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价值及建构策略

2020-03-03张晶晶

教育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建构生命

张晶晶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进入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逐渐更重视生命教育,这里所指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的教育。[1]目前,我国在学前教育方面涉及幼儿生命健康的政策要求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文件将健康领域放在五大领域之首,指出教育与健康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即“幼儿健全健康的身体是实施教育的首要前提,而培养幼儿健康的身体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2]。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在幼儿阶段身体健全、生命健康是最关键的,然而这个时期幼儿不懂什么是生命,甚至会因为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伤害自己或别人的生命。因此,幼儿园需要建构生命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即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幼儿所能理解的方式,让幼儿在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4]

一、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贯穿在人一生当中,教育应该关注幼儿生命的全面发展,并基于幼儿的生命需求而展开。但不论对于幼儿还是教师来说“生命”“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都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在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正因为有这些困难的存在,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关于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及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一)教育者思想认识不到位,生命教育课程被忽视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载体,教育观决定着课程观,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做导向,那课程观必然会出现偏颇。针对幼儿生命教育这个主题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是幼儿园缺乏幼儿生命教育,更没有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使得幼儿的生命教育被置若罔闻。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园教育者在制定关于教育观念的顶层设计时就忽视了幼儿生命教育,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淡化了幼儿生命教育,认为幼儿长大了自然而然会懂得,没有必要在幼儿园进行专门的教育,因此在课程观的建构中也就失去了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应有的地位。

(二)教师理论知识不充足,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散

建构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做支撑,但对于一般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来说由于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尤其是关于课程建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建构的课程内容体系不够完整合理。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由零散的知识拼凑而成,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幼儿的参与和理解;二是教师窄化了生命教育的范畴,课程内容仅局限于培养幼儿认识、保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对幼儿处理与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培养,忽视跨领域、综合性、多角度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三是课程内容的编排主要以学科逻辑为主,超越或者脱离幼儿的心理逻辑实际,导致幼儿所接受的教育和实际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最后形成了片段式的认知。

(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生命教育课程实施难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师不能一味地做知识的灌输者,要给学生创造建构知识的真实情景,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促进学生积极的自身意义建构。但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即使有相应的知识内容或者教材作为依托也很难高效、恰当、合理实施的问题,存在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看起来结构内容较完善,实施起来效果却大打折扣的现状。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师受到生命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抽象性和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足的制约,不知道该如何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最后呈现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播放动画片或者绘本阅读形成的课堂讲授。[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幼儿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既忽视了幼儿自身对知识的体验和建构,也忽视了多元教学模式对实施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价值

叶澜教授把教育定义为“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也就表明生命的发展完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的健康健全是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如若生命健康受到了危害便无法顺利地进行其他活动,尤其是对于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的幼儿来说,对其进行爱护身体、懂得珍爱生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且最为重要的。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及实施途径,那么要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生命教育,就需要在幼儿园设置相应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通过课程的建构和实施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建构幼儿生命教育课程是必要的,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本体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使幼儿形成对待生命正确的认知和行动上。

(一)帮助幼儿对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

3~6岁幼儿处于对一些观念和事物形成正确态度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期教育者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生命教育是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必备的教育,是贯穿在幼儿生活、学习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学前教育阶段给幼儿进行及时的认知启蒙,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认知,为幼儿后续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如今幼儿处于信息化覆盖的场域中,较容易受到网络媒体上呈现的不良观念的影响,如“人死可以复生”“生命是有轮回的”“变成超人就不会灭亡”等等,导致幼儿对生命这一原本抽象的概念形成了错误的认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观念,会对幼儿未来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基于这一严峻的问题,幼儿园需要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课程的内容和素材要多样化。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生命教育绘本,如《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作为生命教育课程的素材;可以将幼儿园里的动植物角等作为幼儿观察生命的场所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提出,3~6的幼儿有着特殊的“泛灵论”的心理特征,会认为非人的东西也是有生命的,幼儿通过绘本或动植物角中人或物的消失,可以初步理解生命只有一次且终将会逝去。这样,可以发挥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对实施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扭转幼儿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帮助幼儿对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引导幼儿学会保护和尊重生命

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隐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上述对幼儿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形成对生命正确的内在认知,除此之外进行生命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规范幼儿的外在行为上,引导幼儿学会保护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从心理学上讲,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能力还没有形成,会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模仿他人的行为,“他人”一般指幼儿崇拜的、喜欢的或者是他认为的权威人物,如父母、老师、兄姐及影视媒体中出现的角色人物。在关乎幼儿生命教育面前“影视媒体中出现的角色人物”是不可控的,对幼儿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由新闻报道可知,有幼儿在观看了某部动画片之后,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在现实中模仿一些暴力的情节,最终导致同伴伤残甚至死亡。这样可惜又可悲的事件有很多,由这些报道可知,幼儿在对待如何保护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生命的行为表现上还需要正确教育、规范和引导。在建构实施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过程中,教师通过选取合适的教育素材和案例,尤其是通过正例和反例的对比,既可以转变幼儿先前错误的认知,还可以强化幼儿得体的行为表现。在这样双重作用下,幼儿可以对自己当前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判断,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进一步促进幼儿的知行合一。

三、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原则和路径

(一)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建构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在保证课程理念、结构、内容等都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在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中:首先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真实、客观和合理;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课程结构的编排上既要遵循学科逻辑也要遵循幼儿的心理逻辑;最后在课程实施上要结合幼儿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发挥生命教育课程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本体价值。

2.灵活性原则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在不断的发展,生命教育虽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也要随着社会和教育对象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因此在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课程中还需遵循的一个原则是灵活性原则,意指在建构课程内容中要摒弃一成不变的想法,留有可伸缩的余地和空间,而教师在实施课程中要坚持课程创生取向,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应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既能符合幼儿认知理解的水平还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3.实用性原则

我国当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幼儿园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软硬件设施是不同的,所以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幼儿园能够承担的物质或经济的能力范围,以方便、低成本、实用为主。例如,不可以一个省级示范园的资金和配备标准让一个乡村幼儿园的构建生命教育课程,这样不但会给乡村幼儿园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没有经过培训的教师也无法发挥高标配课程的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我们强调要开发园本课程,那么就可以将生命课程作为一种园本课程来开发,充分利用本园的资源和优势,打造富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使得教师更容易教、幼儿更容易理解、课程也更容易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路径探析

1.将以幼儿为本作为课程重构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主知”主义教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第八次课改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时需要坚持以幼儿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幼儿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和兴趣需要等方面出发,选取适合幼儿的课程内容,采取幼儿所能理解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促进幼儿对生命、自我及他人的了解,进而学会保护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6]

2.以园本特色作为课程重构的资源保障

在进行课程开发建构时会涉及课程资源的取材问题,因此课程建构者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生命教育课程与幼儿园的园本特色结合起来,最好能让教师直接参与到课程的建构中,使得建构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本园特色,使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同时可以降低教师实施课程的难度。另外,幼儿园要将园内的资源作为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方便幼儿进行参与式和体验式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幼儿园可以将饲养园和植物角作为幼儿观察感知生命的场所,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概念。

3.以社会现状作为课程重构的内容延伸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尤其是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人,学生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建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一定要与社会当前现状联系起来。在信息化时代,幼儿听到看到的不止是美好的一面,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模仿他人错误的行为。因此,幼儿园在建构生命教育课程时,需要将社会现状中存在的珍爱尊重生命的正例和危害生命健康的反例作为课程内容的延伸,从大社会环境的角度切入,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生命教育,让幼儿对生命形成一个全面宏观的认知。

幼儿园建构生命教育课程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家长要与幼儿园做好交接和沟通,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在爱护尊重生命方面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让幼儿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成长,为幼儿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提供支持。在社会方面,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要净化网络环境,为幼儿生命健康发展提供外部保障。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以家庭为辅助,以社会为保障,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能够准确定位生命,引领幼儿懂得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建构生命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