研究主要涉及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班级文化的创设却少有研究。究其原因,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幼儿园中班级文化的创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班级文化创设等同与环境创设,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浅显化,观念上的偏差使得学前阶段的班级文化研究浮于表面。幼儿每日生活在幼儿园中,其身心发展依赖班级文化的浸润,因此,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创建尤为重要,班级文化是幼儿促进持续发展的有效教育力量。

二、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许多学者对班级文化进行了定义。《教育大辞典》中班级文化被定义为:“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的复合体。”[1]蒋忠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倪建英认为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物质、制度及班级成员创造出的精神文化的总和。[3]海国华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它是一门隐形的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4]对于幼儿园班级文化的研究不多,也很少有学者对幼儿园班级文化进行专门定义。张富洪在借鉴前人定义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班级文化给出如下定义:“幼儿园班级的全体幼儿在保教人员的引导下,为实现班级目标,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满足成长成才需要的,被幼儿认可的积极向上的美好向往、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学习态度、心理状态、行为表现的动态的文化综合体。”[5]这一概念凸显了幼儿的主体性,将班级文化定义为幼儿的行为活动及所感受到的心理氛围的综合体。

针对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研究者们普遍认可班级文化“三要素说”,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幼儿园中大到墙面布置、区角创设,小到文明标语的设计,毛巾杯子的摆放都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不像物质文化那样外显,也不像精神文化那样内隐,处于中间地位。李国梁认为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班级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班级成员行为的要求,规定了班级成员在共同的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6]幼儿园中的精神文化包括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班级氛围以及幼儿对于班级的心理感受。精神文化虽然不能直接触摸,但可以通过班级成员的行为表现以及言语所体现,因此良好精神文化的创建对幼儿的意义十分明显。

三、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一)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功能

首先,教育功能。幼儿园班级文化具有育人性,对生活在其中、受班级文化熏陶的幼儿进行感染教化。园所中的班级文化以一种浸润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久而久之,幼儿将文化内化,自我吸收,最终达到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激励功能。幼儿园中教师创设的各类优秀之星荣誉榜以及各班独特的对于孩子的鼓励方式都对幼儿起到激励的作用。虽然幼儿园没有考试测验的压力,但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而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幼儿进取、竞争意识的养成。第三,导向功能。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体现为对教师和幼儿下一步行为的引导作用。幼儿园班级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交往互动而逐渐生成、动态变化的;另一方面,教师和幼儿会受到班级文化的再影响,在班级文化中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班级文化。教师可以从班级文化中发现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发现有利于深化幼儿知识的契机,幼儿可以在班级文化中明白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最后,班级文化具有凝聚功能。班级是一个集体,班级文化对其中的所有班级成员都会产生影响。而正因为班级文化是由所有成员共同创建的,体现出成员在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上的共性,班级文化对成员起着关键的凝聚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幼儿对于自己所在的班级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逐渐明白班级的概念,形成班级荣誉感和向心力,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幼儿园班级文化的价值

首先,幼儿园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深刻的个人价值。其蕴含的文化精神有助于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开朗自主的个性品质。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幼儿自身的人际交往技能得到锻炼,获得能力上的发展。良好的班级文化如一种纽带,将所有幼儿与教师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其次,幼儿园班级文化不仅在幼儿成长中具有价值,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班级文化作为优良社会文化的反映,是在对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思想意识、光荣事迹进行选择后呈现在班级中的,有助于进一步保存、传承和创新的优秀文化。班级文化在促进个人价值发挥的同时,深刻影响着幼儿的习惯、品质和行为,为塑造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四、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建构误区与原则

(一)误区

在讨论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时,首先应当澄清一些误区,即“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经验主义价值取向”。[5]这三个误区是当今幼儿教师在构建班级文化时最突出的三类问题。“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即把班级文化建设仅仅当做是管理班级的手段或将班级管理当作最终目的。幼儿没有话语权,被当成被管理和约束的对象。教师在创建班级文化时用条条框框给幼儿设限,将良好的纪律和易管理作为评判标准。“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是指将班级文化的创设看作是吸引眼球的摆设。教师在文化建设中一味求新,忽略了幼儿作为主体的需要和兴趣,因此也难以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陶冶功能。这类问题在幼儿园中最为普遍,为了评级评优或应付检查,教师将班级文化的创设等同于班级布置,大包大揽,以领导的满意度为标准,是一种外在的、强加的班级文化。“经验主义价值取向”是教师在文化创建的过程中仅凭灵感经验来完成,缺乏专业理论支撑,思想观念过于陈旧,并没有体现出班级文化创设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二)幼儿园班级文化建构原则

1.突出幼儿主体性

在班级文化建构中,首先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一方面将以往的着力点从创设主体变为观察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所关注、感受幼儿所感受,善于从生活教学中找到适合融于班级文化的点。另一方面,让幼儿成为班级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充分信任幼儿,大胆采用幼儿提出的意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权利能力,如让幼儿自主设计班级标识,为班级创作班歌等。

2.加强文化生成性

班级文化应该是由班级成员所共同构建的,而不是为了某个外部目的而强加的,因此对班级文化的创设不能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而随意构建的,要多发挥教师和幼儿的创造活力,给予班级成员更多自主性,抓住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创造性契机。

3.提升多方参与性

班级文化的实质是班级成员在不断地交往互动中形成的文化综合体,而缺乏交往互动、一成不变的班级文化宛若一湖死水,不能对幼儿产生熏陶感染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增强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吸引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积极利用周边良好的教育资源,如博物馆、公园、科技城,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和亲子娱乐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多种可能。

猜你喜欢

成员创设班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