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0-03-03焦健健
焦健健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266427)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1]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角色,是帮助幼儿积极融入课堂的环境,主动去探索学习的方法的课程实施中的关键人物。本研究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准备、实施、评价与反思三个阶段探讨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
课程实施准备阶段指的是教师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资源的理解与安排。在这一阶段可以体现幼儿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知。
1.教师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复制文件
能否真正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是衡量课程目标制定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课程目标需要建立在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整体的全面了解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目标的制定者和把控者。但在实地观察中,教师设计课程目标的权利常常被幼儿园或教育机构剥夺,更多的是依照文件或者惯例。
2.教师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成为“决策者”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表达和展示的行为、知识。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制定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整体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于制定教育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和幼儿的实际水平相符,同时还要加强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视野”。因此,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非常认同课程内容“开发者”的提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偏离“开发者”的初衷,往往成为“决策者”。
3.课程环境与材料的准备上,教师成为资源整合的“无力者”
瑞吉欧理论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环境不再是硬生生的摆设,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力量。[2]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所使用的课程资源,这需要教师能在课前对需要使用的资源和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与整合。在实践观察中发现,教师对于课程的整合不够充分,教师应扮演课程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二)课程的实施阶段
此阶段主要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呈现的角色。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却又不让他们过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存在”。但观察发现,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把握出现很多问题。
1.有效引导不足,成为幼儿的盲目“追随者”
教师应该成为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要不断与幼儿进行沟通,成为朋友和伙伴。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错位理解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会造成盲目地“追随”幼儿,不能清晰地分辨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不能合理地处置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思维转换灵活性不足,缺乏教育机智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需要处理一些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教师要具有充足的教育机智应对这些无法预知的情况,以在保证课程完整实施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灵活转换思维的能力,使教师角色受阻。
3. 组织形式缺乏丰富性,成为课程实施的“高控者”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尽量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使幼儿保持新鲜感和注意力。然而,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很多教师更愿意选择幼儿坐在自己座位上与教师单一互动的组织形式,教师成为组织形式的“高控者”。
(三)课程实施的评价与反思阶段
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体现在评价与反思环节。教师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给出的相关评价也表现了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
1.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评价
在课程实施准备环节和实施环节,教师是环节内部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具体表现有直接认识。有教师太过看重结果,角色错位。教师是幼儿群体的支持者和合作者,需要依照幼儿的不同特点展开教育课程,促进每个幼儿的进步。在进行课程实施评估时,要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重视对过程的研究和探索。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评价,导致教师过于关注目标达成,容易造成教师角色的错位。
2.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反思
教师往往只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如何,却没有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自我角色的定位是否正确。课程的实施是否满足幼儿的需求与发展?教师是否根据幼儿的需求与发展调整课程的实施?实施中能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角色转换?教师能否通过反思查找问题根源并进行针对性研究?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反思不够全面,对于自己角色的定位,没有清晰的概念。进一步造成教师角色错位。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观念错位影响教师角色定位
幼儿教师的个人理念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约束其所作所为。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跟随时代发展而改变和进步是教学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根源。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目标是评价标准及价值取向,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仅停留在了口号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中,教师关注点会不自觉地转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幼儿在整个课程中的兴趣。
(二)教师知识与能力的缺失影响角色塑造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进行合理科学的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其确定自身角色的基础。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情绪情感、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间差异,要机智地处理幼儿间的矛盾,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角色的塑造。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知识不足、处理“意外”的教育机智的缺失,课程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教师角色的塑造。
(三)教师经验不足影响角色实现
教育教学经验是教育者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认知与行动图式,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型塑与生成“习惯”的双向过程。[3]教师经过不同教学情境的教学训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断碰撞总结,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经验。教师自身经验是否成熟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有直接的联系。
(四)幼儿园课程管理制约教师角色发挥
很多幼儿园在课程管理中会制定目标体系,而这种目标导向使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于课程实施构建的自主性,使课程实施失去弹性。幼儿教师丧失了追求目标的动力,很难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很多教师认为是幼儿园团体的种种限制,制约了他们教师角色的发挥。
(五)课程资源短缺阻碍教师角色的优化
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自身的角色定位及角色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优配,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制约了教学过程的开展。课程资源的短缺,会耗掉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错失对幼儿的关注以及自身角色和课程实施的设计和思考。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可以形成有效地促进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在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方面不断学习。教师只有丰富知识、提高个人能力才能对教师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重新树立教师角色。
1.定期组织活动交流
幼儿教师既是幼儿的指引者,也是合作者和支持者,因此需要建立教师内部群体的良好沟通,如幼儿园定期举行一些课堂经验的分享活动。转变角色的教师,可以讲述自身角色转变的历程等。这样才能让教师加强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的理解,增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信心,加快自身角色的转变。
2.提供科学的培训
教师对于自己职业角色转变的掌握主要来源于其专业化水平。对于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有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对于自身经验和知识的总结和运用能力,二是在教师实施课程中加强理性认知。不仅如此,作为教育事业的支持者,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对幼儿教师培训内容和结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鼓励各级相关部门,依据科学的、实际的幼儿发展需求对教师及幼儿园提供相关内容的职业培训。[4]
3.加强幼儿园教师间的交流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可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和实践操控能力。作为幼儿成长主要基地的幼儿园,可以构建“学习型组织”,让每一个教师发挥所长、拓展视野、提高能力,保持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如此,幼儿园要适当激励教师从实践出发进行园本教研,这样既符合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可增强教师的专业与能力。
(二)落实增强教师对角色的理解措施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不仅是目标的订立者,也是内容的开拓者;就幼儿而言,教师不仅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忠实的保护者。因而强化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角色了解与掌握,同时增强教师的角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角色能力的转换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角色能力的转换。因而,教师要在脑海中构建正确的角色观念,减少角色定位失误,从而使幼儿发展受到阻碍的可能性降低。
2.加强对于角色的认识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激励自己更好地教育教学。课程实施的设置不但要兼顾幼儿的兴趣爱好,还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要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也要始终保持着对自己职业需求的明确、科学的认识。
3.加强对于角色反思能力
如今,教师对自身行为的思考程度远低于其对幼儿行为的思考,大多数的教师将教育问题归咎于幼儿行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也过分注重结果,但只有全面思考过程与结果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对于角色的反思应贯穿于课程目标制定与实施的过程。通过角色反思的增强,教师可以完成经验层面向理念层面的转化。
(三)增强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角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1.加大教师课程自主权
幼儿园课程实施是一个充满着创造性和探索性的过程,但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园课程基本已经按照幼儿园要求排满了,教师课程自主权微乎其微。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权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扬。加大幼儿教师可自主安排的课程范围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正确的角色的重要保证。
2.建立多维度的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呈现什么样的角色。若评价只是固化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就会使教师课程创新能力丧失。因此,需要幼儿园建立科学的多维度评价制度,对教师进行公正、客观的评分,建立创新鼓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执行。
3.建立和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该建立与家庭、社区的紧密合作,全面、合理利用丰富而多样的教育资源,一起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与环境。”[5]幼儿园要科学地综合整理所有的资源,特别是对于幼儿园日常教学有利的课程资源,幼儿园要合理科学地采集、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以供教师使用,让教师回归到课程上、对幼儿的关注上及自身的角色上。